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船完成环球科考凯旋
2011-10-26
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在欢迎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欢迎仪式后刘赐贵局长参观大洋一号船及样品
我国大洋科考主力船舶“大洋一号”历时369天,航行6.4万海里,圆满完成我国最大规模环球大洋科考,于12月11日上午返回山东青岛。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青岛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张新起,海军副参谋长冷振庆,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黄惠康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参航单位的代表出席了“大洋一号”船圆满完成中国大洋第22航次科考任务凯旋仪式。仪式由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王飞主持。
刘赐贵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全体科考队员不怕困难、不畏风险、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他强调,大洋第22航次作为执行大洋“十二五”规划的开局航次,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为实现大洋战略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础,对落实党中央领导批示和国务院对大洋工作的要求做出重要贡献。他指出,2011年恰逢大洋协会成立20周年,20年来,我国持续开展深海资源调查,大力发展深海技术,积极促进深海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也要看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洋工作还有差距,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倍工作,奋起直追,努力实现大洋事业跨越式发展。
王飞宣读了《国家海洋局对中国大洋第22航次予以通报表扬的通知》,航次现场验收组组长陈毓川宣读了验收报告,第22航次科考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作了简要汇报。
中国大洋第22航次大洋科考于2010年12月8日于广州起航,历时369天,经历9个航段,调查区域涉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三大洋,是我国大洋科考史上时间最长、里程最长和科学考察范围最广的大洋科考航次。本航次开展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多金属结核、深海环境、深海生物基因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等多项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南大西洋、东太平洋多金属硫化物调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新发现了16个多金属硫化物热液活动区,并首次在海上成功试用了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技术装备拖曳式资源综合探测系统以及深海底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为我国今后在多金属硫化物热液区域的研究增加了新的重要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