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烂漫
2011-10-28章慧敏梁奋远
文/章慧敏 梁奋远
花开烂漫
文/章慧敏 梁奋远
学习的可贵,首先在于为人境界
在我眼里,张申杰是二分院年轻的“老同志”。1993年,20岁不到的张申杰中专毕业分配进了检察院,拿他的话来说,他是检察院一手培养起来的公诉人。
十几年的公诉人做下来,张申杰对自己是有要求的:他要求每一次庭审尽可能成为被人记得住的案例!他告诉我,法律不仅仅是严惩犯罪的手段,法庭上,控辩双方都可以讲理,这是一个最讲道理的地方。作为一名公诉人,法律是讲理的依据,他希望自己不断成长,成为一名学习型、敬业型、实干型的优秀公诉人……的确,公诉工作既是一门充满斗争艺术的工作,更是检察机关普法的一个窗口——公诉人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检察机关的形象代言人啊。
小张还对我说:从他进入二分院工作,就感觉院里学习氛围浓烈。只要你肯学习,院里会为你创造一切机会。所以,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在2002年,他就获得了“上海市第六届优秀公诉人”的称号。在执法办案中,张申杰的“战绩”也始终名列前茅:无论是“开开集团”被告人张隆军的信用证诈骗案、“爱建证券”刘顺新等被告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或是“12 ·22”被告人严国荣用雨伞尖头刺死汽车调度员的故意伤害案……他接手办理的案件无一错案。
一个人的成功是心与身的劳累、汗与血的交织、智与力的积聚的结果。就拿当时轰动一时的严国荣故意伤害案来说吧,小张接案后的一个周日,他与未婚妻原来约定购买结婚用品,可是,他那天和黄浦区公安分局约定提前介入调查工作,以期获得扎实的第一手证据,只能失约了。由于证据扎实,这个案子移送到二分院一天后,就由他向法院起诉。不过有了速度,还要体现精准的质量。那个春节,别人放着鞭炮、吃着美味时,他却耐住寂寞,埋头在“12·22”案件一大堆的材料中。光是对公诉意见书就修改了三稿,对庭审预案则修改了四稿……
2010年,在全市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的选拔、备战后,张申杰与另外两名同伴,代表上海检察官去北京参加“全国优秀公诉人”的比赛,并载誉而归。回想那次比赛,听到的却是他复述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余啸波副检察长送行时的告诫:比赛比什么?比的就是团队精神、科学方法和个人意志,比赛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全都是精英,所以,不单单是比赛,也是交流。
学习是养分,滋养着成长中的大树,由此结出累累硕果。在二分院200多人的团体中,像张申杰这样学有所成的人才有许多,你看,2010年底,侦监处助检员李磊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业务竞赛”,被高检院授予了“全国侦查监督优秀检察官”称号;而在2008年,学医出身的赵海涛在检察官的位置上同样干得出色,他以478分的优异成绩成为全国检察机关司法考试状元;2009年,从军转干部成为反贪战士的袁方兵夺得上海市检察机关司法考试状元……
心血浇灌的果实格外甜
二分院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推进功不可没
2010年全市检察机关共有18名“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二分院就占了3名。
张少林是研究室调研科科长,两次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此外,他还是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知识产权犯罪专业研究小组成员。至今,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作为主要执笔人经常参与完成高检院、市检察院重点课题,他的检察理论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国获奖。
张少林始终在学习,在研究,在写作,我问他写作理论文章累不累、枯燥不枯燥?
他回答我说,如果研究透了一个问题,能够形成对检察业务工作有较强指导性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可以被用来解决检察工作中的重大业务问题,或者可以指导疑难复杂案件的办理,这时候,所有的苦和累都消失殆尽,只觉得甘甜无比。
张少林举例说,近年来法学界有观点认为,要取消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权,将检察机关变成西方模式的纯粹的公诉机关,他主要执笔参与2005年市检察院的课题——《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职务犯罪侦查监督机制研究》,提出了包括“将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一级”在内的“三权令状主义”,以监督制约检察机关的自侦案件。他在2007年第八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上作大会交流发言,其中“自侦案件逮捕权上提一级”的观点被高检院采纳,2009年向全国检察机关推出该制度的改革——学以致用。
张少林告诉我,前几年,他在和公诉处处长、上海市优秀公诉人陈为钢研究证据学中的“三证合一”的理论,并合著出版了40余万字的专著《刑事证明方法与技巧》。
我问他,你们研究的“三证合一”的作用是什么呢?
他回答我说,陈为钢同志从事公诉工作20余年,是出名的公诉人和办案专家,他办理了许多大案、要案。许多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别人觉得难办的,到他手上,他都能化繁为简、排疑解难。陈为钢取胜的关键是他掌握了“证据联结点”这个办案方法。他运用“证据联结点”这个“技巧”,并把“证据联结点”放到“证据链集”中去综合考察,办理了大量的疑难复杂案件,最后都得到了法院的认可。于是,在梳理、综合的基础上,他们两人悉心合作,用《刑事证明方法与技巧》一书充分阐述和剖析了“证据联结点”的理论,并提出了我国的刑事证明方法应为“以法证为前提,以印证为中心,以心证为补充”,简称为“三证合一”的证明方法理论。
现为研究室副主任的王延祥先后获得上海市检察机关“批捕办案能手”、上海市十佳“三学”状元等称号。他说:“我院几任检察长都非常重视调研工作,每人每年都有研究课题,许多论文曾经获得检察机关全国性大奖。我院编撰的系列检察实务专家指导丛书已经出版五部了,都是检察长陈辐宽等领导亲自审读,有力地推进全院调研水平的提高。”
在二分院,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的一批检察官也正在成长、成熟。此刻,年轻的“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杨志国正和我侃侃而谈他发表在《人民检察》和《中国刑事法杂志》等权威杂志上的论文。最近,他参与完成了市检察院交给的课题《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机制研究》,这是一个颇为敏感的难题。杨志国告诉我,他曾在山东某检察院工作。如果说山东和上海的工作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上海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每次开会讨论“涉检网络舆情”课题时,检察长都非常重视,多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提供条件让课题小组成员到高检院、市政法委等政法机关取经。正是各个层面领导对调研工作的鼓励、肯定和奖励,并率先垂范,亲自著书立说,二分院在检察调研方面才硕果累累、人才辈出。
高屋建瓴,乐此不疲
想象中的检察长皆威严而威权的,而眼前的周检却温文尔雅、温柔敦厚。
周永年副检察长是一位极具威信的领导,这是我与各位交谈时的感觉。一句“周检是全国检察系统的业务专家哎”,凸现了大家对他的仰慕和尊敬。
的确,周检有许多值得自豪的称谓和荣誉:全国检察业务专家、上海市优秀公诉人。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客座教授。先后办理了100多起重大案件的审查起诉工作;参与指导办理了100余起抗诉案件、2000多起上诉案件以及200多个疑难复杂的书面请示案件,其中有的案件被最高检评为“全国十大经典公诉案件”。他主持研究的《行贿犯罪情况调查与法律适用研究》、《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等多项课题被上海市检察机关评为一等奖,撰写了《关于当前检察改革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等20余篇理论文章,并有多篇在全国检察机关评比中获奖。主要著作有:《人民监督员制度概论》、《职务犯罪疑难问题解析》、《刑事抗诉的重点和方法》……他还善于把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相结合,并艺术性地讲授给天之骄子——每次给华东政法大学的学生上课,前来听课的学生都把教室挤得满满的,经常被学生评为该校实务课程的最高分。
值得一提的是,周检主编的中国第一部有关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专著《人民监督员制度概论》,对推进司法改革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日前人民监督员制度出台,新出台的“规定”完善了人民监督员的任职条件和选任程序,正式向全国检察机关推行人民监督员工作“下管一级”的监督模式。可以说,这个“模式”是上海首创,并由二分院进行了理论化的梳理和总结。
周检告诉我,二分院于1995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时,进院的几乎都是年轻人。所以,如何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检察队伍,是该院历任领导一直思考的问题。二分院通过抓基础、抓规范,已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分院特点的管理机制。比如:在业务管理上建立了案件质量与效率的保障体系,包括案件质量目标预警机制、风险评估机制、质量监督机制、流程管理机制、当事人权益保障机制,以及相关的评比考核机制等等。在队伍管理上,组织开展具备针对性的各项岗位练兵活动,通过积极选派青年检察官到基层院、法院和社区、街道等挂职锻炼,轮岗交流,鼓励干警在职提升学历层次,成立青年检察官论坛、检委会专业研究小组等,拓展青年检察官成长、成才、成功的平台。正是由于多年来的坚持不懈,二分院已连续八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检察业务领军人才、业务标兵脱颖而出。
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执法公正的需要。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这棵大树上盛开的花朵和结出的硕果,正以事实说明了这个道理。
编辑:靳伟华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