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力推形成“圈层结构”

2011-11-02庞亚君

浙江经济 2011年6期
关键词:中心镇省域圈层

文/庞亚君

城市化:力推形成“圈层结构”

文/庞亚君

浙江未来五年的城市化思路是以“都市圈”、“城市群”的形式,组织省域城镇空间发展,推进形成“圈层结构”的城市化空间

“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深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对于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的经济转型、以统筹城乡发展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以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导向的政府转型,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作用。特别是城市化的空间构架,在引导全省人口流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浙江未来五年的城市化空间布局进行了重点谋划,总的思路是以“都市圈”、“城市群”的形式组织省域城镇空间发展,推进形成“圈层结构”的城市化空间。

(一)浙江城市化空间已成“圈”组“群”,推进形成“圈层结构”是规律使然

在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早期阶段,“极化”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中心城市通过集聚效应而迅速发展,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呈现“中心—放射”状。进入成长期,中心城市由向心集中逐步转为外向扩展,人口和产业逐步开始向外围转移,都市圈、城市群的城镇体系出现等级序列。即除中心城市之外,周边城市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不同,发展速度并不一致,副中心城市开始出现,其空间格局呈现出典型的“中心+圈层”结构。

随着浙江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全省城镇空间结构呈现出三大趋势特征:一是中心城市的极核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和金华—义乌聚合主轴线,集聚能力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二是城镇组群化的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共同成长”、“连片发展”的特征;三是全省三圈一群的空间格局越来越清晰,杭、甬、温三大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在省域中的核心地位凸显,全省呈现出四大板块联动发展的空间形态。当前浙江城市化空间所呈现出的趋势特征,充分体现了历次五年规划(计划)对省域空间的规划意图。

“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发展,必然要求全省空间布局作出适应性调整;更重要的是,空间发展格局的优化整合,特别是城镇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能够有序引领和有效推进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快形成杭、甬、温三大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

(二)“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明确,城市化“圈层结构”分类定位清晰

圈层结构理论认为,“圈”实际上意味着向心性,“层”则体现了层次分异的客观特征。圈层结构反映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起主导作用,以“中心—圈层”结构的空间分布逐步向外发展。

推进形成“圈层结构”的城市化空间,实质上是推进形成不同层次的“圈”,既要通过“圈”的极化机制,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镇)”;又要通过“层”的分异作用,有效拓展高能级“中心”辐射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圈圈相环、层层相扣,使中心城市由纵向扩展转向圈层扩展。就浙江而言,杭州、宁波、温州三大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仍在强化,但经济要素由单个城市集聚为主,已转向城市周边更大范围的区域集聚。“十二五”时期,要推进都市圈、城市群迅速成长,关键是加快培育一批次级中心及次次中心,通过深化城市间分工协作的经济联系,促进都市圈、城市群的结构向“中心—圈层”结构转变,使杭州、宁波、温州及金—义由纵向扩展转向圈层扩展,从而更大程度地拓展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的影响范围。

“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城市化发展的目标,具体描述是“都市区和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城、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一目标定位,不但“圈”的极化指向十分明确,即要加强都市区、省域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建设;而且“层”的分类定位比较清晰,即都市区要“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省域中心城市周边要“形成城市集群化发展的格局”,县城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心镇则要“引导周边乡镇组团式发展”。

通过不同层次的“中心”作用,直至全省绝大多数的人口和经济产出都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这是浙江城市化发展的未来空间格局,也是“十二五”期间城市化空间发展的目标导向。

(三)推进形成“圈层结构”重点突出,突出强化四个层次“中心”建设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框架下,要推进形成“圈层结构”的城市化空间,关键是加快培育不同层次的“中心”。对此,“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重点,突出强化四个层次的“中心”建设。

第一层次的“中心”是杭州、宁波、温州及金华—义乌都市区,主要是“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提升都市区功能。基于城市特色和地位作用等差异,各都市区的发展定位各不相同。如杭州要“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宁波要“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和能源原材料基地,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温州要“建设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国家重要枢纽港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成为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金华—义乌要“建设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第二层次的“中心”是省域中心城市,主要是加快“人口、要素和产业集聚”,培育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大城市。考虑历史传统和产业基础等不同,各城市的发展定位各具特色。如湖州要“加快南太湖区域综合开发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嘉兴要“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打造运河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绍兴要“建设长三角先进的工贸基地,打造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宜居城市”;衢州要“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舟山要“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打造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园城市”;台州要“建设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长三角南翼节点城市”;丽水要“建设绿色农产品、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浙西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三层次的“中心”是县城,主要是加快“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功能集成”,提高县城集聚能力。为此,要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强县(市)政府的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鉴于区位条件、综合实力等差异,县城发展要因地制宜、分类引导,主要有三种模式:其一是融入型,即对位于都市圈中心城市周边的县,积极参与都市圈的分工协作;其二是强化型,即对人口大县、经济强县,要进一步加强扩权改革,加快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按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进行重点培育;其三是跨越型,即对地处山区、海岛的县,要实施小县大城战略,鼓励和引导人口等要素向县城集聚。

第四层次的“中心”是中心镇,主要是加快“人口集聚、空间拓展、产业转型”,分类引导和培育现代小城市、都市卫星城、综合小城镇、专业特色镇。即在全省范围内,首批选择20多个人口数量多、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按照现代小城市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培育成为管理水平高、集聚能力强、服务功能全的现代小城市;在大城市周边,选择一批发展空间大、非农就业高、基础设施好的中心镇,按照大城市卫星城的要求,以组团化发展的方式,加快与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对接,主动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的疏散,以及城区部分生产、居住等功能的转移,把中心镇培育成为大城市功能的组成部分;在海岛及山区,选择一批区位良好、交通便捷、空间充足的中心镇,按照综合型城镇的要求,突出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作用,作为农村人口转移、农村产业集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培育成为集聚能力强、城乡联系紧、带动效应好的小城镇;在其他地区,选择一批资源优势鲜明、产业特色明显、专业功能突出的中心镇,按照专业镇、特色镇的要求,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功能定位,通过主导产业选择、商贸流通激活、生态旅游开发等多种途径,培育成为专业突出的小城镇。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猜你喜欢

中心镇省域圈层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乡村振兴视角下中心镇聚集力因素研究
《中心镇视域的城乡一体化:联动机制与模式选择》简介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国内外中心镇建设实践及对湖南的政策启示
加快中心镇的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