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首都圈”经验
2011-10-28
国外“首都圈”经验
首都圈的演进,大都经历了由首都城市内部优化到首都周边区域优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拓展的跨行政区域的空间整合、功能协作的过程。
国家政府在首都圈形成中都发挥了规划引导作用,是国家战略的一种体现。
这些区域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中都具有非常突出的战略地位。巴黎都市圈以占法国2.18%的国土面积,聚集了20%以上的人口、3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25%以上的外贸额。东京都市圈以占日本3.5%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27.5%的人口,集中了全国30%以上的银行总部、一半以上销售额超过百亿日元的大公司总部,贡献了日本31.7%的经济总量。
● 巴黎都市圈
法国在1932年以法律形式提出设立“巴黎地区”,对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半径35公里之内的地区进行整体规划;1956年编制《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提出在城市建成区边缘规划建设拉德芳斯、凡尔赛等5座新城;1960年通过《巴黎地区整治规划管理纲要》,提出沿城市主要发展轴建设卫星城市;《巴黎地区整治规划管理纲要》经过多次修编,形成《巴黎大区总体规划》,并于1994年获得法国议会批准,成为巴黎大区发展中心必须遵守的法律文件。通过几十年的规划发展,由巴黎市和埃松、上塞纳、伊芙琳等周边7省组成的巴黎都市圈成为世界著名的城市群。
● 东京都市圈
东京都市圈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由内部优化到外部空间资源调整的过程。1956年,日本为解决东京中心城区人口与经济活动过于密集带来的“大城市病”问题,出台“首都圈整顿方案”,提出以东京为中心、在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构建一个“首都圈”;1958年编制《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重点在东京都范围内建设新宿、池袋、涩谷3个“副都心”;此后又对《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进行了4次修编,陆续推动大崎、临海等副都心建设,并逐渐形成由“都心—7个副都心—多摩地区—周边3县(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构成的分散型网格化空间格局。
责任编辑 崔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