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化产业:向循环要经济

2011-10-26张起花

中国石油石化 2011年7期
关键词:生产经济企业

■文/本刊记者 张起花

石化产业:向循环要经济

■文/本刊记者 张起花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让经济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已然成为石化产业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的最优路径。

特邀嘉宾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生产技术处副处长 刘 辉

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质量安全环保处高级主管 舒海东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安全环保部副部长 杨 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安全环保部副部长 王沛滋

2011年两会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诸多人大代表的议案中,尽快编制《全国循环型经济发展规划》和推进计划,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适用项目的建议也备受关注。在环境和能源问题的双重重压下,我国已将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作为解决可持续发展“瓶颈”的终极选择。

在此抉择下,能耗物耗水平高、污染较为严重的石化产业背负着更多压力。当下,各石化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渐变得更为理智,开始致力于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模式。

然而,我国石化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无论在规划上还是在实践中,无论在政策支持上还是在制度建设中仍存在不少困惑,面临不少难题。国家发改委发布《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后,本刊约请各石化企业节能、环保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循环经济释疑

中国石油石化:随着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实施,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各行各业推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热潮,一些省市也开始大力推行循环经济。那么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舒海东:三个概念的提出都有相同的时代背景,即全球环境恶化、资源日趋耗竭、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三个概念都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都注重生产与生活中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节约,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的排放。

三者区别在于,节能减排强调源头的控制以及末端治理。清洁生产较之节能减排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即要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相比之下,循环经济的范围更宽,要求也更高,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闭路循环发展的方式,讲求在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中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王沛滋:清洁生产着重预防污染。其内涵除包括实现不同层次上的物料再循环外,还包括减少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使用,削减废料及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节约能源、能源脱碳等要求。这与循环经济主要着眼于实现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个原则就出于此。

刘辉: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循环经济是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的扩展。在实践中,它们有相通的实施途径,应相互结合起来。在推行循环经济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恰为此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中国石油石化:作为受资源与环境严重制约的石化行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杨强:首先,全行业要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倡在确保生态环境不恶化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其次,各石化企业要做到自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的关系。在做生产规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周边环境的承载力,提早设计安全环保屏障,要在节能环保及废弃物再利用的相关项目上舍得投入。

◎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成为解决可持续发展瓶颈的终极选择。摄影/钱双庆

王沛滋:无论行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相关的规章制度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新建项目严格实行“准入制度”,将产品档次低、技术落后、能耗大、污染重的项目拒之门外。同时,要加大安全环保技术与节能技术的研发力度,推进生产技术的绿色化。此外,国家要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及财政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鼓励企业积极进行废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

舒海东:石化企业相对集中的各地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最好能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链延伸及优化,提高生产规模,减少物流成本方面有整体的规划,这样不仅能产生集约利益,还可以降低环保成本,提高环保水平。

筑牢发展根基

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层次的物质循环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尺度上的基本表现。近两年,各石化企业是如何有意识地规划、构建自身的生态工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呢?

刘辉:兰州石化公司上下对循环经济发展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相关部门和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循环经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将循环经济工作列入公司日常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每周在公司生产调度例会通报污染减排监测数据和设施运行情况,及时整改存在的相关问题。每季度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检查阶段资源节约任务完成情况,周密部署,稳妥推进,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分工负责。

完善了相关的制度体系,编制了详细的循环经济实施方案,为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建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截至目前,我们组织修订和完善了有关动力管理、环保管理以及节能节水管理的综合性管理制度和单项管理考核办法,编制下发了兰州石化公司“十一五”循环经济工作实施方案,以及每一年度的节能工作要点。

为加强对循环经济专项投资的管理,我们还建立了投资项目经理负责制,通过选派、选拔任命项目经理,将负责制与机关相关部门、单位考核挂钩。相关节能环保项目投产后委托专业的监测评价中心对循环经济效果进行监测,确保了循环经济项目的有效落实。

此外,我们坚持以对标为抓手,对节能降耗指标进行分解下发,做到指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并将指标与考核挂钩,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和“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管理特点,节能降耗管理由注重过程控制转向结果和过程并重的全面管理。

舒海东:大庆石化主要是加大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系统优化力度,不断提高能源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积极淘汰高耗能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调整生产结构,促进节能节水。几年来,公司相继淘汰了43套落后产能,淘汰了硝酸铵等5套技术落后、污染严重、能耗高的装置;淘汰了100万吨/年延迟焦化、蜡油催化裂化、醋酸等38套规模小、能耗高、成本高的装置。新建了一些工艺技术先进、具备经济规模的重油催化、高压聚乙烯、延迟焦化装置。

此外,我们积极开展节能技术创新工作。在采取技术措施优化工艺的同时,通过新技术研发、新技术应用达到节能节水目的。优化炼油厂热渣油运行,提高焦化装置原料热渣油比例,降低加热炉燃料消耗;采取调节电子调速器系统降低大机组蒸汽消耗、回收利用乙烯废氢等措施,优化化肥系统长周期运行。此外,还实施了新型节能多层余热干燥技术研究与应用、循环水节能新技术工业化试验、燃煤锅炉固硫剂开发试验研究等6项科技开发类节能节水项目。“十二五”期间,我们还将采用钠碱法脱硫技术,将乙烯装置碱洗过程中排出的大量废碱液进行回收处理,作为脱硫剂再利用。

王沛滋:广州石化主要是加大了清洁生产的力度,将节能环保工作和安全生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像抓安全生产一样抓节能环保工作,像管瓦斯一样管蒸汽,像管油一样管水。通过深化精细管理,将环保和节能减排工作延伸到每一台机泵、每一条管线、每一道阀门,将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具体而言,一是严格工艺指标控制,平稳生产操作,避免出现非计划停工。二是优化生产,严密监控瓦斯排放,做好各专业的调度指挥和平衡优化工作,做好瓦斯系统平衡优化,完善瓦斯回收流程,确保正常生产时消灭火炬。三是狠抓现场管理,组织专项查漏活动,减少无组织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

同时,强化节能专业管理,组织开展挖潜增效、节能降耗和节能竞赛等清洁生产活动。截至目前,公司共投入节能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炼油一催化、二催化、三催化余热锅炉节能技术改造、四蒸馏加热炉节能技术改造、加氢裂化装置锅炉节能改造等10项节能技术改造。投入4600余万元用于取消新鲜水直流冷却水、查漏堵漏、汽提净化水回用、蒸汽冷凝水及乏汽回收、达标污水回用、边沟水回用、无阀滤池(罐)反冲洗过程节水改造、除盐水系统节水改造等9大项节水减排技术改造。

中国石油石化:在摸索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过程中,各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模式,下了不少工夫,截至目前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刘辉:通过挖掘炼化一体化公用工程系统潜力,兰州石化实现了干气、氢气与氮气的优化互供和资源共享。结合公用工程系统存在互补性的特点,公司将化工乙烯裂解装置富余氢气输转给苯胺装置及炼油加氢装置,不但节约了制氢天然气消耗,而且降低了干气氢含量。通过实现炼油干气和化工甲烷氢、火炬气联网,动态调整燃煤补充量,将炼油化工副产燃料气全部用于加热炉和锅炉加热燃烧,熄灭了火炬。通过完善工艺流程,实现了化工氮气向炼油系统互供,停运了动力厂1500小时制氮装置,提高了炼油化工区氮气保供能力,实现了优化降耗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兰州石化炼油化工年互供料超过200万吨,年增效过亿元。

◎供图/CFP

舒海东:“十一五”以来,大庆石化共计实施节能专项投资项目24项,总投资54276万元,实现节能总量为10.71万吨标煤/年。炼油污水深度处理回用项目建成投用后,加工吨原油耗新鲜水大幅降低,一举摆脱了长期以来在中国石油系统指标落后的被动局面。

优化蒸汽系统管网,减少蒸汽消耗和放空损失,稳定蒸汽压力,减少瓦斯消耗项目列入了国家发改委2009年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项目实施计划。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凝聚节能新技术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应用于生产,解决了顺丁橡胶装置物耗、能耗较高和影响生产环境的问题。每吨胶节约溶剂油10.8千克、蒸汽1吨,减少后处理尾气排放50%,年节约生产成本约1400万元。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创建资源节能型企业的新亮点。

杨强:我们公司积极开展“三废”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变废为宝。“十一五”期间,公司炼油分部累计回收65万吨火炬气,经过全回收、全压缩、全脱硫的处理工艺后,从中回收了1.95万吨硫,减少SO2排放3.9万吨。从酸性气中回收、生产优质硫黄63.78万吨,从酸性水中回收液氨4.06万吨。化工分部累计回收火炬气18.22万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污染物减排的双赢。

王沛滋:广州石化以“绿色亚运”为契机,将“创先争优”活动贯穿于节能减排全过程,在原油加工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外排污染物不断减少。2010年,全厂SO2排放总量首次降到5000吨/年以下,同比减少39%。危险固体废物出厂量同比减少52%。集团公司年初下达的7项环保和节水考核指标全部达标。全年外排废水首次实现100%达标,COD排放量同比减少67%。2010年全年节能量为11.06万吨标准煤,为年度目标的120%。

在污水治理和污水回用方面,广州石化投资1600万元建成国内首套连续膜过滤技术和反渗透膜过滤技术的污水净化回用装置,回收外排废水100吨/小时,外排废水可以稳定达标排放。新建50吨/小时和90吨/小时两套污水汽提装置,解决了含硫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化工区生产污水进行了深度处理,处理后的水全部回用于循环冷却水,成为国内乙烯行业第一家实现污水“零排放”的企业。投资800万元建成国内第一套炼油污水处理的MBR装置,处理能力为200吨/小时,深度处理炼油污水回用于循环水,为实现炼油污水“零排放”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剖解前行阻力

中国石油石化: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对行业及各企业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有何意义呢?

刘辉:发改委发布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层面比较高,有利于在宏观层面指导各地区、各企业在编制具体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时做到方向不偏离,并使得具体的措施办法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统一,且更具可操作性。比如,“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开征环境税,石化行业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减排压力更大了。因此,各石化企业在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时会尽早考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减排与循环再利用问题,在相关税费政策实施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苦炼队伍。摄影/钱双庆

杨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的发布有利于进一步引起各地方政府及石化企业领导对循环经济的重视,从长远的眼光和生态环保的角度审视生产项目,从而在发展规划中能有效地将经济发展与节能环保结合起来考虑,做到重大项目中二者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加大在循环经济上的投入力度,增加在循环经济上的科研技术

支撑力量。

王沛滋:《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也会有利于引导各地方政府及企业集团针对性地推荐一些节能环保的技术和装置,使得各石化企业在节能环保技术的筛选上不盲从,能够依照相关标准和流程,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及需求的技术。

中国石油石化: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体系,其构建和推进依赖于对现行生产-流通-消费-废弃全过程的改进和整合,而绝非零敲碎打的废物回收利用和物质减量化做法的机械组合,比较复杂。各企业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哪些困惑?

刘辉:近年来,国家对石化企业的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增加了不少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和装置来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清洁生产的水平。但加工装置的增加意味着能耗也将随之增加。现在,我们公司对外部企业公用工程的依赖度非常大,50%以上的蒸汽依赖地方企业供应,90%以上的电也需要周边企业供应。这就造成我们在生产经营优化方面,与外部合作企业的协调难度很大。如果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当地政府与周边企业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在区域内进行整体的发展规划,提高各项工作的运转效率。

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明显感觉到,我们国家在清洁生产技术上的研发投入还需要加大,一些清洁生产的关键技术与国外优秀企业有较大差距。因此,需要国家加大循环经济相关支撑技术的研发力度,为各企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各自的装置运行特点,选择成熟的技术创造条件。

此外,我国石化企业在基础设施的投入方面也是不足的,尤其是计量设施的投入上。计量设施不足,就没法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操控,也看不到有关项目实施后的具体效果。

舒海东:循环经济关键在于“循环”二字,强调废物资源化和再利用。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现在的情况是,各石化企业单打独斗,并没有与社会上的资源进行很好地整合,成本普遍偏高。如果集团公司及相关管理部门考虑建立全国分区的回收利用系统,建立一些综合利用的设施和设备,通过统一协调,将各石化企业的废物统一管理,循环利用,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减少企业各自为政,单独上设备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我感觉,有不少项目的建设都是在设计阶段没有考虑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在后期治理的过程中显得比较被动。这就需要政府及企业在做规划、在决定上一些新项目的时候,最好在立项阶段就将循环经济的需求和实际的生产要求结合起来。从环保的角度去审视生产,在政策制定、资金预算及技术设计的各环节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

此外,我们公司在具体工作中明显感觉到,整个石油石化行业有关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科研项目比较少,基本上是末端治理,来降低污染物排放,利用工艺设备的优化,源头削减,减少物料的使用,但没有形成体系,缺乏将各环节综合起来考虑的项目及技术支撑。这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大科研攻关的力度。

杨强:当前从“三废”中分离出新的商品才叫综合利用产品,能够享受国家相关减免税的政策。石化企业通过采取一些技术和新装置回收的“三废”直接进入循环利用系统的,比如瓦斯的回收利用、废水的回收利用,粉煤灰的再利用等就无法得到相应的奖励资金,这不利于提高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相关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品认证范围还有待再扩大。

石化行业比较复杂,不可能做到所有废弃物都能循环再利用。因此,通常是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尺度,不能再循环利用的废弃物交由环保厂家进行处理。问题在于,对一些相对量比较小,但还可以再利用的废弃物,让环保厂家集中处理了有些浪费,而真正由单个企业去投资一套装置进行回收,又不太符合经济效益原则。如果各石化企业在整体的规划下,进行集中回收,综合利用,就化解了量小不划算的尴尬。因此,目前还有待建立这样一个能将各企业资源综合协调的区域性“三废”回收利用机构,做到物尽其用。

王沛滋:我感觉,当前国家有关循环经济的配套法规、政策还不太完善,企业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左右为难的情况。比如,我们公司的废催化剂是属于危险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交给有资质的环保企业来做特别处理。以前,我们公司内部有一个服务公司,有一套专门的废催化剂再生利用装置,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该企业改制后,因没有拿到国家相关的环保资质证明,我们的废催化剂由他们再生处理循环使用就变得违法了。在社会上寻找同类具有资质的企业难度又比较大,并且这种物质在运输过程中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我认为,我国应该加快对相关环保企业的资质认证工作,同时在相关法律法规细节的修订上,根据实际问题进行适当调整。

中国石油石化:循环经济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广,链接部门多,因此很容易陷入“有循环无经济”的状态。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各企业对政府及各相关管理部门还有怎样的意见或希望?

刘辉:狭义的循环经济可以指小范围的循环,比如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严格管理每一个产品、每一台装置、每一条生产线,并不断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而广义的循环指在一个工业园区内,或者在一个行业内,在一个城市内进行的清洁生产及原料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推行循环经济,覆盖的范围较大,链接的部门较广,涉及的因素较多,见效的周期较长。不论是哪个单独的部门恐怕都难以担当这项筹划和组织工作,需要多部门联动、多行业交叉、多种资源协调。

建议国家统计部门建立综合性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经济、资源、环境和人民福利等多方面的可靠信息,建立国家和地区等多个层次上的物流能流平衡模型。制定出有效的信息共享制度,用信息化促进新型工业化,指导各企业不断提高循环经济的水平。

◎精心测量、仔细验算,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力创新技术。 摄影/王铁衡

同时,各地方政府要将循环经济各方面的研究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关注大幅度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以废弃物为原料的新型工业技术及体系,构建物质循环体系的经济和税收政策体系,循环经济的跟踪评估机制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等。从各方面为各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提供支持。

舒海东:建议国家高度统筹规划循环经济的总体发展框架和战略,制定循环经济的推行与实施方案和计划,从根本上创造实施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特点,在全国范围内支持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选择一些有条件和重大示范效应的省、城市和工业园区进行持续深入的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纠正偏差,组织互相交流,逐步向其他省、市及园区推广。

王沛滋:《循环经济促进法》已颁布实施,应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时,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并在产业政策、财政、投资、金融信贷等方面,研究制定出具体的落实措施,逐步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猜你喜欢

生产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用旧的生产新的!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