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弹性化顶岗实习的实践探索
2011-10-31王静霞
王静霞,余 菲,赵 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基于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弹性化顶岗实习的实践探索
王静霞,余 菲,赵 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从弹性化顶岗实习实施的总体思路、课程体系设计、学分替换及顶岗实习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基于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弹性化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管理方法。
“2+1”人才培养模式;弹性化;顶岗实习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种校企双向参与、分段培养的教育模式,即在三年教学中,学生前两年在校内组织,实施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模式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很多高职院校正在逐步探索和实践中。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技术专业从2002级学生开始,逐步探索“2+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把“2”和“1”两个阶段表象化成时间概念是最大的误区,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相互独立,不能体现二者的整体性和系统化,偏离了培养目标;其次,顶岗实习岗位对口率低,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学生达不到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反而白白浪费了大量时间;第三,在时间上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学生自身而言,缺乏针对性,不能实现因材施教,对于部分在学习和思想上没有做好准备的学生会产生负效果。另外,实习时间长,容易出现学生频繁跳槽现象,给顶岗实习管理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在“2+1”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初步探索出一种弹性化顶岗实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市场供求关系、企业需求等综合因素,弹性解决学校学习与校外实践之间的关系,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本文从弹性化顶岗实习总体思路、课程体系设计、学分替换及顶岗实习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基于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弹性化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和管理方法。
一、基于“2+1”人才培养模式的弹性化顶岗实习总体思路
打破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中按照时间划分“2”和“1”两个学习阶段的方法,按照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地点来划分,把高职学生的三个学年划分成两个学习阶段,即“2”阶段和“1”阶段,“2”阶段的学习地点主要是学校,学习时间为2~2.5学年;“1”阶段学习地点在企业,学习时间为0.5~1学年。可见,这种方法继承了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中两个阶段的特点,同时,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时间不是固定的,而是弹性的,在6~12个月之间,因此,把这种模式定义为弹性化顶岗实习实施方法。
这种方法的“2”阶段与传统模式类似,在学校完成相关文化素质、专业基本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等学习内容;“1”阶段包括两个学期,即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第五学期顶岗实习时间为0~6个月,实习目标是在企业工作岗位上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采用学分替换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实习岗位必须是专业对口工作岗位;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时间为6个月,实习目标以就业为目的,专业相近岗位即可。
第五学期已经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可以在同一岗位继续进行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与企业达成共识的情况下,重新选择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单位。
因此,从学习时间和地点上看,弹性化顶岗实习的“2”和“1”两个阶段是互相关联的一个有机整体。
二、适用于弹性化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结构
微电子技术专业弹性化顶岗实习课程体系设计如下图所示,分为“2”和“1”两个阶段,包括文化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职业岗位课程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五类课程。首先是文化素质课程,这五类课程依次呈金字塔状分布,位于金字塔最底部的是文化素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基本素质,对后续所有课程起支撑作用;其次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子线路板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等,主要培养学生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等基本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再次是专业技术课程,包括半导体元器件、半导体工艺基础、数字系统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等,培养学生在微电子技术领域的专业技能,并进行学生素质的提升。
适用于弹性顶岗实习课程体系设计图
以上三类课程在前两个学年完成,学习地点主要在学校,其中,部分课程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或短期轮岗实习。
职业岗位课程在第五学期完成,是弹性化顶岗实习课程体系的关键,也是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课程,包括IC版图设计(对应岗位:IC版图设计员)、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技术(对应岗位: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辅助工程师)、AVR项目开发(对应岗位:单片机应用工程师)、微电子创新制作(专业特色课程,对应其他辅助就业岗位,也是毕业设计的前续课程)。这些课程都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职业岗位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企业需求等因素,选择在学校或企业完成课程的学习。在学校学习的学生采用形成性课程考核方式,在企业学习的学生采用学分替换考核方式。这种在学生、企业双向选择下,在双地点完成课程学习的教学模式,高度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因材施教、对企业需求的适应性、课程考核方式的灵活性,是“2+1”人才培养模式下弹性化顶岗实习实施方法的核心。
位于金字塔最顶部的是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课程,是职业岗位课程的后续课程,与工作岗位直接零距离对接。
三、弹性化顶岗实习学分替换考核方法
学分替换考核方法是弹性化顶岗实习实施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微电子技术专业第五学期职业岗位课程学分替换考核实施方案”及相应的实习手册,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分替换管理方法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涉及学生、企业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三个方面,包括以下三方面工作内容:学分替换申请、顶岗实习管理和顶岗实习考核工作。
(一)学分替换的申请
在第五学期学习期间,如果学生和企业达成了顶岗实习意向,可以向任课教师提出企业顶岗实习替换学分申请,并提交企业相关信息、顶岗实习岗位、顶岗实习计划及校外指导教师信息等,任课教师审核后,综合考虑学生企业实习时间与在校上课时间比例、学生实习岗位与课程间的联系等因素,为学生制定学分替换初步方案。
学分替换初步方案一般包括:在本门课程中校内形成性考核成绩和企业顶岗实习成绩比例,是否需要参加本课程期末考试等内容。其中,校内形成性考核成绩和企业顶岗实习成绩所占比例由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企业顶岗实习学时比例确定,如IC版图设计共计75学时,如果学生已经在校修完25学时,在企业修读50学时,则校内形成性考核成绩应占总成绩的33%,企业顶岗实习成绩占总成绩的67%。
(二)顶岗实习“六制度”管理办法
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学习管理一直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一套对企业学生的有效管理方法,即“六制度”管理方法。给每一个学生指定一个企业工程师担任导师,指导检查其在企业的工作,即企业导师制;为每一个学生指定学校教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担任责任教师,指导其按照教学大纲完成学习任务,即责任教师制;导师将学生的工作分成几个阶段,每完成一个阶段工作,称为节点,导师对学生在每一节点进行考核并记录成绩,作为本课程考核成绩依据之一,即节点考核制;每周以学生为中心召开一次相关人员工作会议,总结上周工作学习情况,布置本周工作任务等,即周会制;学生至少每周写一篇工作周记,即学生周记制;企业每周对每个学生的工作情况检查总结并反馈给学校责任教师,即企业周报制。
(三)顶岗实习综合考核方式
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成绩评定由企业导师和责任教师共同给出。企业导师依据指导书和节点考核成绩对学生做出评价,学校责任教师依据学生顶岗实习手册中的学生周记、总结等内容对学生做出评价,严格按照过程管理进行考核。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由以下五部分组成:考勤占15%,工作态度占10%,完成任务量占40%,顶岗实习总结占15%,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占20%。
四、弹性化顶岗实习成效
在深圳国微电子有限公司、晶门科技有限公司、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的大力支持下,微电子技术专业从2002级学生开始实施弹性化顶岗实习管理方法,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五学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数在50%以上,100%的企业实习学生通过学分替换顺利完成了第五学期的课程学习;在企业实习的学生,95%以上能够在第一阶段的实习企业完成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且在该企业顺利就业。下表给出了微电子技术专业2008届和2009届第五学期顶岗实习基本情况。
微电子技术专业2008届和2009届第五学期顶岗实习基本情况表
通过几年的实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专业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可行的弹性化顶岗实习实施办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2+1”模式下顶岗实习中存在的学生学习课程体系不完整、顶岗实习对口性差,实习收获低、管理效果不好等诸多问题。通过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并且利用学分替换的方法,可以使得学生弹性地完成顶岗实习,达到理想的顶岗实习效果。通过实践验证,学生实习单位专业对口率、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G712
A
1674-8522(2011)06-0055-03
2009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1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209J3010033)
王静霞,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余菲,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赵杰,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责任编辑 方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