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现状分析
2011-10-27武友德李瑞林
□文/乐 馨 武友德 李瑞林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现状分析
□文/乐 馨 武友德 李瑞林
2010年1月1日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与东盟实现了全面经贸合作。中国与东盟在资源、产业等各方面呈现着竞争与互补相结合的现象。通过U N CO M TRA D E数据库和一些评价公式,对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总量以及产业的相关分析,得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优劣势。
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现状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在空间距离上东盟作为离中国最近的一个区域经济组织,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双方的经贸并不频繁,发展速度十分缓慢。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实行出口导向型方针,与东盟经贸合作得到迅速发展。1995~2001年以来东盟一直是中国贸易伙伴的前五位。2001年11月在金边召开的东盟第五次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正式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11月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中国和东盟“10+1”领导会议上,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3年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双方进出口贸易额得到显著的增长,同年在老挝首都万象“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的《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行动计划》和《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货物贸易协议》签署了有关协议,促使中国与东盟合作得到快速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由磋商伙伴到全面对话伙伴再到战略伙伴,到现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是中国与伙伴成员国间的经济一体化的结果,经济贸易的增长,不但可以带动中国与东盟双方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战略地位,同时可以带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以此可以更有条件和筹码去解决一些政治上的争端问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东盟贸易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日益紧密,自2002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签订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每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都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04年中国-东盟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大关,到2007年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024.5亿美元。从表1中可见中国-东盟进出口总额经过短短十年,由1998年的236.44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2,024.5亿美元,进出口额增长了9倍之多,与1990年相比更是增长几十倍之多。(表1)
表1
2002年至2007年可见表2,2002年中国-东盟进出额分别为312亿美元和235.7亿美元,到2007年中国-东盟进出额分别为1,083.7亿美元和941.8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2.1%和21%。进口额和出口额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并且出口同比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进口,但是中国对东盟进口额大于出口额,中国对东盟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从表2中可知,2002年以来,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额并呈现先不断扩大后下降的趋势,至2007为止,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额仍超过100亿美元,达到141.9亿美元之多。2008年1~10月数据显示,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于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排在中国贸易逆差来源地的第8位和第9位。(表2)
表2
2008年1~10月中国-东盟进出口总额达1,990.7亿美元,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市场。与2004年相比贸易伙伴、进出口市场排名都前进了一步。(表3)
表3
三、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现状分析
2008的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主要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所占比例较大。而与文莱、柬埔寨、老挝和缅甸这些国家经贸合作增长十分缓慢,有些还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中,马来西亚已超越新加坡,成为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最大贸易国,其中进口额和出口额分为280.72亿美元和176.60亿美元,总额达到457.32亿美元,同比增长22.9%,也是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中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之一。而中国与文莱双边贸易最少,进出口总额仅为1.98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其中出口额仅为1.1亿美元,同比增长37.8%,进口额仅为0.8亿美元,同比增长-52.8%。(表4)
表4 2008年数据(单位:万美元)
四、中国与东盟主要国贸易紧密度分析
通过在UN COMTRADE中查找相关数据,使用贸易紧密度计算公式得出中国与东盟主要国之间相互的贸易紧密程度和依存度。结果数值越大表示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为密切。贸易结合度是由经济学家布朗(1947)提出,后经过小岛清(1958)等人的研究完善,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以下为计算公式:
上述式中,TCDij表示i国与j国之间的贸易结合度,Xij表示i国向j国出口额,Xi表示i国出口总额,Mj表示j国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额;Xij/Xi表示i国与j国的出口占i国比重,它表示i国对j国出口能力;而Mj/Mw表示j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额的比重,它表示j国的进口能力。TCDij<1表示i国与j国在贸易方面结合度不紧密;TCDij=1表示i国与j国在贸易方面结合度一般;TCDij>1表示i国与j国在贸易方面结合度紧密。表5、表6是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结合度。(表 5、表 6)
表5 2006~2009年中国对东盟主要国的贸易结合度
表6 2006~2009年东盟主要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
从表5可知,2006~2009年除了泰国以外,中国对越南、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贸易结合度均都大于1,表示中国与这些国家贸易联系紧密。其中,中国对越南贸易结合度基本稳定在2.04~2.11之间;中国对印尼的贸易紧密度却从2008年开始下降;中国对新加坡的贸易结合度基本持平;中国对马来西亚的贸易结合度显示出逐年上升趋势。
从表6可知,2006~2009年泰国、越南、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均大于1,表示这些国家与中国的贸易联系紧密。其中,泰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呈现振荡上升趋势;越南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由2006年的1.22降至2008年的1.07的逐年下降趋势;印尼、新加坡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和越南呈现相同的趋势;而马来西亚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由2006年的1.09升至2009年的1.43,呈现出上升趋势。
综上两表,2006~2009年之间中国对泰国的贸易结合度小于1,而泰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大于1,因此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小于泰国。以此推出其他各国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大于越南、印尼、马来西亚。2006~2008年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小于新加坡,2009年则大于新加坡。整体来看,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合度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也有上升趋势。
五、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优势比较
显性比较优势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1965)提的。它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产品贸易所占比例的大小。该值即为此类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又称“相对出口绩效指数”(REP)。该指数可以定义为:一经济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出口占世界该商品或服务出口的比率与该经济体总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率之比。公式表示为:
其中,RCAia表示i国a类产品在世界是比较优势值。Xia表示i国在a类产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Xia/Xi表示i国出口a类产品占i国所有产品出口额的比值;Xa表示a类产品在世界的总出口额,Xw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总出口额,Xa/Xw表示世界出口a类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所有产品总出口额的比值。RCAia<1说明i国a类产品出口份额低于此类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属于比较劣势产品;RCAia>1说明i国a类产品出口份额超过此类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属于比较优势产品;1.25
表7
从表7可以看出,在2007~2009年,中国SITC0-SITC5产品以及SITC9类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强。且 SITC0、2、3、4、9 产品显性比较优势还处于逐年下滑的趋势,SITC1、5类产品显性比较优势基本持平。SITC6-8从表中可以看出属于中国比较优势的产品,其中SITC8类是中国具有较强优势的产品。SITC6类比较优势基本振荡不大,且SITC6的RCA值基本在1.25左右,说明此类产品已由竞争优势转化为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产品;SITC7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SITC8类产品这几年比较优势基本表现平稳,没有太大变化。SITC7类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制成品,比较竞争优势呈上升优势,其1.25 东盟主要国家产品比较竞争优势分析:一是新加坡产品的比较优势由以前SITC3、5、7 转 变 成 3、7、9 类 产 品 ,且SITC5类产品比较优势呈现减弱趋势。由于SITC5-9类产品都属于工业制成品,其中5、7、9类都属于资本密集型制成品,说明新加坡资本密集类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新加坡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和原材料以及粗加工制品方面则缺乏产品优势;二是泰国产品比较优势比较多,有SITC0、2、4、6、7 共五类产品,在前几年中,SITC8产品也具产品比较优势,2007年至2009年则逐渐减弱。SITC0的1.25 综上可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存在一定的互补,也有一定的雷同。具有资本密集型制成品比较优势的国家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具有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比较优势的国家有越南、柬埔寨;中国、泰国介于两种类型的国家之间。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中,应加大自身比较优势SITC6-8,在劳动密集制成品有较大优势的同时,加大资本密集制成品的优势。向资本密集较强的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创新技术,使中国由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国家转向资本密集型国家。对于产品优势雷同的国家,刚采取质量、特色等方面来取得更多的优势。对于产品来说,也要由以前的初级加工向产品深度加工过渡,这样中国的对外经贸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1]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应用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Bal assa,B.Trade Li beral i zat i on and Reveal ed Com parat i ve A dvant age.TheM anchest erSchoolofEconom i c and Soci al St udi es,1965.33. [3]任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2006年大连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F7 A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