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1-10-30良雪薇
良雪薇
(吉林省图书馆,吉林 长春130021)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良雪薇
(吉林省图书馆,吉林 长春13002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涵义和特征入手,分析了我国目前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如政策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城乡建设的差异,人才队伍的匮乏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建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文化建设也相应地进行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对于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增多等等。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文化覆盖面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差距比较大等。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我们就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的研究。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涵义和特征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涵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政策范畴的概念,这一概念第一次在党的历史上正式提出是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并对其内容进行了解释和指引,此后,这个概念就被广泛运用。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参与形成的、非盈利性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六个基本要素:一是政策法规,如《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关于进一步烦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等;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馆、博物馆、重要文化遗产、公共雕塑、民间艺术等等;三是组织机构和人才,文化部、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等等;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广大人民群众;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如公益文化演出、利用互联网传播文化、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等等;六是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一般由财政拨款,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支持。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征
第一,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与其他经营性文化产业服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公共文化服务追求的是全体公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社会效益,即具有公益性,这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属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应以营利为目的,应降低收费或免费供人们享用。
第二,公平性。即指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包括设施、场所、设备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拥有,保证人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均等性,这一特征体现了人人平等和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
第三,便利性。公共文化事业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并且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它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公共文化服务要从人民的角度的出发,为人民提供最方便的,最小距离内并且是最容易获得的服务。
第四,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面向的是全体社会成员,而社会成员在年龄、性格、个人爱好、受教育背景、经济条件、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时时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提供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缺乏刚性的支撑体系。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越来越多,纵观现行的政策和法规,很多都是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任务做了宏观上的规定。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在很多方面,诸如经费保障、经济政策、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具体的、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和法规,这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都是不利的。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和保障。“十一五”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日益重视文化事业,对于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也不断增长,但总的来说,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仍然较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远远低于国家对科技、教育和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文化事业费占中央财政的比重在0.39%到0.41%之间徘徊,远低于一般国家的1%以上的水平。(2)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多,与潜在的巨大的文化需求相比,我国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3.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偏少,分布不合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城乡差别较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日益多样化,同时,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但是,总体看来,我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资也越来越突显出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合理的弱点。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明显优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城市普遍好于农村,即使是在同一地区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分布也不尽合理,农村或基层的文化设施比较落后。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的文化事业建设,不断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经过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财政收入比较低,地方政府不愿意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使得农村的文化建设往往是走过场,不能取得实际性的进展,长此以往,城乡的文化建设的差距就越来越大。我们通过下表就能明显对比出来城乡在文化建设投入上的差距,投入有差距当然造成的后果就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距。(“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经费农村和城市投入情况详见表1)[3]
表1 “十一五”以来文化事业费农村和城市投入情况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文化人才匮乏。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流失情况严峻,尤其是基层文化工作者严重缺乏,许多基层文化站名存实亡,出现空壳化,工作人员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的创新意识不强,用人体制过于死板,机制不灵活。再加上现有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编制、职称瓶颈及人员的工资待遇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就更加难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文化建设的行列中来。另外,其他文化事业单位,如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戏曲研究机构等,由于编制和经费的限制而不能尽快或者无法正常建立起来,这对于国家鼓励培养特色文化人才、发展特色文化造成很大的制约。
三、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法规,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序开展。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从此,公共文化服务就频繁地出现在党和政府的相关文件中,这证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日益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视,但是大部分文件都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做了宏观上的规定,缺乏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政策保障。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要尽快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和质量以及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共文化管理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4]
2.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的基本物质条件就是资金投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家和地方应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保障体系。首先,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要逐年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确保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增长不低于同级财政收入的增幅,确保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保障其开展公共文化事业的必需经费支出。其次,设立文化发展的专项资金,重视和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这些资金应重点用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和效率,逐步改变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另外,这些资金应用于保护重要文化遗产、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文化产业项目的研发、支持文化创新和精品生产等。同时,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公共文化活动项目向社会公开,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
3.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完善文化设施,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还是不够合理,东部地区明显优越于西部地区。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西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西部地区的基础文化设施,重点扶持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事业,引进拥有专业知识和热爱文化事业的优秀文化人才,促进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另外,我国在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城乡差异比较大。因此,我们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要注重城乡发展平衡,推进乡镇和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尤其要加强乡镇和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立农村文化活动室,形成基本覆盖乡镇和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我们要支持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室的文化扩展功能,促进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的图书阅读、科教宣传、技术服务、文体娱乐等活动的顺利开展。各地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把一些基础条件好,具有影响力的乡镇建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模范,再带动其他乡镇进行文化建设和发展,进而形成乡镇互动、上下联动的新局面,最终促进乡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的建设。
4.加强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人才是各行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公共文化的发展同样如此。拥有一支专业的、有知识的、懂管理的、热心文化事业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对现有的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逐步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具有一定业务能力的才能继续为人民服务。其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加强对在职的公共文化工作者的岗位和技能培训,促进人才队伍的优化;同时,公共文化机构也可以引进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优秀文化人才。最后,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基层和农村培养优秀的公共文化建设人才,比如:发挥基层或农村的文化能人的带头作用,深入发掘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组织建设农村的文化骨干队伍,聘请专业人员对农村的文化人进行培训,提升文化水平等等。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只有全体社会成员都关心并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才能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形成,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促进我们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2007,(12).
[3]高福安,刘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2011,(6).
[4]林怡.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良雪薇(1959-),女,吉林省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和图书检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