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之最 贵州记忆
2011-11-02本刊编辑整理
■ 文/本刊编辑整理
长征之最 贵州记忆
■ 文/本刊编辑整理
大量的文物和史料显示,红军长征时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
长征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省
大量的文物和史料显示,红军长征时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
中央红军从1943年12月转兵贵州,到1935年4月底离开贵州,活动时间4个多月,占中央红军长征时间的三分之一;红二、红六军团1936年1月至4月在贵州转战,活动时间3个多月,占红二方面军长征时间的四分之一强。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贵州转战,革命足迹遍及50多个县,占目前全省88个市县区的70%。 此外,红军在贵州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中共党组织2个、大小政权组织50个、武装组织26个、群团组织40多个,组建了4支较大的游击队。
遵义会议会址,已成为广大青少年重温红色记忆,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本刊记者 唐福敬/摄)
最早进入贵州的红军
1930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转战黔桂边区,4月分兵两路进入黔南荔波县境,辗转于洞塘、茂兰、佳荣和翁昂等乡(镇)的50多个村寨,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影响以及武装斗争的火种传播荔波,谱写了光辉的诗篇。
红军攻占的第一座贵州县城
红七军在荔波板寨会师后,秘密通过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远距离奔袭古州(今榕江县城)。1930年4月30日,红军第七军一、二纵队三千余人,在军长张云逸、总指挥李明瑞率领下,攻克古州,共歼敌500余人,缴获步枪600余支、子弹十万余发、大炮两门、无线电台一部、 驮马500多匹以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红军伤亡300余人。榕江战斗是红七军建军以来(也是入黔以来)取得的第一次最大胜利。榕江是红军入黔攻占的第一个县城,红七军在榕江召开的“五一”祝捷庆功大会是贵州省最早、规模最大的“五一”庆祝集会。此后,红七军转战从江、榕江、黎平县,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宣讲革命道理,播撒革命火种。
在贵州撤销的最年轻部队
中央红军的“少共国际师”1933年8月5日成立于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由周恩来亲自授旗。全师共一万余人,党团员占70%,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少共国际师”,全师平均年龄18岁,历任师长都是20多岁,师政委肖华上任时年仅17岁。1934年3月,“少共国际师”改称15师,长征时担负掩护和殿后任务。 遵义会议后进行的部队整编中,红15师被撤销,人员编入红1师、红2师,存在不到一年半的“少共国际师”走完了短暂而光辉的战斗历程。
长征中最早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正确主张。
最早实践党的民族政策的地区
王震和苗族游击队的部分成员合影。(省博物馆供图)
黎平会议前后,中央红军在黔东南宣传《关于对苗徭(瑶)民的口号》、作出《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1934年12月24日红军总政治部),针对少数民族的实际,开展民族工作、实践民族政策,并获得成功,为建国后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制定、实施、完善积累了经验。在黔东南各地到处可见红军政治部宣传刷写的标语:“政治上、经济上苗人、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锦屏);“红军是苗瑶的军队!”(台江);“援助少数民族!联合苗民打倒××(缺)”(施秉)。
长征中建立的第一支地方革命武装
1934年12月,在红一方面军帮助下,黔东南人民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武装:苗族游击队。
毛泽东最早吟咏的贵州山川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词注时间是1934年12月。据考证,黎平会议后,长征中的毛泽东一路西行跋涉转战,从黎平西行北进后,连日跋涉,进入台江、剑河、雷山、榕江等县交界的雷公山。作为战略家、诗人的毛泽东触景生情,于是,令人叹止的《十六字令》三首便在诗人跃马扬鞭穿越苗岭雷公山的崇山峻岭间孕育而得: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长征中最伟大的会议
在遵义秘密举行的这次历时3天的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从四渡赤水到巧渡金沙江的实践证明,以遵义会议为起点,全党全军开始了以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思想为指导的新的历史时期。
长征中第一个地方红色政权
遵义会议结束后,在遵义老城省立三中(今遵义市十一中)大操场上召开的万人大会上,正式宣告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会上,遵义群众第一次见到朱德、毛泽东,发现他们不是国民党画中“青面獠牙”的形象,“毛泽东原来是个白面书生”。这是长征中建立的第一个红色地方政权。指导建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的红军干部洪水,后来成为唯一拥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越南人民军两军少将军衔的“两国将军”(在越南称阮山司令)。
长征中第一次大胜利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指挥下,1935年2月26日奇袭娄山关,27日再占遵义,一举歼灭黔军和国民党中央军的增援部队共20个团、俘敌3000人。
长征中最重要的领导机构
1935年3月10日在遵义县苟坝村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打鼓新场战斗”问题。会上,只有毛泽东坚持主张不打,并以辞去前敌总指挥的职务力争。这件事情使毛泽东深切体会到:红军作战不能再像过去那么多人来集体讨论,要成立一个小组,指挥战事。毛泽东即向张闻天提议:成立“三人团”,全权指挥战事。张闻天“很赞成”毛的意见,于3月12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以周恩来为团长,全权指挥作战。这个新“三人团”,是红军长征的战争环境下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
参加红军的第一位国民党人
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贵州省毕节地区国民党宿老周素园先生热烈拥护我党抗日救国主张。1936年2月红军离开时,他跟随红军长征直到陕甘边。新中国成立后,周素园先生担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另一位参加长征的国民党员,是与红军作战被俘的国民党中将张振汉,他后来担任红军大学教员。
最意外的长征
1934年10月初,37岁的瑞士籍英国传教士勃沙特(中文名薄复礼)从贵州黄平前往镇远途中被红六军团当作“间谍”扣留,红军获得的一张法文版贵州地图经他翻译为中文。其后他随同红军一起参加了长征。1936年4月,红军在云南将他释放。1936年12月勃沙特撰写了回忆录《神灵之手》,这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参加长征的经历使他更了解红军,他写道:中国工农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群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红军的高级将领,则是充满着追求精神、决心建立共产主义政权的共产党将军。几年后,勃沙特又从英国到贵州盘县传教,并成为最后离开贵州的外籍传教士之一。
(编辑/唐福敬)
1936年12月,传教士勃沙特撰写的回忆录《神灵之手》(中译本书名为《一个被扣留的传教士自述》),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贵州图片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