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寝室宅居与自我期望调查
——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
2011-10-30柳长兴代晓华
柳长兴,秦 琴,代晓华
(重庆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庆 400054)
大学生寝室宅居与自我期望调查
——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
柳长兴,秦 琴,代晓华
(重庆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庆 400054)
采用自填式问卷法,选取重庆理工大学为个案,对在校大学生寝室宅居与自我期望进行了调查。从大学生宅居寝室时间分配和宅居类型角度入手,将自我期望具体操作化为学习期望、生活期望、交际期望和发展期望等因素,采用交互分析法和详析模式分析了大学生宅居寝室与自我期望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大学生自我期望形成要素进行了相关的推断。
寝室宅居;大学生;自我期望
一、导论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现象的“宅”近年来日渐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宅”一词源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的名词“御宅族”,由日本漫画家中森明夫1983年在漫画杂志上提出,主要是指那些对动漫着迷到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1]。而后由我国台湾地区、香港逐渐进入大陆,“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的形容。在“宅”逐渐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伴随着人们对它的探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宅”的定义发生了更为广泛的延伸。2008年吴荇发表的《中国闪现闷居一族:宅男宅女是怎样练成的?》一文中“宅”指的是沉迷于动画、漫画、游戏的ACG一族,而那些纯粹足不出户并不迷恋动漫的人称为“尼特族”[2]。2008年中国青年报与新浪网合作的一项调查中显示56.9%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并指出互联网对宅男宅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刘元元和王媛媛在《浅析大学生“宅一族”的几个相关问题》中提到了“宅一族”的特点[4]。
许多与大学生宅居相关的研究和调查具有强烈的问题视角,将大学生宅居视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角色适应不良的典型案例,而这与10年前人们对soho族兴起时的乐观预期完全不同。在国外,期望效应研究主要涉及影响期望效应的因素,期望效应传递机制及期望效应与学生自我概念、学生自觉及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布罗菲和古德的五环节模式、布朗的信息论模式、罗杰斯的期望效应锁链模式、罗森塔尔的“10箭号”模式等都是关于期望的著名理论[5]。综观国内外众多有关大学生生活方式、期望效应的研究,很少有从两者相关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的[6]。讨论“宅”居生活环境及其形成对大学生自我期望发展的影响是研究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寝室“宅居”的时间分配,类型方式和自我期望的各类要素。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研究寝室宅居对自我期望的影响。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期望是一个二项分类变量,在统计的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虚拟变量操作,以自我期望作为因变量,操作化的寝室宅居时间分布作为自变量。
(三)核心变量的界定及其指标操作说明
在本研究中,“宅居”被定义为人们把自己的思想、行为、时间、精力局限在家中或其他住所并沉迷于某样事物,绝少外出的行为。“自我期望”解释为:“在人们对外界信息不断反应的经验基础上,或是在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需求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它既是一种认知变量,又是信念价值的动机。”本研究将“宅居”这一核心变量操作为时间分配和宅居方式两个指标,将自我期望变量定义为学习期望要素、生活期望要素和交际期望要素,它们同时包含对现在状态的评价、对未来结果的期待两个维度,见表1、表2。
表1 “宅居”核心变量的指标操作说明
表2 自我期望核心变量的指标操作说明
(四)样本抽取与资料收集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自填式问卷法。以判断抽样和分层抽样以及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重庆理工大学16个二级学院分布的实际情况,抽取重庆知识产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会计学院、重庆汽车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光电信息学院8个学院进入样本框。按照各学院人数占学校总人数的比例采用系统抽样的方式在8个二级学院中分别抽取8名、11名、34名、66名、35名、36 名、18 名、12 名,共220 名大学生作为最终调查对象。
本调查于2011年6月初到6月底进行,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10份,回收率为95.45%。实际调查样本的总体情况见表3。
表3 样本构成情况
三、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宅居情况基本描述
表4、4-1显示42.9%的大学生花费了30% ~50%的课余时间在寝室宅居,27.6%的大学生花费了50%~80%的课余时间在寝室宅居。其中有32.4%的大学生在寝室上网,30.6%的大学生在寝室睡觉,12.9%的大学生在寝室复习做作业。这一调查表明大学生宅居寝室的现象相对严重,他们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上网和睡觉上,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相对较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寝室成员之间的相互对比依赖心理、整个大学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网络的普及和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此外,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还表明大学生缺乏对课余时间的合理规划,甚至是不能很好的明确自己的目标。
表4 大学生宅居时间分配情况
表4-1 大学生宅居方式情况
(二)大学生基本情况与寝室宅居的相关关系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寝室宅居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大学生的基本情况中,性别、户口类型、年级、专业及月生活费的P值均大于0.05,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性别、户口类型、年级、专业及月生活费对大学生宅居寝室没有太大的影响。这说明大学生宅居已经为大学生所普遍接受,且上网和睡觉已经成为大学生宅居寝室的主要方式,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无休止的上网必然导致学生精力不足,而睡觉恰恰弥补了这一影响大学生上网缺陷的重要因素。网络及以网络为载体的虚拟社会所具有的巨大改造能力,已经超过传统上基于性别、户口类型、年级、专业以及月生活费等诸多因素对大学生寝室生活方式的影响,成为大学生能够在寝室宅下去的主要“精神支柱”。
表5-1显示男生和女生用课余时间的30% ~50%待在寝室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这说明大学生对自身课余时间的分配相对集中,呈现了比较统一的趋势。虽然,性别因素在与宅居时间的交互分析中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仍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在宅居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男生选择上网时间(63.2%)多于睡觉时间(53.5%),而女生则恰恰相反,上网时间与睡觉时间分配分别为:58.3%和62.5%。
表5-2显示城市、农村及其他户口类型的大学生将课余时间的30%~50%花在寝室宅居上所占的比例也是最高的,户口类型为农村的大学生是45%,城市类型的大学生为40.7%,花费课余时间一半以下且户口类型为城市的大学生要比户口类型为农村的大学生宅在寝室的时间少。由于重庆理工大学距离主城区较近,离农村稍远,在周末时间的分配上,部分离家近的城市学生会选择回家过周末,而农村学生在客观上不具备这一条件,因此花费在寝室的时间客观上要比城市户口的学生多一些。而对于那些花费一半以上课余时间待在寝室的城市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相反结果,分析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他们在经济上要略比农村大学生宽裕,有优于农村大学生的物质基础保障他们宅居;二是对于这些城市大学生来说,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延续着以前,与他人的互动更多通过间接和匿名的方式。
表5-3显示出大一、大二的学生花超过一半的课余时间宅在寝室的人数比例大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于大一、大二学生,且大三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因此大三的同学可以宅在寝室的时间会少于大一、大二的同学。
表5-4显示文科类学生宅在寝室的现象更为严重,高达40%的同学会花超过一半的课余时间宅在寝室,而理工类学生则未达到这个比例。这应该跟不同专业的课业忙碌程度有关,文科类的课业相对较为轻松,学生宅居寝室的时间也因此有所延长。
表5-5显示月生活费在1 000元以上的同学有47%的人会花费超过一半的课余时间待在寝室,而生活费不到1 000元的同学这个比例则明显减少。对于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同学来说,可能外出做兼职的更为普遍,所以宅居寝室的现象有所减少。
表5 基本情况对寝室宅居的影响
表5-1 性别与时间分配的交互分类表 单位:人/%
表5-2 户口类型与时间分配的交互分类表 单位:人/%
表5-3 年级与时间分配的交互分类表 单位:人/%
表5-4 专业与时间分配的交互分类表 单位:人/%
表5-5 月生活费与时间分配的交互分类表 单位:人/%
(三)大学生性格特征与寝室宅居的相关关系分析
如表6所示,在性格特征的构成因素中,只有性格类型和诉说对象未通过检验,余下的考虑性格因素、了解性格程度以及性格满意度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相关系数偏小,影响程度不高。
性格类型未通过显著性检验,Lambda值为0.017(P=0.521),即说明性格类型对大学生的宅居不存在相关关系。性格外向的学生比性格不外向的学生(包括性格内向和性格不鲜明)课余时间宅在寝室的时间短。因为性格外向的人更喜欢参加户外的社交活动,其外向的性格在社交上有一定优势,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感,而性格内向的人不擅长与他人交往,更倾向于宅在寝室。见表6-1。
性格的考虑因素通过了显著性检验,Lambda值为0.000(P=0.029),说明考虑性格因素对大学生的宅居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实现自我期望的时候会考虑性格因素的学生有40.9%选择课余时间的30% ~50%宅在寝室,不会考虑性格因素的学生有49.0%选择课余时间的30%~50%宅在寝室。从调查对象的频数分析来看,有159人(超过总人数的75%)会把性格纳入自我期望实现的范畴,重视性格因素成为多数大学生实现自我期望的考虑。见表6-2。
了解性格程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Lambda值为0.051(P=0.034),说明了解性格程度与宅居有显著的相关性关系。原因有二:一是网络生活具有改造和同化个人性格的功能,介入网络越深,被改造和同化的程度越强。部分同学承认自己很宅,但在问到是否与自己对本人性格的了解程度有关时,多数同学表示没有考虑过。二是寝室生活对大学生自我性格具有较强的同化作用,在同质性较强的同一寝室成员之间,个人对自己性格的了解程度已经被逐渐约定俗成、潜在变化的寝室整体生活方式所同化,慢慢的淡出了大学生的思考范围。见表6-3。
性格满意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Lambda值为0.052(P=0.000),说明性格满意度与宅居生活具有相关关系,但不明显。对自己性格不满意的学生超过一半时间宅在寝室的比例达到65% ~70%,而对自己性格没有表示不满意的学生(包括一般),绝大多数选择花费较少的课余时间宅在寝室。这一现象表明:对自己性格满意度高的同学自我认同度也高,更乐于参加户外的社交活动,待在寝室的课余时间会少于对自己性格满意度低的同学。见表6-4。
遇到不愉快事情的诉说对象未通过显著性检验,Lambda值为0.020(P=0.274),说明不愉快事件诉说对象的选择与宅居生活方式选择没有相关关系。在同等宅居时间的前提下,无论是了解自己性格还是不了解自己性格的同学,都会略微倾向于把不愉快的事情对别人说。对于选择把不愉快的事情闷在心里的同学,性格了解度则表现的不是那么的明显,这一部分同学多数应该为性格内向或性格特征不明显的人。见表6-5。
表6 性格特征对寝室宅居的影响
表6-1 性格类型与时间分配的交互分类表 单位:人/%
表6-2 是否考虑自己性格与时间分配的交互分类表 单位:人/%
表6-3 了解自己性格程度与时间分配的交互分类表 单位:人/%
表6-4 性格满意度与时间分配的交互分类表 单位:人/%
表6-5 不愉快的事对谁说与时间分配的交互分类表 单位:人/%
(四)大学生宅居与自我期望的相关分析
从表7可以看出,在众多要素中,发展期望要素与大学生宅居情况的关系最为密切,生活期望要素与交际期望要素与寝室宅居情况的关系较为密切,而学习期望要素与寝室宅居情况的关系并不显著。
在发展期望的构成要素中,与父辈期望一致性和工资待遇均未通过检验,毕业去向、择业动机和人生目标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毕业去向与宅居时间分配成低度正相关关系,其余要素没有明显关系。
表8显示毕业去向是直接工作的大学生多数人选择花课余时间的30% ~50%在寝室里,毕业去向为考研的大学生也表现出同样的倾向,同时在其余的毕业去向中也有同样的时间安排分布。大多数的大学生宅在寝室的时间还是不会超过总课余时间的一半,但相对于以前,超过一半时间的人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不管是选择何种去向的大学生,都存在一种“约束力”,使宅居寝室的时间虽然相比以前有所延长但速度比较缓慢。造成这种“约束力”的因素有:(1)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培养社交能力和处事能力(在上大学目的指标的单变量分析中,有73.2%的人更看重的是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26.8%的更注重学习);(2)很多学生会时常考虑父母对自己学业的期望,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寝室,会让自己对父母的期望有负罪感(在期望一致性的指标分析中,有76.6%的同学和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呈现大体上的一致性,只有23.4%的同学表现出与父母期望不一致);(3)部分同学有意愿参与社联活动、科技活动或是在学生会任职,客观原因导致学生不能花费太多时间待在寝室。
在交际期望要素中,人际关系与交友类型对大学生宅居的关系不具有显著影响,而交友态度则通过了显著性检验,Eta值为 0.119(P=0.008<0.05)。
表9显示绝大多数的人愿意交友且这部分人宅在寝室的时间不会超过50%,而在表示不愿意和看情况交友等相对不太积极的人群宅居时间超过50%的人有18人,占不积极交友人群总人数的40%,相对积极交友的人群这个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愿意交友的调查对象中,有超过1/3的同学会把一半以上的课余时间用在宅居寝室里,这一现状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传统形式,部分大学生的交友倾向开始转向于网络交友、虚拟交友以及匿名交友。这与大学生主要宅居方式中的上网有着很大的关系[7]。
在生活期望要素中,爱情意愿对大学生宅居的关系不具有显著影响,而生活满意度则通过了显著性检验,Eta 值为0.123(P=0.032 <0.05)。
由表10可见,大部分的人对生活表示满意但满意度有所不同(即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在这部分人群中(共 124人,占总人数 59%),86人(69.4%)会花不到50%的时间宅在寝室,而在另外41%的对生活并不满意的人群中有52人(60.5%)的人会花不到一半的课余时间宅在寝室。超过一半的学生对生活表示满意,这在某一侧面可以反映,相当一部分同学渐渐适应了便于操控的宅生活。
在学习期望要素中并没有相关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它们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里不做过多说明。
表7 寝室宅居时间分配对自我期望的影响
表8 毕业去向与宅居时间分配的交互分类表 单位:人/%
表9 交友态度与宅居时间分配的交互分类表 单位:人/%
表10 生活满意度与宅居时间分配的交互分类表 单位:人/%
四、总结
(一)寝室宅居与自我期望相关关系
在自我期望诸要素中,学习期望要素、交际期望要素、生活期望要素与寝室宅居时间的分配均没有明显的关系;与寝室宅居时间分配有低度相关关系的是发展期望要素,具体体现在毕业去向方面。在调查中,大多数同学选择直接就业和考研,他们宅在寝室的时间大都不会超过50%。毕业去向的选择影响了大学生的宅居时间,直接就业的同学把更多时间花在了实践和实习上,而考研的同学会用更多的时间丰富自己的知识为考研做准备,因而他们花在寝室宅居的时间相对较少。
寝室文化的建设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能令他们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对自我的期望也会随之提高。因而,寝室文化的建设尤其重要,尤其对寝室宅居时间的分配方面需引起关注。
通过本次调查可见,大学生对自我的期望更多地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联系在了一起,对自我的期望融入了社会的需要和期待因素。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人而并非单独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带上了社会行为的色彩,这也标示着现代大学生的成熟和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建立[8-9]。
此次调查发现,寝室宅居时间的分配与大学生自我期望的相关关系呈低度正相关,那么,真正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期望的因素是什么呢?这需要更深入地探讨。
(二)关于大学生自我期望的扩展讨论
大学生自我期望的形成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关于大学生自我期望塑造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据笔者调查,学校对大学生自我期望的教育主要围绕就业教育(包括考研)来展开的,主要内容和焦点是具有强烈短期行为倾向的就业和考研技巧培训。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传导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自我期望及自身发展的足够和理性的思考,并逐渐向学习与生活中的其他领域渗透。
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为大学生自我期望的塑造提供了多种选择,但是这似乎未能促使大学生形成合理的自我期望。短期化和功利化充斥着整个大学时期,自我期望在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要求中所应有的丰富内涵被严重的缩小,弱化了对职业所负载的社会意义的体察及职业选择对个人内在素质的要求的关注。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我期望的形成并未受到大学办学定位的影响,这也部分证明了,自扩招以来,实施多层次多元化办学目标和理念的中国大学教育在具体实践中还未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
总体上看,大学生的自我期望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非理性的色彩。大学生自我期望是大学生生活环境的产物,这种生活环境跨越了他们对过去的经验和感受、对现在的实践和认知以及对将来的预期和判断,在大学生自我期望的形成与固化的过程中,寝室宅居方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
[1]方丽娟.论“宅男宅女”的“宅”居生活[J].长安学刊,2010(6):22-25.
[2]吴荇.宅男宅女:中国闪现“闷居”一族[N].中国青年报,2008-03-31.
[3]麦可思.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EB/OL].http://www.mycos.com.cn.
[4]刘元元.浅析大学生“宅一族”的几个相关问题[J].网络财富,2008(11):78-81.
[5]张惠芳.论皮革马利翁效应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公安教育,2000(8):12-13.
[6]李菲菲.大学生自我改变期望的心理学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9):26-30.
[7]钟慧.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3(4):74.
[8]李名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4-130.
[9]秦四齐,尹妍妍,奉飞.当代大学生理想及学业行为调查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29-132.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Bedroom Reside of College Student and Its Self-expectation——Tak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U Chang-xing,QIN Qin,DAI Xiao-hua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hongqing 400054,China)
By means of filling in questionnaire of itself,and selected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isolated case,the paper made the investig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bedroom reside of college student and its self-expectation.From the angle of the time distribution of bedroom reside and the reside type,taken the expectation in learning,life,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etc as self-expectation factor,by use of interactive analysis method and detailed explanation mode,it analyzed the relevance relation between reside bedroom and self-expectation.Based on the above,it made the related deduction for influencing formation factor of self-expec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bedroom reside;college student;self-expectation
G647
A
1674-8425(2011)11-0130-11
2011-07-05
柳长兴(1981—),男,湖北黄冈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经济社会学。
(责任编辑 魏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