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户外产品防止凝露措施
2011-10-28许继集团马仪成郭胜军朱云霄
许继集团 马仪成 郭胜军 朱云霄
变电站户外产品防止凝露措施
许继集团 马仪成 郭胜军 朱云霄
凝露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例如在清晨出现的露水,在冬季出现的大雾天气,在冬天进入温暖的室内,戴的眼镜上会出现雾水等等。在电力设施中,也会遇到凝露现象,比如变电站户外柜内部遇到的凝露问题。凝露问题极大地威胁着电网的安全,为保证户外柜内部装置的绝缘水平,保证内部装置可靠工作,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凝露现象,了解户外柜内部凝露产生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避免户外结构产品内部凝露现象的发生。
一、凝露的产生
现实情况中,我们提及的空气指的都是含有水蒸气的湿空气。理论中的干空气是指完全不含有水蒸气的空气,湿空气是干空气和水蒸气的混合物。由于存在于大气中的水蒸气的分压力通常很小,一般只有30~40mbar(约为0.03~0.04标准大气压),大都处于过热状态。
设以pv表示水蒸气的分压力,pa表示干空气的分压力,湿空气的总压力为p,按照道尔顿分压定律有:p=pv+pa,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其含量的不同(即分压力有高低)以及温度不同,可以处在过热状态或饱和状态。由干空气和过热水蒸气组成的湿空气称未饱和空气。由干空气和饱和水蒸气组成的湿空气称为饱和空气。
设湿空气的温度为t,当其所含水蒸气的分压力pv低于对应温度的饱和压力ps时,则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处在过热状态,如图1中A点所示。
图1 p-V图
如果温度t不变,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加,即水蒸气的分压力增加,则其状态将沿等温线向左上,直到和上界限线相交于s点,达到饱和状态。如果再增加水分,即将以水滴状态凝结而从湿空气中分离出来。
如果未饱和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不变,即pv不变,而湿空气温度逐渐降低,则其状态将沿等压线冷却向左,和上界限线相交于D时,也达到了饱和状态。如再冷却,也将有水滴析出。D点的温度即对应于pv下的饱和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用Td表示。所以露点是在一定的水蒸气分压力pv下,使湿空气变为饱和空气的那点温度。湿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露点的相关数据见表1。
表1 湿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露点的相关数据
提取数据可得线性图(图2):
图2 环境温度和凝露湿度关系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高,凝露温度越接近环境温度,凝露就越容易发生。形成结露的露点温度始终是低于环境温度。
所以,空气的温度高,能够包含的水蒸气就多。反之,空气温度低,尽管只有少量水蒸气,空气也能够达到饱和。同样道理,即使湿空气本身没有达到过饱和,而与湿空气接触的物体表面及内部冷却到低于湿空气的饱和温度时,则在物体表面附近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也会凝结成水。即使接触到比湿空气露点温度低一点点的物体,结露也会发生。
二、户外产品发生凝露的模型
在电力系统实际应用时,我们主要关注结构内表面和内部装置表面凝露的发生,结构外部表面发生凝露一般不会对系统产生影响。图3是实际应用的结构简化分析模型:
图3 实际应用的结构简化分析模型
变电站户外产品应用条件:1.大气压范围,66~110kPa;温度范围,-25℃~+55℃。2.最大相对湿度不超过95%,日温差不大于25k。3.柜体结构具有密封性能,内部空气不是绝对的与外部隔绝。
三、环境条件变化设定
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户外产品发生凝露时可以大致分为下列两种情况:一是高温高湿运行时(一般指运行温度超过30℃,运行湿度超过60%RH)遇到温度降低、湿度增加的变化。二是低温低湿运行时湿度、温度由低到高的变化。
四、柜内凝露易产生的地方
1.高温高湿运行时,如果周围环境温度下降到低于柜内部的温度,在观察窗、电缆孔等隔热性能差的地方,对应在柜内侧部位表面温度会低于柜内空气的露点温度,所以容易发生结露。
2.高温高湿运行时,空气循环装置的循环风难以吹到的地方诸如试验样品的背风面、试验样品的周边部位容易结露。试验箱内部的空气是通过空气循环装置进行热交换的。但是,空气循环装置本身也接触空气进行热交换,以维持其温度。因此空气流动慢的地方温度较低容易结露。调整空气循环装置,使得试验箱内循环风的流动更全面均匀。同时调整试验样品的安置方式,要保证不影响到循环风的流动。
3.湿度由低到高,温度也由低到高运行时,那么柜内的湿空气容易成为过饱和湿空气,金属部件表面温度上升比空气慢得多,表面容易造成结露。
4.温度由低到高的急剧变化时,壳体内部热容量小的空气,温度上升比较容易,而热容量大的金属零件部位,温度上升不太容易,因此造成空气和内部各个部位出现温度差,容易产生结露。
五、避免凝露的措施
1.提高柜体外壳自身断热程度。在电缆孔等隔热性能差的地方增加绝热材料。对于观察窗部位,要将观察窗靠壳体内侧表面的温度提高到试验箱内湿空气的露点温度以上,所以用在观察窗靠试验箱内侧表面贴加热膜的方式来避免结露。壳体材料使用绝热材料,降低壳体内表面及内部空气受外界温度的影响。
2.对易发生凝露部位增强空气流动速度。
3.增加内部装置表面温度。
4.采用低露点空气。
5.内部增加除湿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