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建中的钢琴创作
2011-11-02丁菲菲
丁菲菲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论王建中的钢琴创作
丁菲菲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王建中对我国钢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钢琴作品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研究王建中的钢琴创作对于启发新一代作曲家的钢琴创作,乃至中国钢琴学派的形成和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王建中;钢琴创作;民族特色
77岁高龄仍活跃在中国钢琴创作舞台上的老一辈作曲家、钢琴家王建中先生,被音乐理论家称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乎只写作钢琴曲而又有显著成就的作曲家之一”。[1]他的作品成为钢琴学习者了解中国钢琴作品,学习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教材,其创作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的运用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
一、王建中生平及创作生涯
我国现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王建中1933年9月生于上海的书香门第。高中毕业后,考取上海音乐学院,先读作曲系,一个学期之后,由于爱好钢琴转入钢琴专业,主要师从李翠贞先生学习钢琴,后相继跟随张隽伟先生(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和苏联专家学习过钢琴。同时,王建中跟随桑桐先生(当代著名音乐家)学习和声,陈铭志先生(音乐教育家)学习复调。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跃进”等运动,上海音乐学院学生整体休学一年,王建中直至1958年从钢琴系毕业。王建中在“知识分子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的影响下,提出到十分神往的云南工作。由于组织需要,1958年王建中被派到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工作一年,1959年调回上海音乐学院,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钢琴教学,不久又到大学部担任和声课教学。
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音乐界的创作和演出都受到了更为严密的控制,政治空气空前紧张。1973年王建中到北京中央乐团工作,协助殷承宗进行出国演出曲目创作,1978年回到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作曲。在此期间,王建中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浏阳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等,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广泛认可,其优秀曲目在音乐舞台上演出,经久不衰。
1988年到1996年期间,王建中教钢琴和作曲的同时,担任上海音乐学院的副院长职务。在繁忙工作之余,其创作领域更为广泛,开始涉足艺术歌曲领域的创作,并有作品《歌五首》发表于《音乐创作》。应1994年北京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委员会的邀请,王建中创作了以描绘云南风情场景为素材的现代钢琴作品《情景》,获得金钟奖金奖。
现在年近古昔的王建中先生仍然继续着他的钢琴教学和创作工作。
笔者根据对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内容,将其创作分为三个重要时期:
1.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
50年代的“大跃进”运动,影响了青年时期的王建中。这一时期是王建中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他完成了由学生到教师,再由教书育人到创作领域的转变,并从此教书和创作相得益彰。
在此期间王建中经常下乡,广泛的与群众接触,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例如《田歌》、《托卡他》等作品,就是借用上海郊区的田歌和劳动号子的音调写成的。《云南民歌五首》是利用民族音乐素材,如碰音、模仿芦笙音色等素材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他创作过程中的第一个丰收期,也是王建中在钢琴作曲界迈出的第一步。
2.20世纪70年代的文革时期
王建中利用已有的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文化特点的音乐素材,创作改编了钢琴作品《浏阳河》、《陕北民歌四首》、《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一系列作品,在钢琴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丰富了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活。这一时期创作的《浏阳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翻身道情》、《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作品仍是当今钢琴音乐会、钢琴教学的常用曲目,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王建中钢琴创作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性已达到一定高度,成为创作的成熟期。此时,王建中与储望华被音乐学界称为当时“支撑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南、北两员大将”[2],对当时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建中的钢琴创作符合时代、民族的政治文化生活需要。他的选题选材符合政治特色和时代特征,更多的将已有音乐素材,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充分提升原作品的艺术性。在钢琴创作技法上,创造性的把民族音乐的创作手段如“乐音的带腔性”、“五声性”、“节奏的民族特色”和“单声性”等运用于中国钢琴作品中去,突出地体现了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在其钢琴作品和自身价值不断体现和提升的同时,也丰富了这一时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文革时期的音乐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20世纪80年代至今
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领域更为广泛,开始涉足艺术歌曲、钢琴与管弦乐作品、运用现代作曲技法的创作。在创作追求上,注重古典与现代的交叉,西方与中国的融合。这一时期创作了现代技法的《情景》,以及以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五首词为素材创作的艺术歌曲《歌五首》,现代作品《诙谐曲》,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与印青、杨立青先生合作的钢琴与管弦乐作品《走进新时代》等,这些作品都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王建中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二、作品综述
王建中至今共创作26部作品,其中23部为钢琴作品,另有两首《四重奏》和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序列号1 2 3 4 5 6 7 8 9 1 0 11 12 13作品《云南民歌五首》《变奏曲》《托卡他》《田歌》《赤胆忠心》《浏阳河》《大路歌》《陕北民歌四首》《百鸟朝凤》《梅花三弄》《樱花》《五木摇篮曲》《彩云追月》创作时间1958年1961年1966年1966年1972年1972年1972年1973年1973年1973年1974年1974年1975年14 15 16 17 18 19 20《蝶恋花》《红旗渠畔》《小奏鸣曲》《钢琴组曲》《诙谐曲》《歌五首》《情景》1976年1976年1981年1983年1985年1991年1994年21 22《小奏鸣曲ⅠⅡⅢ》《走进新时代》2000年2001年23《渔舟唱晚》类型根据云南同名民歌改编创作曲创作曲创作曲根据朝鲜歌剧《血海》主题歌改编根据歌曲《浏阳河》改编根据聂耳同名歌曲改编根据同名陕北民歌四首改编根据同名唢呐曲改编根据同名古曲改编根据日本同名民歌改编根据同名日本民歌改编根据任光创作同名民族器乐合奏曲改编根据赵开生所谱评弹曲改编与杨立青合作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创作曲创作曲创作曲艺术歌曲,李清照(宋)作词创作曲应中国北京国际钢琴比赛委员会之邀创作创作曲根据蒋开儒词、印青曲的同名歌曲改编创作的钢琴与管弦乐作品,杨立青配器应美国友人之邀创作并在美国公演(未发表)2003年
从上表看,王建中创作的23部钢琴作品全部取材自民族音乐素材。在钢琴创作的题材和选材上,他选用已有歌曲或民族器乐曲改编的作品共有13部,分为三种类型:(一)根据民歌或歌曲改编的钢琴曲7部;(二)根据民族器乐曲改编的钢琴曲3首;(三)根据说唱音乐改编的钢琴曲1首;(四)2部钢琴协奏曲。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王建中创作的作品大部分为创作曲,只选取中国民间音乐的旋律作为素材变化、扩展。在7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共创作11部作品,均为钢琴改编曲。80年代至今,王建中创作的8部作品,着力于创作现代钢琴作品。由此可见王建中作为一名现代知识分子对社会政治文化的敏锐洞察力和把握能力。
三、作品创作特色分析
王建中在创作中注意与时代发展下的政治文化和艺术相融合,将钢琴作品的的宗旨——把握民族特色与西方音乐时刻紧密相连。他自幼深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接触到家庭中进步知识分子和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时代积极参与、响应党的号召插队、支边;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参与文革时期的艺术作品创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90年代出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职务,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进行更为有利于作曲事业的行政和教学创作事务,并着力于创作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作品。
王建中钢琴创作的民族特色,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土壤。那么是通过什么架起了西方钢琴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桥梁呢?钢琴作为源自西方的键盘乐器、发音清晰而绝对,音高不能在演奏期间升降或滑动,这与中国传统音乐中普遍的音调游移及滑音装饰性大相径庭。而中国钢琴作品区别于西方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恰恰是从强调音调的五声性、节奏上的均分律动的非功能性和大量应用非均分律动、织体上的将传统音乐织体的单声性通过丰富织体、丰富声部层次等方法加强多声性、乐音的带腔性四个方面体现的。从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来看,民族声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润腔艺术是装饰中国传统声器乐作品线性旋律的重要手段,是体现中国音乐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关于民族声乐中的韵味,音乐学家于会泳最先概括为“润腔”。他提出润腔包括旋律性、节奏性、力度性和音色性四个方面。[3]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原生态民歌和基于这些原生态民歌、戏曲唱腔改编和创作的传统器乐作品,都包含着旋法、音程、节奏、咬字吐字等润腔,这些构成了区分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风格与特色的重要因素。而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源于中国传统音乐土壤,钢琴演奏技法的艺术表现也要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演奏中除运用西方钢琴技法外,还要掌握和运用表现中国钢琴音乐的特殊技法,运用好节奏润腔和音色润腔,使钢琴这一西方乐器,更好地表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神韵。
王建中的钢琴作品中闪烁着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在把握旋律的五声性、节奏的非均分律动、用多声部和织体丰富民族音乐的单声性以外,更加注重运用各种润腔,将钢琴乐器与中国传统音乐相融合。他的创作,从1958年第一部作品《云南民歌五首》到未公开发表的《渔舟唱晚》,在题材、音色、韵味上,都集中体现了王建中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通过对其重要作品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王建中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
第一,在选材、取材、题材上体现他对具有民族特色素材的偏爱。如大量选用民歌素材创编钢琴作品,选取具有民族风情的题材创作钢琴作品,从民间、田间地头的小调、号子的旋律作为主题发展的动机进行创作等等。
第二,注重音乐与文化的共同美学追求和内在统一性,讲究从作品的“气韵”和“意境”上把握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强调钢琴作品音色的意境美。
第三,重视民族乐器的特性音色与西方乐器钢琴的融合和互为补充,运用润腔手段将中国音乐的线性音乐特征和西方钢琴作品的立体音乐思维相融合,成为融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乐器演奏特点于一体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王建中充分发挥了润腔的独特魅力,是中国较早较成功的采用润腔这一技法的作曲家之一。
结语
王建中钢琴创作的三个时期,分别处于中国钢琴事业发展的重要时刻。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作曲界新秀在新中国的沃土崭露头角;文革时期文化艺术创作受到严格监督的情况下,王建中敏锐的目光正确地把握了时代对艺术对文化的需求,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得到音乐界广泛好评的优秀作品;进入80年代后,随着现代作曲技术理论的更新与融合,王建中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特色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现代作品《情景》、《走进新时代》等钢琴、协奏曲作品,他的创作为当代作曲家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提供了极具参考性的借鉴,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魏廷格.论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J].中国音乐学,1999,(2).
[2]吴祖强.储望华钢琴作品选集序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董维松.论润腔[J].中国音乐,2004,(4).
责任编辑:陈冬梅
J605
A
1671-4288(2011)01-0041-03
2010-04-12
丁菲菲(1979-),女,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音乐学院教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