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风光
——读上洋同志新散文集《高路入云端》
2011-11-04冬友
□冬友
无限风光
——读上洋同志新散文集《高路入云端》
□冬友
由云杉同志作序的上洋同志的新散文集《高路入云端》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高路入云端”是毛泽东同志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填的词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一句名句:“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既是写三十八年过去重回井冈山时沿山路登攀所见之景,更是抒写不畏艰险与困难,敢于攀登高山之志。上洋同志的新散文集用此命名,其意有三:一是书中有一篇写毛泽东同志重回井冈山的作品,题目就是《高路入云端》,以书中作品之题命名全书,彰显全书之旨;二是上洋同志的这本新散文集有几个鲜明的特点:追求思想的高境界,追求艺术的大气象,追求审美的新意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也正象征了上洋同志在文学创作的高路上不断地登攀;三是这本新散文集收入了上洋同志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刚刚过去的2010年三十多年间的散文佳作43篇,分为《水之远》和《山之高》两部分,由于上洋同志喜好文学艺术,对散文兴趣特浓以及对散文艺术执着地追求,创作的发展轨迹也如那盘旋而上入云端的高路。
一、追求思想的高境界
优秀散文,语言形式当然重要,但首要的还是文章表现出来的内在精神,正如云杉同志在序文中所说:“如果一篇散文没有内在的精神,没有深刻的意蕴,没有集中的内涵,只是由作者信马由缰地自我感受,纵然辞藻如何华丽,也等于没有生命。”散文之“精神”也可以说是散文之“境界”。“境界”是精神、是品味、是格调、是灵魂,有高下之别,于是才会有高境界的追求。高境界是优秀散文的灵魂所在。有高境界才会有大气象,才会有新意味,才能自成一格。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会有这种深深的体会。
《高路入云端》43篇作品,首先追求的是高境界。这里的“高境界”,源自于作者在他的后记《我的散文创作之路》中阐述的他一直执着追求的散文的“大”,是站在“大我”的高度进行的思考和写作,写大题材,用大手法,达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境界,作品自然透显出令人广胸怀、增智慧、思高远的艺术效果。
获得“冰心散文奖”的《双头鹰的国度》,以大手笔,从大历史的视野评说了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是大题材的代表作。
一个民族,特别是一个大民族,更为特别的是像俄罗斯这样的大民族的特性是不好写的;在表述上,要想用一篇散文,即使是万字之文,也极难说个明白清楚,因为这是写书的材料。然而,《双头鹰的国度》做到了。“双头鹰”是俄罗斯国徽图案,作者独特的眼光透过“双头鹰”发现俄罗斯人的双重性格。作者以自己在俄罗斯访问时的观察、思考、体悟为线索,把对俄罗斯民族历史的辩证分析与现实的细节思辨结合起来,抓住这个民族最紧要、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段、重点人物、行为表现,揭示出这个伟大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性。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从冬宫到街头酒吧,处处是俄罗斯人双重性格展示的舞台;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二世,从普希金到赫鲁晓夫,还有爱喝酒的男人们,都具有双重性格的特征。作者的思维是十分敏捷的,分析也是十分透彻的。更值得赞许的是,作者把人们听说过的人物、听说过的故事、听说过的现实现象通过双重性的分析,一切都具有了现实感,都具有了深刻的丰富内涵。彼得大帝“文韬武略”;叶卡捷琳娜二世“柔美中透露着一股英武之气”;普希金身上有着“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儒雅与刚烈”;赫鲁晓夫墓碑雕塑是“他的大理石头像,一半脸为白色,一半脸为黑色”;而整个“俄罗斯人既爱好打仗又爱好艺术”,“在敌人面前,俄罗斯人显得是多么的英勇顽强;在自我面前,俄罗斯人显得又是多么的脆弱无能”;俄罗斯人既“精细又粗糙”,既“大气又小气”,还有男人们既傲慢又自卑等等。作者既形象生动地指出俄罗斯人的双重性格的文化特性就像不断左右摆动的钟摆,又内涵深刻地分析铸造俄罗斯人双重性格的多元因素:横跨欧亚大陆的特殊地理环境,高纬度极端的气候条件,背道而驰的河流文化等等,都有可能影响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俄罗斯统治者时而亲近西方、时而摆向东方的文化选择。“东摇西摆的双头鹰历史,铸就了俄罗斯人的双重性格”,“在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中,西方和东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双头鹰的目光也永远不可能朝着同一个方向”。作者的阐述,由表及里,由浅而深,可谓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历史辩证法与现实思辨紧密地结合起来,构成了流畅而又充满历史感的分析。一位长年研究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的专家在阅读完这篇作品后肯定地说道:“对俄罗斯民族的分析精辟而又准确。”
《高路入云端》可能是全书中最难谋篇布局的一篇长篇作品,要写好毛泽东,写好他数十年的革命历程,写好对他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不容易!作者的构思十分巧妙,把“高路入云端”作为主题,也作为构思的主线,以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数天行程为经,以他为中国人民奋斗的数十年的历程为纬,经纬交织,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行文之中,“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既写重上井冈山攀登之行,也写数十年的探索之路,边叙边议,将历史的厚重、现实的艰难都很好地表现了出来,主题的揭示也就自然而又突出了:“井冈山的路不愧为革命的胜利之路。正是在井冈山上,毛泽东开始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而率领我们党夺取了革命的最后胜利。”“井冈山道路是这样,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是这样。不过,走这条路要比井冈山时期艰难多了。”在作者浓墨重彩叙写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井冈山道路上,一位胸有凌云之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气魄生动地屹立其间,这正是“高路入云端”的灵魂之所在:“今天看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与其说是一个伟大胜利者的凯旋,不如说是他夺取全国胜利后的又一次勇敢探索。”“正因为如此,在重新面对巍峨雄伟的井冈山时,毛泽东又一次发出了他生命的呐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阅读全文,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到作者对毛泽东同志充满了尊敬之情,毛泽东同志鲜明的个性在作者传神般的描写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作者对毛泽东同志在探索之路上所犯错误也并未回避,对其原因的概括,既是准确深刻的,也是艺术的,具有典型的散文笔力:“没想到一个在抗日战争中写出《论持久战》这篇旷世杰作的党的最高领导人,如今要率领他的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迅跑了。”读到这里,作者的洞察力、概括力和艺术表现力都让人佩服。
境界的高度总是和历史的深厚联系在一起的,正如一棵大树,参天的树盖总是和深透的须根成正比的。在很多的作品中,作者往往都是从历史的深度推进中来攀登现实境界的高峰。
《失败的英雄》议论的是历史重要人物拿破仑。作者对在滑铁卢一战中惨遭失败的拿破仑给予了特别的评价,之所以特别而不是高度,是这种评价并非一般浅薄的同情,也不是一般浮夸的歌颂,而是带有浓厚的历史理性品味,是站在历史辩证法高度发表的历史观和英雄观。“失败的英雄”拿破仑,曾经“横扫千军如卷席,把欧洲的封建统治者打得天翻地覆,演出了一场又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威武雄壮的活剧,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磅礴史诗”。“胜利也好,失败也好,英雄终归是英雄,何况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不失败的英雄,有时失败还会使英雄更具悲壮的色彩”。“不以一时一地的失败论英雄,这就是滑铁卢给我们的启示”。散文中透露出来的这些鲜明观点为拿破仑增添了更多悲壮的精神气概、英雄的永恒魅力:“拿破仑从滑铁卢走向了失败也从滑铁卢走向了胜利,从滑铁卢走向了耻辱也从滑铁卢走向了辉煌与荣耀”。
与《失败的英雄》可成为姊妹篇的《废墟的辉煌》,议论的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意大利的古代建筑。在罗马,在意大利许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保护得很好的古代建筑,其中有不少是断壁残垣的城堡、断肢残体的雕塑,这些都是最有价值的宝物,“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当一个民族把历史的遗存看作是废物,那是这个民族的悲哀,因为“毁掉了废墟也就毁掉了历史和文明,这无异于民族精神的自杀”;当一个民族把历史的遗存看作是有价之宝,不一定是好事,就像我们把秦砖汉瓦来卖大价钱一样;只有把历史的遗存看作是无价之宝,看作是本民族历史巨人不可分割的肌体,看作是与现实中所有的人们相关相联的文化,即使是废墟,也会展现出自己的辉煌。“残破的废墟正是完整历史的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废墟的辉煌》对废墟不废的分析,既有对历史的深情回顾,也有对现实的思辨,是“废墟的辩证法”,是对现代化城市建设极有意义的辩证法。“我突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来,残缺的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历史的深度是作者的独特视野之所在,而这一独特视野成就了作品的高境界。
二、追求艺术的大气象
艺术气象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气韵生动的艺术形象。大气象则是指这种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又气势宏伟、动人心魄的形象效果,这往往是很多散文家所追求的。大气象既可以通过大物象如高山大河来表现,也可以通过小物象如一草一木来表现。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具有独特的视角,作者说得好:“有了独特的视角,才会有独特的发现,才会有独特的感悟”,加上高境界的追求和艺术创造,就会“给人以登高望远、大气磅礴之势”,气象自然独特而又博大;“就是小题材,也要小处着笔,大处着眼,以小见大,以管观豹,给人以‘一尺具千竿之势’”。这是作者散文作品的独到之处。
南美洲的伊瓜苏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以其壮阔气势吸引着人们。这是一个特大物象,高之雄伟,宽之壮阔,深之莫测,险之动魄。站立在这座瀑布前,很多人都会有惊叹,也会有感想,这就好像是在欣赏一部巨大的世界经典,各人的感叹是不一样。《伊瓜苏瀑布》也是惊叹,也是感想,但气象大,感受深。作者在一连数段对特大瀑布生发出来的大气象生动的描写之后,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切的感叹:他从瀑布的高大气象中感悟“人生有时不就像一道轰然飞落的瀑布吗?落差越大,所激起的生命浪花就越高,所释放的生命能量就越强,人生也就由此变得格外的轰轰烈烈,格外的壮丽辉煌”。又从瀑布的险峻气象中感悟“许多美丽的风景就隐藏在这些险滩飞瀑之中,而且,越是奇异的风光往往越是在最危险的地方。我们只有像那些勇敢的鱼儿一样,面对激流行,迎着艰险上,即使跌得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这样,我们才能战胜一切险滩,跨越一切飞瀑,达人所未达,观人所未观,识人所未识,获人所未获,从而不断地登上风光独特的新天地”。这是作者以仰视的视角观察物象,大者更大,从大物象中表现出大气象,从大气象中生发出高尚的人生意境和崇高的精神世界,于是作品也如这气势如虹的大瀑布,飞溅时引人向上,跌宕后又释放出感人的精神力量。
由于作者独特的视角,小物象也能写出大气象。《一张小桌和一首名词》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一张小桌,够小的了;一首词作,百把来字,也小。但作者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看到的很小的木炕桌却是毛泽东当年书写名词《沁园春·雪》的桌子,百万雄师、民族解放都登上了这张小桌,这是中国革命的大舞台,气象可谓大矣。《沁园春·雪》抒发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广博胸怀: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还有“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更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这是何等的气象万千。作者写道:“其实,毛主席在小桌上写下的何止是一首诗词,中国革命这部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伟大史诗,不就是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在小桌上挥就的么?”作者在这里是以俯瞰的视角,从一张小桌到一张又一张的小桌,不断让自己的思绪在一幕又一幕的革命情景中延伸,赞颂中国革命伟大的路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里,小桌子,是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大舞台。没有小桌子,就没有一部部中国革命威武雄壮活剧的上演;没有小桌子,就没有中国革命胜利这部宏伟史诗的诞生。”作者让这一派激动人心的大气象顺势而上,提升出境界的高格:“真正的不朽之作,是艰难困苦逆境挤压下一种感情和思想火花的迸发。而且,这种挤压越大,其感情和思想火花的迸发也就显得越发激烈、悲壮和感人。”炕桌虽小,气象博大!
还有如已经很有名气的《九江赋》,横写大江——长江、大山——庐山,大湖——鄱阳湖,纵写数千年历史,气象壮阔厚实得很。“人之贵,贵在功丰而不傲;行之难,难在步阔而不止。”《呼唤亚马孙》不仅是写世界第一大河流亚马孙,还写了更为壮观与辽阔的亚马孙河热带雨林。呼唤人们要保护亚马孙,因为“人类不能没有亚马孙,地球不能没有亚马孙”。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晋朝文论家陆机《文赋》中的这两句名句用来评价上洋同志散文艺术的大气象是再合适不过的。
三、追求审美的新意味
好散文,有高境界,自然成一格;有大气象,自然有新意境,新意味自然是水到渠成,前述数篇,莫不如此。“用自己的眼光去观人观事,察人所未察,见人之所未见,悟人所未悟,言人所未言,写人所未写,在前人已有答案的地方找出新的答案,在别人熟悉的风景中发现新的风景。”这是作者对自己散文提出的审美要求。
“自己的眼光”,而不是人云亦云。有了独特的眼光,就会有独特的思维,与众不同的思维、辩证的思维,甚至是逆向思维,作品的审美意味自然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也别有一番意味,“新”也就在其中了。《寻找柏林墙》就是这样,作者不仅在寻找“有形之墙”,也在洞察“无形之墙”,“有形的柏林墙倒塌了,无形的柏林墙仍然存在着”。比如《金字塔》里有关“野蛮与罪恶”中建造出来的“伟大的文明”的议论,意味特别,意味深厚,给人深刻的启迪。又如《停滞的繁华》,作者敏锐的眼光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繁华表面看到了隐藏在社会深处“贪图安逸、热衷享受、追求时髦”的精神危机,令人警醒。《巴西利亚的路》透过人们对这座新型城市以“世界城市建筑展览馆”的赞誉,发现了这座城市“路”的风格,热情赞颂巴西利亚的路是“拓荒者的路”,是“带动巴西经济起飞的路”,是“以人为本的和平发展之路”,劝人们深思借鉴。再看显示粗朴原始状态的《好望角》,当人们把目光停留在两洋交汇之处欣赏海浪拍击海岸时,作者不仅有一番颇有深意的议论:“好望角充满了一种险恶的美”;“千万不要一味地以为美就是花好月圆、风和日丽,就是流水潺潺、微波荡漾。美,更是一种惊涛骇浪,一种暗礁旋涡,一种惊心动魄,一种在与险恶搏斗中的悲壮毁灭”。而且把眼光定位在对十五六世纪时中国失策的海洋策略的检讨。《冰城叹雪》在惊叹哈尔滨人把冰雪艺术玩到极致之后,又感叹人工造雪所付出的为人类制造灾难和加速人类毁灭的巨大代价。还有前文已经分析了的《废墟的辉煌》和《失败的英雄》,从题目到正文,都体现出作者独特的眼光,都展示出新的意味,给读者的审美带来震撼的效果。
独特的眼光带来的崭新意味,在全书中俯拾皆是。《英伦漫笔》:“企望别人不断失败的人,最终失败的却是自己。”《阿连德铜像》:“历史有时候就是不可思议,有些人看起来失败了,却是最终的胜利者;有些人看起来胜利了,最终却是失败者。”
我们再看看作者《在埃菲尔铁塔上》的眼光所注。作者登上高高的埃菲尔铁塔,巴黎城市胜景尽收眼底,作者就从眼前说开去,说到巴黎的城市建筑、街景,进而引出人们对巴黎城市的争论,由争论再回到埃菲尔铁塔,结构层层推进,内涵层层剥开,意味层层出新:“不要惧怕不协调,辉煌的艺术往往是在不协调中产生的。不要惧怕非议,独特的风格往往是在非议中形成的。不要惧怕败笔,惊世骇俗的大手笔往往是在败笔中勾画出来的。”“如果惧怕非议和败笔,一味地追求与原有的建筑风格相协调,不敢标新,不敢立异,那城市就不会有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及各种各样现代建筑艺术的出现,就不会变得像今天这样多姿多彩和美丽动人,巴黎也就不会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是在议论埃菲尔铁塔的创造,也是在议论巴黎的建筑,更是在探讨城市建设中的创造精神。
作者的这种独特性眼光及其逆向型思维,使作品的思想、意境内涵生发出一种审美的张力,促使阅读者去思考更多的问题,更客观地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之路。
讨论作者追求审美的新意味,有两篇佳作值得好好一读,作者把它们放在了全书的压轴之处。一篇是《滕王阁》,一篇是《江西老表》。这两篇作品显示出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独特的批判性审视,具有高境界新意味的特征,因为这里的批判性审视是针对作者自己的家乡——江西的文化作了很有必要、很有价值的反省,境界高格,意味深长,读来真让人扪心自问,深思不已。
江西人,特别是南昌人,总把滕王阁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作为地方文化的瑰宝赞颂不已,在赞颂之中,往往也是自我感觉良好和自我满足的表现,因为在长期的农业文化中,极易养成这样的惰性,这与江西目前在全国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需要奋发努力的发展要求不相符。作者在《滕王阁》中通过对滕王阁这座历史名胜评点对江西人文化自满的精神状态作了积极的批判。先是指出了滕王阁作为名胜的两面性,提醒人们不可过于自褒:“一部中国名胜古迹史,其实就是一部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遗迹史。”“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具有讽刺意味,一座具有浓郁高雅文化气韵的江南名楼,最初却是一位皇子沉湎歌舞、追求享乐的产物。”又佐以自己所了解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作旁证,文笔犀利,入木三分:“无论是法国的凡尔赛宫,还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夏宫;无论是中国的颐和园,还是印度的红堡,全部都是最高统治者们为了追求豪华奢侈生活而建造的。没有帝王显贵们永无休止的贪婪和享乐,我们就会少了许多的名胜古迹,历史也就不会显得如此的晕眩耀眼。所以,从文化的视角看,有些大丑是可以产生大美的,一些不朽的东西往往是从腐朽之中产生的。”进而对《滕王阁序》中不少名句考证指仿并批判了王勃的“小我”,提醒人们不必过于自迷:“他(王勃)本质上只是一介书生,且经历单纯,不像范仲淹那样是一个久经磨砺、思想成熟的政治家。所以,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要求王勃的《滕王阁序》像《岳阳楼记》那样具有高远的境界和强烈的震撼力,也就勉为其难了。”“如果说王勃的《滕王阁序》抒发的是‘小我’的话,那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抒发的则是‘大我’。”在这里,作者还提出了一个他体会已久的观点:“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一个奇特的文学现象,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往往都不是那些纯粹的文人所写的,而是出自那些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人之手。”最后作者批评今人在城市建筑上的失策对滕王阁的负面影响,告诫人们该如何来保护自己的文化:“面对那些历史文化名楼,人们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千万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它们的原始风貌,保护好它们周边的原始环境。否则,我们就会失去一段历史文化的高度,失去一段历史文化的视线,失去一段历史文化的空间。”整篇文章充满着辩证法则,让人们正确地对待历史,正视现实,议论之处,无不生发出思辨和启迪的力量。
更具批判意味的《江西老表》,真指赣人而针砭时弊,文中概括江西人的六个特点虽然褒贬相辅而成,但是重在指出江西人性格中共同的六大弱点、六大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六大劣根性:一是“温和守矩而缺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二是“不排外但会搞内耗”,“无处不在的内耗,简直让人触目惊心”;三是“有小聪明但缺乏大视野”,有“盆地意识”;四是“会读书但缺乏创造力”;五是“有着强烈的官本位意识而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六是“朴实热情但缺乏勤劳刻苦精神”。虽说此前也曾有一些思想者痛陈江西人的不足,但像如此一一数说,痛快淋漓,深挖细析,还是第一次。作者分析了江西自近代开始落后的诸多原因,尖锐指出:“从根本上来说,是江西老表的观念和性格导致了江西的落后。”“江西老表要在中国的版图上重新崛起,就必须彻底冲破传统观念的牢笼,彻底改造自己性格的劣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对江西老表整体人格结构的一种改造和重塑。”在读此文时,深感字里行间针砭深处也流着作者自己的血。江西人作自我批判,需要勇气,需要智慧,痛快淋漓之余,也是心血在流,所以不失语重心长。这篇散文现在已经引起了不小的议论,将会得到江西老表们什么样的评价,我们拭目以待。从外省来江西工作的几位读者已有定评:这是了解江西老表、与老表和谐相处的秘本典籍。高境界,站得高者,看得远;意味深,挖得深者,看得准。难怪有人评之为“全书最佳”,“近年少有”。
好散文会有三种审美效果:学习认知,具有丰富的知识内容;酒逢知己,生活的感悟心灵相通;哲学境界,充满智慧的辩证思考。读完上洋同志的这本新散文集,掩卷沉思,三种审美效果一一获得。一是丰富的知识信息量俯拾即是,作品涉及面很广,历史的、现实的,世界的、家乡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资料工作,所以读起来如同走进了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二是相互地交流,多篇作品都有知音般的交流。作者生活工作阅历十分丰富,有很多感受,也有很多体悟,与作者同龄读者可以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心声,年轻的读者则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启迪,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三是哲学境界,作者的思维敏捷而多向,而且每每有逆向思维讨论问题,所以多有醍醐灌顶精妙之句、之语、之词,给人智慧的领悟和享受。
阅读优秀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写散文则是一种修炼。云杉同志在读完上洋同志的这本散文集后写的序文中提倡“工作之余领导干部读点文学、写点文学当然是好事”,“‘为政为文两从容’,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应该成为从政者追求和一种境界”。因为“‘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进行文学写作,或诗歌、或散文,以诗言志、以文抒怀,对人的性情、品格都是很好的修炼。”梁朝文论大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讲到文艺创作的规律时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作文者,首先自己要学习,要有积累,还要排除杂念,修养精神,才能动笔作文。要想让别人有体悟,自己先得有精神;要使别人得到智慧,自己先有高境界。上洋同志正是这样做的,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多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不懈,通过散文创作,养成了健康的情趣、高尚的情操,提高了自己的生活品质,并为广大读者送上了获得审美愉悦的精神食粮。
无论是从哪一种效果和角度来看,《高路入云端》都有无限风光,风光无限。
2011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