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南下!
2011-11-02■文/刘奕
■ 文/刘 奕
南下!南下!
■ 文/刘 奕
从平原到高原,他们徒步走过大半个中国,走进历史的纵深,走进贵州解放与建设的风雨征程……
“山一程、水一程,风雨南国行。背乡离井别双亲,千里赴征程……”一曲关于南下西进的歌曲,勾勒出新中国诞生前后一批热血青年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平原到高原,他们徒步走过大半个中国,走进历史的纵深,走进贵州解放与建设的风雨征程……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打响后,全国革命形势一片看好。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从冀鲁豫区抽调一半干部,组成外调区党委班子,支援、建设即将解放的南方新区。
“打过长江去,让老百姓翻身作主人”,怀着革命的憧憬,1949年3月31日,3960名干部、2027名战士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南下支队,浩浩荡荡地踏上南下征程,也踏上了他们命运的转折。
日夜兼程的急行军、泥泞难行的田间小路、打磨出血的双脚、难以抵御的饥饿和疾病……他们以钢铁意志默默吞咽着行军路上的种种磨难,正如一位南下老干部所言:“虽然很苦,但心里是甜的!”因为每往前多走一步,离解放全中国的理想就又近了一步……
1949年5月13日,南下支队进驻上饶市,接管赣东北。8月,他们接到新命令:继续西进,解放贵州。
1949年9月10日晚,在上饶广场召开了“西进动员大会”。多少年后,回忆起那个夜晚,许多南下老人的耳际似乎仍回响着那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誓言:“克服一切困难,到贵州去!”
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挺进贵州。(贵州图片库供图)
9月中旬,南下支队的全体同志、江西地下党的部分同志、赣东北所属各级干校的学员以及自愿西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共9331人,正式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西进支队,赶赴尚未解放的大西南。
1949年11月上旬,西进支队跨过天险雪峰山,来到地处湘黔边界的芷江。在这里,他们按照事先部署分八路挺进贵州各地。同时,为接管贵州各地的工作,二野五兵团从军队里另行抽调了4个地委、50多个县的干部。
那时的贵阳城满目疮痍,混乱不堪。城内有国民党散兵游勇9800多人,潜伏下来的特务900多人,国民党撤退时还释放了大量监狱里的社会盲流。大街上比邻而立的都是烟馆、妓院,没有一间像样的商铺,到处是衣衫褴褛的乞丐和贫民。
这种种惨状深深铭刻在南下干部们的心里,火一样的革命激情推动着他们迅速投入到扫除旧貌、建设新世界的工作中去。
在农村,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清匪除霸,推动土改;在城市,他们集中精力恢复生产、重新建设新贵阳。百姓没有盐吃,他们组织起一切武装力量,机枪开路到四川运盐;人民流离失所,他们真切地付出关心,切实地开展行动……
辛劳,不过是南下西进干部们工作中的家常便饭。生与死的较量,才是他们面临的真正考验。
在匪患最严重的时期,许多干部被枪杀、被活埋、被火烧、被扔进天坑、被砍下头颅悬挂示众、被肢解凌迟。有很多烈士至今尸骨无存,甚至连名字都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死得悲壮、动人心魄,他们用鲜血驱散了贵州天空的阴霾,用年轻的生命抒写着革命理想和人生华章!
1950年,五兵团正式开展剿匪工作。一年后,消灭土匪30多万人,官兵牺牲3000多人。
(原载《贵阳文史》2011年第1期 ,本刊有删节 编辑/任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