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凤凰光伏董事长孙志安 低毛利有利于光伏整合
2011-10-26王赵宾
王赵宾
国内光伏企业深陷冰火两重天境地,行业整合无疑将提速。
今年以来,整个光伏市场一片哀鸣。
尚德、天合等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业绩集体大缩水。美国三家本土光伏企业更是走到了破产。“每个人都感到不祥之兆。”德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SolarWorld首席执行官弗兰克·阿贝克说道。“全球太阳能市场正面临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比金融风暴时期还要糟。”台湾第二大太阳能矽晶圆厂、中美晶董事长卢明光也认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
然而,仅在半年前,记者走访浙江一处光伏产业园区时,那里的火热景象仍历历在目。一车车的硅料源源不断地运入,新建的厂房拔地而起,数十名工人正在一处厂区忙碌施工。浑然不觉中,市场大变局骤然来临,众多企业躲闪不及。
不过,河南省安阳凤凰光伏有限公司(下称凤凰光伏)算是这场危机中的幸运者。4月份它不仅顺利躲过一劫,而且之后宣布其在太阳能晶硅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准单晶硅的量产,并成为行业内的标志性事件。“现金为王,加强研发等类似措施,确实避免了我们摔大跟头。”凤凰光伏董事长兼总经理孙志安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常务副总编李强强采访时表示。
尽管如此,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当下,也容不得他有半点松懈。如今,这个几乎每隔一个礼拜都要穿行于上海总部和安阳厂区之间的大忙人,对于光伏市场的未来作出了这样的判断:经过多年的发展,光伏产业将逐渐回归到传统的制造业,深入人们日常生活,这是一个趋势。
光伏行业“大小年”
李强强:今年以来,国际光伏市场出现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又一个低潮期,行业内也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你怎么看当前的市场形势?
孙志安:其实,当下的情况更多的是由于市场信心缺失所造成的。目前,各环节售价已逼近成本,一味的大打价格战对供需双方、对行业都不是什么好事。那么企业为什么还要求降价呢?在欧洲买家看来,中国企业一降价,欧洲政府马上压缩补贴,这两者是同步的,他们认为你还有降价空间。然而,补贴一下降,中国买家就更紧张,对市场跌破心理预期,竞争者从而又开始降价,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这样的局面导致投资人握着资金不敢动,看市场整体会降到什么程度。因为谁都会觉得这时去建光伏电站会存在一些问题。此外,加之最近的欧债危机,银行间拆借利率高企,大家互不信任,使得投资的热度减弱。
李强强:属于行业性亏损?
孙志安:行业性亏损是当前普遍的状态。不过,各环节产品售价变化频率较高,但降幅逐渐收窄。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产业该如何健康发展。我觉得今年可能要挤出一些泡沫,部分缺乏核心优势、规模偏小、缺乏技术的小企业将逐渐退出市场。光伏行业的发展是需要一些门槛的,这样会更有利于整个行业的未来。
李强强:整个行业都陷入亏损状态,甚至连尚德这样的光伏龙头也未能幸免,那么你们是如何应对这次行业性危机的?
孙志安:我们走的路跟其他企业不一样。今年4月份,我们也比较紧张,因为当时库存量非常高,而价格已经开始走低了。当时市面上的硅片基本在18块钱,年初则在26块钱左右。公司通过对欧洲市场安装量的调查,了解到有很多电站投资人聚集在意大利等待新政策出台,意大利的政策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那时候根本搞不清楚。而我们的策略是现金为王,坚决地把产品卖掉,因为避免亏损远远比盈利更重要。
五一后,意大利宣布了新一轮的太阳能政策,市场需求再次锐减,从而使得很多光伏企业措手不及。那个时候,产品成本是最高的,因为原料成本很高。我们则在那时及时把高成本的产品销售了。
李强强:当时凤凰光伏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基于怎样的判断?
孙志安:最初我们预测,德国今年的装机量应该在7.5吉瓦。没曾想,一季度下来才几百兆瓦。此后,有消息说全年只有3.5吉瓦,后来又降到1.5吉瓦,我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而且所有的投资人都不动了,所以我们感觉先出货,出完货再说。
为此公司内部也争吵过,因为当时要一下子出那么多的货,万一价格上去了,对企业影响也很大。不过,当时还是觉得避免亏损比盈利更重要,所以最终选择了坚决出货。
从玩资本到拼技术
李强强:光伏产业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作为行内人,你感觉这个行业近些年来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
孙志安:这些年来光伏产业更多的是以资本运作为主,很多人认为只要砸设备、砸人才,就能有收益。这使得光伏产业出现了火热的局面。但是产品研发、品牌建设,整体上又显得有些冷清。所以,在当下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况下,整个产业进入低毛利时代,是好事而非坏事。这样将促使一批低水平的企业退出,从而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
不过,我隐隐地感觉到,这个行业即将出现的技术革命很可能在电池领域。除了上游的硅料,电池是最具有技术含量的环节,这是一个突破点。现在国内电池总产能是40吉瓦,而全球今年的总需求量不超过20吉瓦,明显是供过于求,那么它如何更好地发展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而硅片环节暂时不会出现太大的革命,因为它的投资比较大,完全重新翻牌,可能性比较小。
李强强:说到技术革命,此前凤凰光伏宣布利用多晶生产出一种类似于单晶的新产品准单晶,这会不会是一个过渡性产品?等单晶的成本降下来以后,它还会有优势吗?
孙志安:准单晶其实是用多晶铸锭的方式生产的单晶。单晶的转换率高,差不多在18%左右,多晶的转换率在16%,而我们用的都是一样的材料。准单晶最终的产品其转换率跟单晶差不多,一般在17.5%左右,但是多晶的成本低。所以中间的价值非常高,而且能耗也减少了。
因为单晶和多晶的用料基本上是相似的,它降多晶也会随着降,这个会对原来做多晶的企业产生影响,单晶的衰减要比多晶大。明年公司将跟一些大的企业合作推出新一代的准单晶产品,通过整个产业链的力量逐渐让电站投资人接受这个产品。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公司在技术上的一个进步,这样产品成本就会变得很低,即便是用多晶的价格来卖准单晶产品,同样会有成本优势。
李强强:如今,在太阳能产业多种技术路径的当下,你觉得准单晶这个产品是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吗?
孙志安:不是革命性的。很早就有人做这件事情了,它不是完全颠覆性的产品,彻底颠覆单晶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单晶还有它自己的市场。
只是我们认为不必用纯度这么高的硅来做太阳能电池。单晶对于硅料的纯度要求较高,是不是必须这么高?现在公司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准单晶硅片,其转换率可以和单晶相媲美。它是多晶的一个替代性产品,并使得原来的多晶水平更高,升级换代,但是单晶还是会有它的生命力。
分布式用电是趋势
李强强:目前,智能电网是一个热门话题,而当下光伏发电并网仍旧面临不少困难。你怎么看这两者的关系?
孙志安:随着光伏系统成本的大幅降低,光伏发电在我国大面积应用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不过,我们仍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光伏这样一个新行业更多的扶持,以及好的制度安排。例如补贴政策、电网接入等,扫清光伏电站应用的种种制度和技术障碍。
在德国、东欧等地,光伏发电能够满足电网额定的电压要求,并且不会影响电力运行。对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的并网,它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所以不一定必须要有智能电网。
李强强:为什么?
孙志安:因为它本身不太影响电力的安全运行,它的功率很小,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按照我对欧洲尤其是德国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分布式发电一定是今后的趋势。但这绝对不是在搞大而全——大规模的太阳能电站对于土地是有要求的。另外,太阳能电站远距离的传输会有大量的损耗,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就近消耗。进行分布式的用电,一开始要让太阳能发电、风电来替代火电、核电,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现实的。
李强强:那你的意思是说太阳能、风能发电替代传统发电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孙志安:是的。太阳能还有一个问题,当前制造环节本身的能耗相对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完全替代,这个产业是难以为继的。所以太阳能更多的是要解决家庭或居民区用电,通过安装太阳能电站系统,既把居民的用电解决了,政府也会减少生产煤电,这样整个能源结构就会逐渐优化。因此,太阳能会改变人们的能源价值观。
单单依靠政府,一开始就上20兆瓦、50兆瓦的项目,特别是目前国内一些大型的太阳能电站仅仅是示范项目,并不能完全大规模推广。我个人的期望最终还是应让人们觉得太阳能离他们很近,而不仅仅是一种工业产品。例如在德国,太阳能就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自家的屋顶就可以建电站,除了自用还可以销售给电网公司,德国人所秉持的能源理念是非常先进的。因此,我觉得太阳能光伏产业最终走到这一步,这个产业才有意义。所以,归根结底光伏行业贡献的不只是产品,而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孙志安
2009年4月创办凤凰光伏,并出任董事长。奉行购买设备、引进技术、招揽人才的三步走策略。仅用了两年,凤凰光伏资产就达到了15亿元,销售收入1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