APP下载

唢呐声声客家奇葩

2011-11-04李小华

创作评谭 2011年3期
关键词:于都县曲牌唢呐

□李小华

唢呐声声客家奇葩

□李小华

2005年10月,于都唢呐艺人与“心连心”艺术团同台演出

2009年11月,央视主持人张蕾在于都唢呐表演现场采访肖继岳摄

于都唢呐名片

江西于都唢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就盛行于民间。据不完全统计,于都县现有唢呐乐队八百多个,唢呐乐手二千多人,是名符其实的“唢呐艺术之乡”。

1994年,于都百支唢呐在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开幕式上精彩亮相。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对于都唢呐进行了专访;1995年,于都唢呐艺人与文化部艺术家“重走长征路”慰问团在长征渡口同台演出;2002年,中央电视台大年初一的《新闻联播》播放了于都人民用唢呐喜庆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的新闻;2004年,于都唢呐艺人表演的《唢呐迎亲》参加第19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开幕式文艺晚会演出,使在场的海内外客家儿女感动得热泪盈眶;2005年6月11日,60名唢呐艺人参加了江西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和踩街活动;2005年10月,近百名于都唢呐艺人与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赣州同台演出;2006年10月13日,优秀农民唢呐艺人刘福长被邀请作客央视《艺术人生》;2008年6月13日,于都唢呐“公婆吹”赴南昌参加江西省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展演;2009年11月8日,60名于都唢呐艺人参加了首届南丰国际蜜橘节晚会表演和踩街活动;2009年11月20日《欢乐中国行》主持人张蕾来到于都梓山镇采访唢呐“公婆吹”老艺人肖卿华,并在中央电视台三套播出;2010年11月20日,80名于都唢呐艺人参加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开幕式及民俗表演。

于都唢呐的普及之广,影响之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非常罕见。1993年,于都县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了“唢呐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2008年,于都唢呐“公婆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于都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唢呐)艺术之乡”。

见证千年的悲喜

于都县是千年古县。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迄今有2212年历史,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古有“三省往来之冲”、“六县之母”之称;于都是著名革命老区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是客家人聚居地,具有非常深厚的古色、红色、绿色文化底蕴。

作为客家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于都唢呐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是一种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乐器。当地人称唢呐艺人为“鼓手”。史料记载“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早期的唢呐称“平调吹打”,杆长二尺,音域窄,吹起来很费力,表现力差。随着不断改进,后来逐渐变为七寸。其乐器以扁鼓和唢呐为主,配以锣、钹等打击乐,所以俗称“吹打”。“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冇声冇息蛮难过。”漫步于都,在村落社区,在田间地头,唢呐声声,或激昂嘹亮,或圆润悦耳,或委婉幽怨。吹者陶然忘我,听者心旌摇荡,让你感觉到浓郁的客家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在于都,一般百姓家里每逢婚丧寿庆、盖新房、庆丰收、参军、上大学等等,都要请唢呐乐手来热闹一番。村坊庙会、商家开张更离不开唢呐乐队,以壮声势、聚人气。1929年,毛泽东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就曾一展风采。1934年10月中旬的几个夜晚,秋风阵阵,又是一曲曲悲壮的唢呐,声声送别红军,星夜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之路。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于都唢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辉煌时期。放眼于都大地,村村有唢呐,还涌现了不少“祖孙唢呐”、“父子唢呐”、“兄弟唢呐”、“师徒唢呐”、“姐妹唢呐”、“夫妻唢呐”和“唢呐世家”。

唢呐艺人们不仅吹传统曲牌,更是与时俱进,豪情满怀地吹起了时代新歌,吹响了科学发展、追赶跨越的时代强音。近年来于都唢呐在国家、省、市、县各种重大的庆典、比赛、演出活动中频频亮相,屡获佳绩,广受好评。于都唢呐已成为展示赣南客家文化的一面旗帜。

金色唢呐

一唱一和李小华摄

承载客家的苦乐

于都唢呐由串子、喇叭口、天心、哨片、铜皮子等组成,一般有木管、铜管、铝管与锡管之分,木管柔和,铜管亮丽,但锡管与铝管在于都应用最广。于都唢呐按外形大小,分为大、中、小、“辣子”四种,大唢呐粗犷、气派,一般用于大场面;而一种细长的“辣子”(于都民间俗称“吊辣子”)因吹奏费力,音高而尖,通常只作点缀及伴奏之用。小唢呐含蓄、优雅,如少女含情脉脉;中唢呐高亢、激昂,似后生血气方刚。这两种唢呐最富于表现力,用途也最广。

于都唢呐音乐吸取了赣南采茶戏“灯腔”、“茶腔”音乐的内涵与特色,曲牌繁多。据调查,于都唢呐光是传统曲牌(工尺谱)就有280多首,现已翻译整理成简谱的有94首。于都唢呐曲牌一般分为喜调和悲调:喜调轻快、活泼、欢乐;悲调深沉、婉转、哀怨。有的曲牌还增加了二胡、笛子、扁鼓、小钹、马锣等,使吹奏的效果更加丰富多彩。

于都唢呐吹奏很有讲究,要求“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乐协调”。不同的场合吹奏不同的曲调,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于都唢呐吹奏能长能短,可坐可行,不受时间、场地等条件限制,十分轻便灵活。吹奏分路行、坐吹两种。路行吹奏的曲调,一般为《将军下马》《下山虎》《百凤朝阳》《春景天》等欢快热烈的曲牌。坐吹,即乐班围桌而坐,配合琴、笛、锣鼓进行吹奏。常用曲牌有《十堂花》《扬州调》《结心草》《洞房》等。于都唢呐最有气势的是齐奏,就是几十人甚至一二百人在一起同吹一支曲子,也即大合奏,这时的演奏声势浩大、激昂磅礴,会把整个场景推向高潮,置身其中,让人感受到非常震撼。

于都唢呐吹奏灵活巧妙,技法丰富多样,有单吐、花舌、指花、气顶音及滑音、抹音、垫音、打音,还有舌冲音、气冲音、气滑音、反双吐和反弹舌等。对乐曲处理主要采取加花、减字,变换调式技巧,达到节奏层次的变化,时而激昂嘹亮,响遏行云;时而饱满圆润,和谐悦耳;时而委婉幽怨,如泣如诉,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听觉冲击力。

于都唢呐艺人有很多绝活,比如冬天吹奏时,不仅手不僵,还能冒汗;夏天连吹几个小时,可以喉口不干。最令人叫绝的是“单手吹”和“换手吹”以及“鼻吹”,艺人们左脚打锣,右脚踩钹,单手举一支唢呐,手指灵活起落,吹一阵,换到另一只手,竟曲不中断,衔接得天衣无缝。

“公婆吹”是于都唢呐最有特色的一种吹奏形式。“公婆吹”的乐器主要有“公”“婆”两支唢呐,“公”唢呐稍短、哨片略尖,音色高亢嘹亮,“婆”唢呐略长些,哨片呈扁圆型,音色低沉浑厚。演奏时,配以大钹、小钹、大锣、小锣、大鼓、小鼓、梆子等乐器进行伴奏。主要曲调有《四季调》《反合调》《尺子调》《五尺调》《乾调》《中调》《高调》《满身调》《赵山坡》《鹧鸪梅》《大龙对》《七五三二一》等。它们高低音演奏风格独特,高音激昂优美,低音浑厚雄壮,旋律婉转粗犷,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006年5月,于都唢呐艺人送央视“我的长征”活动队员渡过于都河,重走长征路肖继岳摄

庆丰收李小华摄

延续“非遗”的荣光

一曲曲唢呐印证着世间冷暖,一声声吹打承载着人间悲欢。于都唢呐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无数唢呐艺人的传承下,虽历经一千余年,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改革开放后,于都唢呐队伍不断壮大,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许多昔日在家务农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山村,外出务工经商去了。由于唢呐演奏缺乏创新的表现形式,在年轻群体中缺乏感召力,即便是留在家中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学这门难以养家糊口,更无法发家致富的手艺。一些唢呐老艺人年事渐高,不再从事唢呐的吹奏,于都唢呐逐渐面临着传承乏人的尴尬境地。

为了让于都唢呐后继有人,发扬光大,于都县宣传文化部门从早着手,加紧对于都唢呐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继1985年成立唢呐文化户协会之后,在2005年5月又成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近年来,坚持组织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办唢呐演奏培训班,组建学生唢呐队学习,并先后在宽田、葛坳、银坑等近十个乡镇设立了唢呐特色文化村。

2010年10月,在段屋乡寒信村挂牌成立了全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于都唢呐“公婆吹”培训基地,依托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对唢呐艺人和爱好者提供唢呐吹技的专业传授和培训。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于都唢呐这朵客家艺术奇葩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 陈蔚文

猜你喜欢

于都县曲牌唢呐
曲牌的传播与传承
唢呐手
关于唢呐类乐器历史的几个问题及试解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唢呐
于都县中小学武术开展状况调查研究
于都县银坑甑笊舞调查研究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