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海—北印度洋SST季节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

2011-10-30宫鹏涛郑崇伟刘志宏陈志禄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12期
关键词:孟加拉湾印度洋线性

宫鹏涛 郑崇伟 刘志宏 陈志禄

1.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2.92538部队气象台,辽宁 大连 116041

3.91967部队气象台,河北 沙河 054100

南海—北印度洋SST季节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

宫鹏涛1郑崇伟2刘志宏2陈志禄3

1.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2.92538部队气象台,辽宁 大连 116041

3.91967部队气象台,河北 沙河 054100

利用来自Hadley的HadISST资料,对南海—北印度洋的SST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海域的SST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在1870-2010年期间,南海—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SST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趋势,大部分海域的递增趋势为4×10-3℃·yr-1~8×10-3℃·yr-1。SST递增趋势较强的海域分布于福建、广东近海;递增趋势相对较弱的海域分布于南海中部、泰国湾、孟加拉湾大部分海域、阿拉伯海西北部海域、赤道附近海域。研究还发现南海—北印度洋的SST存在2.8~2.9年、3.33~6.4年显著性周期及90年的长周期震荡。

SST;南海—北印度洋;季节特征;变化趋势;周期

引言

南海-北印度洋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上贸易通道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战略地位,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海上石油安全和海洋权益,然而对这一海域的海洋水文情况的了解并不太多[1],国内关于这一海域的资料不多[2],深入研究该海域的海洋水文要素特征,对海洋水文保障、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权益的维护、防灾减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的SST资料来自英国气象局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该数据主要源自Met Office Marine Bank(MDB),在缺测的地方利用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COADS)的数据进行补充,其中1982年之前的部分还包含了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GTS)。时间范围从1870年至今,每月1次,更新及时,空间范围覆盖全球,空间分辨率1°×1 °。该数据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时空分辨率,被广泛运用[3-4]。

2 SST特征分析

2.1 SST的季节特征

将南海—北印度洋的SST从1870-2010年作多年季节平均,分析该海域M A M(March、April、May)、JJA(June、July、August)、SON(September、October、November)、DJF(December、January、February)期间及年平均SST的分布特征。

MAM期间,北印度洋的SST基本都在28℃以上,大值区分布于北印度洋中部海域,SST在29℃以上;南海的SST整体低于北印度洋海域,大部分海域在26℃以上。SST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

JJA期间,SST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增。北印度洋海域的SST基本都在27℃以上;南海的SST整体高于北印度洋海域,大部分海域在28℃以上。

SON期间,北印度洋中东部海域和南海海域的SST多在28℃以上,南海北部的SST低于南海中南部,北印度洋西部的SST低于中东部海域。

DJF期间,南海—北印度洋的SST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赤道附近海域的SST基本在28℃左右,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中北部的SST基本都在27℃以内。

多年平均的SST分布特征与JJA、SON期间SST的分布特征相近,详见图1。

2.2 SST的变化趋势

图1 南海-北印度洋海域1870-2009年多年平均的MAM(a)、JJA(b)、S O N(c)、D J F(d)及年平均(e)海表温度场,单位:℃

将南海—北印度洋的SST从1870-2010年进行逐年区域平均,分析其逐年变化特征,见图2。

1870-2010 年期间,南海—北印度洋的SST逐年变化趋势的回归系数为0.0034;相关系数|r|=0.43>r0.05=0.19, 线性递增趋势显著,即近140年期间,南海—北印度洋的SST整体上以0.0034℃·yr-1的速度显著性递增,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吻合。

将南海—北印度洋海域1°×1°每个网格点上的SST从1870-2010年取逐年平均,分析每个网格点上SST的逐年线性趋势,见图3。

1870-2010 年期间,南海—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SST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趋势,递增趋势的量级与图2的结论一致,大部分海域的递增趋势为4×10-3℃·yr-1~8×10-3℃·yr-1。SST递增趋势较强的海域分布于福建、广东近海,递增趋势在8×10-3℃· yr-1以上;递增趋势相对较弱的海域分布于南海中部、泰国湾、孟加拉湾大部分海域、阿拉伯海西北部海域、赤道附近海域,递增趋势在2×10-3℃·yr-1~4×10-3℃·yr-1,详见图3。

图2 1870-2010年南海—北印度洋海域区域平均后SST逐年线性趋势

图3 1870-2010年南海—北印度洋海域1°×1°网格点上SST逐年线性趋势的回归系数

2.3 变化周期

将南海—北印度洋的SST从1870-2010年进行逐年区域平均,利用功率谱分析该海域SST的变化周期,见图4。

南海—北印度洋的SST存在2.8~2.9年、3.33~6.4年显著性周期及90年的长周期震荡,在这些周期上,功率谱估计值都超过了红噪音检验标准谱。

图4 南海—北印度洋海域SST功率谱分析

3 结论

(1)MAM期间,北印度洋的SST基本都在28℃以上,大值区分布于北印度洋中部海域;南海的SST整体低于北印度洋海域,大部分海域在26℃以上,SST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JJA期间,SST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增,北印度洋海域的SST基本都在27℃以上;南海的SST整体高于北印度洋海域,大部分海域在28℃以上。SON期间,北印度洋中东部海域和南海海域的SST多在28℃以上,南海北部的SST低于南海中南部,北印度洋西部的SST低于中东部海域。DJF期间,南海—北印度洋的SST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赤道附近海域的SST基本在28℃左右,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中北部的SST基本都在27℃以内。多年平均的SST分布特征与JJA、SON期间SST的分布特征相近。

(2)1870-2010年期间,南海—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SST呈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趋势,大部分海域的递增趋势为4×10-3℃·yr-1~8×10-3℃·yr-1。SST递增趋势较强的海域分布于福建、广东近海,递增趋势在8 ×10-3℃·yr-1以上;递增趋势相对较弱的海域分布于南海中部、泰国湾、孟加拉湾大部分海域、阿拉伯海西北部海域、赤道附近海域,递增趋势在2×10-3℃·yr-1~4× 10-3℃·yr-1。

(3)南海—北印度洋的SST存在2.8~2.9年、3.33~6.4年显著性周期及90年的长周期震荡。

[1]郑崇伟.南海海浪特征分析及波浪能资源评估[D].解放军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2]梅勇.北印度洋—南海海面风场、海浪场的特征分析及海浪数值模拟[D].解放军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3]张秀芝,裘越芳,吴迅英.近百年中国近海海温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799-807

[4]Rayner N A, Parker D E, Horton E B, et al.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J].J Geophys Res, 2003,108(D14):4407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2.009

宫鹏涛(1981-),男,山东威海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水文保障。

郑崇伟(1983-),男,四川宜宾人,硕士,主要从事波候及波浪能资源研究。

猜你喜欢

孟加拉湾印度洋线性
渐近线性Klein-Gordon-Maxwell系统正解的存在性
温暖的墨西哥湾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与应用
2017年8月9日~11日林芝暴雨过程分析
孟加拉湾春季小型暖池对热带气旋的影响研究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去印度洋
基于线性正则变换的 LMS 自适应滤波
印度洋上接“嫦娥”回家:远望3号船精确测控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顺利再入返回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