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 真理 师魂
——记北京市政协委员、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张彬
2011-10-30郭隆
郭 隆
讲台 真理 师魂
——记北京市政协委员、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张彬
郭 隆
入夜,解放军301医院血液科病房里,灯光陆续熄灭,病人们多已睡下。唯有623病房里的台灯依然亮着。房内,穿着病号服的张彬,斜倚在床头,左手手臂上打着吊瓶,两眼却凝神盯着电脑屏幕,蹙眉而思,输入、删除、再输入……“首长,您该休息了!”值班护士沙薇薇推开房门,声音哽咽,难掩心酸。
谁能想到,正在埋头苦干的是一位原发性淋巴癌患者,此时,他刚刚完成脾脏切除手术,正在接受化疗的痛苦折磨。
今年59岁的张彬,现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少将军衔,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他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出版著作和教材18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全军优秀共产党员”;立三等功 3次,获军委胡锦涛主席签署通令记二等功1次。
张彬获“国防大学刘伯承杰出教授奖”留影
那堂课,他用了三包面巾纸
国防大学的师生们喜欢用“拼命三郎”来形容张彬的工作状态,“海军士兵出身的他,真的是一名‘铁骨’战士”,学生们说。
2008年3月,张彬在教学期间,多次感觉腹部疼痛,但他强忍着。一个月后,他在参加听课时,腹部疼痛剧烈。4月19日,解放军总医院最终确诊张彬为脾脏原发性淋巴癌中期。入院时,淋巴瘤细胞已侵入他的骨髓。
这场病,让张彬平生第一次有了短暂停歇。1992年调入国防大学后,张彬的日历里几乎没有节假日:多数情况下晚上在办公室,双休日在办公室,寒暑假在办公室,春节还是在办公室。
这些年,张彬始终用一位老首长的话警示自己:“教员是一个没有星期天的职业,八小时之内成不了好教员”。
学生赵天谋记得:有一年春节,空军机关有位张彬的同县老乡,想让赵天谋出面请张彬坐坐。可是,当赵天谋按响张彬家的门铃时,家里始终没有人应答。打手机,手机关机,最后赵天谋在办公室找到了张彬。看着导师布满血丝的眼睛,望着办公桌边整箱的方便面,听着窗外喧闹的鞭炮声,赵天谋眼睛湿润了。
与获得博士学位的郭凤海合影
化疗住院期间,护士们发现,与其他病人不同,张彬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没有多少日用品,却有两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个装满资料的纸箱。
很快,病房变成了他的另一个办公室、另一个讲台。学校同事来看望他,寒暄一会,他便“三句话不离本行”,和大家交流起科研、教学工作;学生们来看望他,问候的话还没说完,他便询问起论文的进程,嘱咐读书的重点;朋友来看望他,发现他不是正在专心查阅资料,就是正在精心打磨讲稿、修改教学计划……
承受着8次化疗产生的极度恶心、疲倦、长时间输液等折磨,张彬仍放不下他的三尺讲台。他不断地与护士“讨价还价”:能否把住院治疗安排在节假日,能否将化疗安排在寒暑假……最后,在住院的第7天,张彬毅然请假返校,为部队中高级指挥员班讲授“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政治建设”。那堂课,创造了他30年来的第一次:因身体虚弱,他第一次坐着讲课,因身体太虚弱,课堂上,他不断流汗。细心的学员记得,那堂课,张彬用了3包面巾纸。
整个治疗期间,张彬从没有停止自己的科研、教学工作。他说:“要以一种敬畏之心,来对待理论教员的称号和学员的期待。”手术后,从胳膊插入肺部的导管接头影响胳膊弯曲,他找来袜套套在臂弯处,克服操作电脑的不便。在8个疗程化疗期间,他婉拒了教研部领导让其他教员代为讲课的建议,奔走在医院与学校之间,将第二年研究生的课全部听了一遍,先后讲授大课24次,32名学员的毕业论文开题、答辩他都全部参加,修改定稿教材一部。
有困惑,听他的课最“解渴”
张彬参加院校间学术交流活动
“都啥时代了,讲这过时的理论还有人听吗?” 当今社会,各种思潮涌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这样的问题很自然地摆在张斌面前。
“不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而是我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方式过时了”,张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他说:“心灵的田野如果不被真理占据,就会长满杂草。作为党和军队的一名理论教员,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是我肩上的使命。”
在张彬看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照抄照搬不行,当“传声筒”也不行,必须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勇于直面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活生生的现实生活。
要想贴近现实,必先走进基层。
他下部队给官兵讲课,部队安排他去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可他却去了菜市场。第二天的课堂上,从菜市场获得的价格数据,有力地佐证了他讲稿中关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观点。
为了讲好新形势下的阶层关系和社会矛盾一课,张彬连续两天前往北京永定门附近的“上访村”调研,近距离感知老百姓的现实诉求。那堂课,他从老百姓和政府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点、发展趋势以及对策,拓宽了学员们的视野。
“党的创新理论是鲜活的,我们可不能把它讲干瘪了”,这些年,张彬总能把现实中的热点问题、理论上的重点问题、学员关注的焦点问题自然结合起来,贴近现实的教学激发起学生对思想理论的兴趣,学生们说,他的课,听了“解渴”。
在组织大家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张彬提出“把握理论体系、聚焦现实问题、履行历史使命”的教学思路,直面学员关心的问题。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之争”案例的分析中,张彬引导学员深入学习收入分配理论,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对“‘拉美化’陷阱与中国发展模式选择”案例的分析,引导学员深入学习经济发展理论,弄清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的发展之路。
“他的课,与党的创新理论同频共振”,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毕京京说,“张彬的教研工作,敢于探究前沿问题,触及敏感问题”。
2000年,解放军总部赋予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一个课题,研究私营企业主能否入党问题。张彬前瞻性地提出应当把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主吸收进党的队伍。他的观点遭到与会学者和领导严厉的学术批判。但他坚持将此作为学术观点保留。不久,这一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的文件。
胡锦涛主席多次告诫全党要重视社会风险问题。为此,张彬在医院化疗的同时,承担了“转型期的社会风险与社会控制”课程的讲授任务。授课中,他直面贫富差距拉大、群体性事件频发等社会敏感问题,条分缕析,在军师职以上领导干部学员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正是这些对理论的大胆创新、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真知灼见,让张彬的课充满了吸引力。国防大学原副校长侯树栋感叹道:“教员讲一两次受学员欢迎的课不难,每次讲课都受学员称赞则太难了,可张彬做到了。”
校文稿,一个标点也不放过
每一位考上了张彬的研究生,首先体会到的就是他的“苛刻”。
与每届新生第一次见面时,张彬就会“约法三章”:第一,学生发表文章不准署张彬的名字;第二,写文章搞研究不能有抄袭行为;第三,引用他人论述必须核对原文,注释清楚。
在读研期间,学生赵天谋将一篇论述集体主义思想的文章送给张彬审阅。第二天,张彬批评赵天谋引述没有查阅原著。回寝室后,赵天谋大吃一惊:导师不仅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修改,而且对文中涉及马克思、恩格斯等论述,都一一查阅了原著,引述不准确的地方也都一一校正,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一次论文答辩,一个研究生的文稿论据单薄,差错明显。当着论文评审委员的面,张彬严厉批评道:“三粒米熬不出一锅粥!”事后,有人劝他说这件事私下提醒一下就行了,没有必要这么认真。张彬严肃地说:“如果和稀泥,结果只能是害了学生。学术上的虚浮事,我是坚决不能容忍的。”
他对新生的要求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对毕业生的叮嘱是:夹着尾巴做人,蹶着屁股干活。
为师者,要求别人的,自己必先做到。
张彬正是如此。国防大学教研室主任肖冬松说,张彬的书稿、文章、讲义,每次付印前,都要反复修改、校对,有时要修改数十次。“为了在讲课中准确体现党的十七大精神,他把自己的讲稿3次推翻,讲课的‘含新量’不断提升。”
2005年,学校承担了全军大区主要领导同志“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理论研讨班”的教学任务,张彬作为教学组长承担了大课讲授任务。备课中,他引用了一位权威学者在其著作中提到的一个战例。审定讲稿时,大家都没有对这个战例的准确性表示怀疑,但他坚持要考证这个战例,否则心里不踏实。不辞辛苦,几经周折,他查阅了多种战史资料,发现这个战例在时间、人物等方面都有偏差,于是重新修改了讲稿。
张彬教育学生要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己更是以身作则。
“杰出教授”是国防大学给教学有成就、科研有建树的教研人员的最高荣誉,张彬主动谦让;去年评“军队专业技术岗位一类津贴”,在教研部几乎全票通过的情况下,张彬执意让出;今年评“军队院校育才金奖”,支部推荐和干部大会投票都是他,但他认为自己生病影响工作,又一次主动推辞。
不慕荣誉,源于家境对张彬的历练。
三年自然灾害时,父母把仅有的一点米汤留给他和弟弟吃。他参军时,每月5元的津贴费,他还要给家里寄去4元。他的家里,一件用了十多年的黑色仿皮沙发已经磨得花白,一个老式的普通木制茶几,摆放在光秃秃的水泥地面上,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位将军的家。
然而,“铁面人”也有心伤:1991年父亲去世时,他在课堂上;2001年母亲重病时,他正在给军级领导干部战略班学员上课,等课程结束赶回老家时,母亲早已下葬。每当提及此事,张彬都说不出话来。
夕阳余晖,而师者矍铄。有人问张彬,一个人在生命面临巨大威胁的情况下,还一心想着工作、责任和事业,这种动力来自何方?他回答:来自习惯。
本文图片由张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