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建设应接“地气”戒浮躁

2011-11-01傅建芬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1年10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规划文化

■傅建芬

文化建设应接“地气”戒浮躁

■傅建芬

近年来,文艺系统泛娱乐化、功利化的现象屡见不鲜,文艺作品创作者、生产者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趋势也屡遭诟病。每年,我国都有大量的图书出版,仅长篇小说年产量就过千部;还有大量的影视作品播映,电影年产量超过400部,电视剧年产量万余集,各种各样的综艺节目、娱乐节目、科教节目等,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至今还不能说深刻反映当前这个巨变时代的杰作已经产生,很多作品中还看不到有多少真正具有推动社会进步力量的因素存在,从这一点来看,文化其实并没有走到时代的前列,其前瞻性与先进性体现得还不充分。

浮躁的不只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者、生产者,还有一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者和从业者。近年来,对于文化产业,中央和政府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战略层面都非常重视,从2009年国务院的《文化产业振兴纲要》,到去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到今年的“十二五”规划,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备受关注,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随之而来的就是一股席卷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浪潮,文化产业以全新的姿态被纳入了各地经济发展规划的宏大框架,各级政府和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几乎都在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毋庸置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片大好的发展态势下,一股因急功近利而导致的浮躁之风也逐渐开始蔓延。例如,煤炭资源大省山西提出口号“要像挖煤一样挖文化”,一个“挖”字将其进行文化建设的粗放型心态暴露无遗。一些城市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刚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后,就报出数据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远远超过5%。还有一些城市为达到这5%,刻意将文化产业统计的“尺度”和“口径”放大,将教育、体育、化妆品等都计算在内,造成了一种重统计轻实干的不良风气。

根据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院主持完成的《2011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显示:当前,城市规划的“过度化”、城市品牌的“低俗化”与都市主体的“离心化”,正日益演化为影响和制约中国都市化进程的三大问题。有关专家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文化产业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折腾城市’的新游戏”。一些城市为了改变“物质发达而文化简陋”的现状,乞灵于“干一件文化大事”,终因缺乏深远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内涵而演变成“暴发户附庸风雅”的闹剧。例如,鲁、皖的三县市为了“西门庆故里”之称而明争暗斗、各出奇招,“金瓶梅文化旅游区”项目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临清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和《阳谷县服务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让人不由得慨叹这些城市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已丧失了基本的文化价值底线。

面对上述“病症”,我想无论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者、生产者,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者和从业者,都应有所反省和改进。搞创作也好,搞规划也好,要真正得到老百姓的肯定和认可,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关键还是要牢记“三贴近”原则,多接一些“地气”,减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首先,对于国家出台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要认真解读、深刻领会,不能望文生义,为求政绩而不顾实际。中央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无疑令人欢欣鼓舞。但是,必须意识到,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文化产业的盘子只占国民经济的2.5%左右,而要真正成为支柱性产业,意味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能低于5%,也就是说,在“十二五”期间必须翻一番才能达到这一目标。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数字的叠加,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细读中央“十二五”规划,就会发现,相关的描述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二字,意味着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意味着要对文化产业进行科学引导、科学规划,走内涵式发展和科学发展之路。因此,各地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多到基层走走看看,多贴近一点当地实际,多倾听一下群众呼声和意见;不要头脑发热、一哄而上,陷入脱离实际、不求实效的“GDP崇拜”,更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经济效益而牺牲了长远利益、社会效益。

其次,要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文化建设的思想精神旗帜,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为最高追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一庄严号召,无疑也是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开展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绝不能简单地将文化产业化,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想精神旗帜,致力于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塑造人类心灵的实践中体现更大价值。

第三,对文化产品的创作者和生产者来说,还要多修炼“体验功夫”,克服浮躁心态,树立精品意识。一些文艺作品艺术价值不高,人民群众不喜欢不爱看,其原因就在于只聚焦于极少部分人的小圈子,津津乐道于一些个人体验的游戏和猎奇,远离了现实社会和百姓生活实际,缺少了生动体现群众意愿和情感的语言。“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句名言,也是他作为一位院士的成功之道。那么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什么是大地?我想,应该是现实、是群众、是生活。所谓接“地气”,就是要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增加现实、群众和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进而在体验上多下功夫进行修炼,使客观的生活的经验转化为主观的心灵的体验,转化为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要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接到了“地气”,说话才会有底气,创作才会有灵气,作品才会有人气。

(责编/郭建民)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规划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