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业教育弱势地位的原因探析

2011-10-31潘光荣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阶层中等职业职业

潘光荣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我国职业教育弱势地位的原因探析

潘光荣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政府职责缺失、职业院校吸引力不足、技术工人就业前景暗淡、职业教育文化内涵缺失是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弱势地位的主因。

职业教育;弱势地位;政府职责;原因;缺失

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仍属于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职责缺失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应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政府职责存在严重缺失。

(一)立法和政策制度配套不完善

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各省、直辖市基本上都出台了相关的实施办法,但作为国家法律层面上的实施细则与配套法尚未出现。加上《职业教育法》的内容非常宏观,大多数条款都是一些原则性规定,缺乏操作性,以致于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2009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的问题仍很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对职业教育重要性宣传不够的问题,也有具体政策和制度不配套的问题。”[1]。政策和制度配套的不完善是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如,在招生政策中,除个别职校有单独招生外,大多数职校都只能排在第五或第六批次;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证出多门”现象屡见不鲜。为了降低成本,企业打着“用工自主权”的招牌,“只看学历,忽视职业能力”的招工现象普遍存在;在工资分配制度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一般不如智力型人才,尤其是福利待遇方面,技能型或技术性人才被视为体力劳动者;在校企合作政策中,缺乏相应的法规明确企业与学校的责、权、利,企业只有义务和责任而没有利益。

(二)管理体制不顺,监督机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前者由教育部门管理,后者由劳动部门管理。由于管理部门不同,造成许多政策不同,而政策的不同,又造成管理难,循环往复,最终导致无人管理或重复管理的出现。同类学校不同政策,产生了许多矛盾。如,学校级别决定的拨付经费标准的差别;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标准的差别;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工作身份和待遇的差别等。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除具有教育的性质外,还涉及到行业协会、劳动部门、企业、社会团体等,现在的管理体系只强调了其教育性质,教育部门套用了普通教育的模式来管理职业教育,出现了职业教育普教化的特点,抹煞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大都成立了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联席会议不是实体性机构,对各部门协调力度不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由于上级管理体制没理顺,地方调整的难度很大。

职业教育监督体制的缺失导致职业教育政策执行不到位。国务院2002年、2005年关于发展职业教育决定中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2]。但这些规定在许多地方至今没有落实。缺乏监督机制,政策再完善,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宣传力度不够

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五千年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上个世纪90年代,中专高职曾经那么“炙手可热”,录取分数远远高于报高中考大学?当时的技工毕业就能成为工人,中专毕业就可成干部的政策导向是职业教育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但1998年后,这些优惠政策被取消,职业教育受人们关注的热度极速褪去。

《2007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批评了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做法,认为他们没有尽到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正确宣传和引导的责任,甚至还迎合社会追求高学历的潮流,对高考大肆宣传,造成普高持续过热,职业教育招生困难的局面。

二、职业院校吸引力不足

(一)办学条件简陋,实训不足

近年来,虽然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从总体而言,经费严重不足,办学设施简陋,教学和实训设备缺乏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面积标准(城市15.6平方米,农村16.6平方米)测算,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目前尚缺校舍181万平方米,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生均建筑面积仅为10.33平方米。[1]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院校的办学需要更多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实训的条件决定了职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重要条件就是师资)。但是,目前多数职业院校自身的实训设施严重不足,而校企合作又形同虚设,国家投资兴建的实训基地也尚未投入使用,使职校的实训多数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现象严重,以致于学生的技能、技术不过关,丧失了就业竞争优势。办学条件的简陋已经成为制约人们选择职业教育的重要原之一。

(二)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教育之际,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表现在:

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由于专业和实习的需要,应当编配比普通学校更多的教师,而实际上教师编制比普通学校少。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为1:20.3,低于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规定的高中教职工编制标准(城市、县镇、农村高中教职工和学生比分别为1:12.5、1:13、1:13.5)。[1]这几年,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许多地方教师编制并没有增加。根据《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15~18周岁人口中,按50%的入学率,将有3594.88万人进入高中阶段实习,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要达到2100万人左右。[3]按照1:13的师生比,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达到162万人,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有100万人左右,与目标相差甚远。

师资结构不合理。职业学校的性质决定了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应远远高于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双师型”教师应占主体。据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占47.5%,专业课教师占49.3%。[3],比例大体相当,这反映出文化课教师偏多,指导实训教师严重缺乏。而在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据2007年广东省对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情况调查,其中有一年以下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占8%,一年到三年的占11%,三年以上的仅占15%,合计为34%,其他的则完全没有企业工作经历[1]。并且“双师型”教师的质量也令人堪忧,仅仅靠短期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令人难以信服。

(三)专业和课程老化,与岗位脱节

进入新世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截至2010年,我国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已经占到“半壁江山”,但职业教育仍存在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和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出现,产生了一批新职业、新岗位,(如,风电场机电设备运行维护与检修、有色装备运行与维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网络安防系统安装与维护等新职业)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等提出了新要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方向、规格、质量等的变化以及职校的生源和学习方式的变化都对职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沿用了10年。《目录》专业设置老化,针对性差,导向模糊,已经不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更不能充分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尽管《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教职成〔2010〕4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意见》已发布,但执行效果如何有待观望。更新了专业目录并不能马上改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低的现状。与其配套的师资、课程、实训等环节的改革与完善,才能保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技术工人就业前景暗淡

(一)收入水平低

根据国家标准编码法划分的八大职业类别和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十大社会阶层,其中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这一职业的绝大部分都被归为第8大阶层即产业工人阶层。而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属于产业工人阶层。人们渴望通过一定程度的教育进入一定的社会阶层,获得或改变某种职业以向更高的阶层流动。产业工人阶层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即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从十大阶层的收入水平中(如下图)[4],我们看到产业工人阶层的平均月收入是经理人员阶层的2/5,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3/5,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4/5。将产业工人阶层的平均月收入与其它前四大阶层相比较,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十大阶层月平均收入中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

十大阶层的收入水平

(二)社会地位低

希腊学者萨卡诺斯指出,“社会地位是社会附加于一个人职业上的身份、认可影响和声望,即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职业声望所决定的。”。从下表中[5]我们可以看到,求人倍率越高,表示某一岗位求职人数相对其需求人数越少,反之亦然。如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求人倍率为1.05,表示每10个求职者竞争10.05个岗位,说明供过于求,即提供的职位比求职的人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职位的竞争不是很激烈,吸引力不大,职业声望不高,即产业工人阶层的社会地位不高。

按职业类别分组的供求人数

(三)上升空间不足

随着学历热的高涨,追求高层次教育愈演愈烈,而职业教育的上升渠道尚未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也未搭建,使学历成为制约职校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纵览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单位、甚至是小型企业的招聘,首条就是学历,职位与学历挂钩,职称评定、岗位晋升都需参考学历。接受不同的教育,可能会获得不同的职业。

从下图中[5],我们可以看到:接受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人中分别有61.8%、50.3%成为了专业技术人员,18.0%、25.3%成为了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只有6.2%、5.9%的人成为了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相比之下,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人群中分别只有3.8%、14.8%的人成为了专业技术人员,3.7%、12.3%的人成为了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33.5%、29.3%的人成为了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历对人们职业获得的影响。

四、职业教育文化内涵缺失

中国文化强调直觉体悟,推崇思维辩证,缺乏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特别忽视对技能原理的剖析研究。正是受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家长们对技术谋生不屑一顾,甚至许多人在潜意识中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能否取得“功名”作为评价教育价值和教育质量的基本尺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不相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而优则仕”观念根深蒂固,决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

近来,中国人对学历的重视在世界媒体上引起关注。2010年8月,英国广播公司的评论称:华人有崇尚“功名”的心态,对学历几乎到了“迷信”的地步。在中国职场,学历就好比古代的“功名”一样,是一张重要的“入场券”,而且社会对高学历人士也的确另眼相看。在古代,中国的官僚机构基本由科举考试的成功者组成;近代以来,高校尤其是顶级学府仍然是培育精英阶层的摇篮。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导致对“学历”的热衷,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相对于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而言,强调技能、技术的职业教育成为了边缘化教育。

按受教育程度划分的城镇就业人员构成

[1]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2009-04-22].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

[2] 李重庵.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访谈——访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3] 陈祝林,徐朔,王建初.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4] 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欧阳芬,欧阳河.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探讨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J].职教论坛.2010(12).

责任编辑:陈 曦

G710

A

1671-8275(2011)01-0089-03

2010-11-23

潘光荣(1983-),女,山东日照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阶层中等职业职业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职业写作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