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情怀
——记临汾市尧都区东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国
2011-10-26梁志勇
■梁志勇
故土情怀
——记临汾市尧都区东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国
■梁志勇
见过张建国的人,几乎都对他的所作所为不能理解。
一个部队转业的团职干部,放弃了都市繁华舒适的生活,放弃了令人羡慕的社会资源,放弃了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机会,回到山西临汾贺家庄乡东下庄村这样一个贫困、偏僻、闭塞的小山沟,担任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挑起了带领一方百姓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
有人认为张建国傻,戏称他是从“天上”一下子掉到“地下”。但是,张建国却不以为然,他说:“树再高也不能忘了根。”
这位大山的儿子立誓要将家乡变成聚人气、聚财气、聚信息的风水宝地,通过开发乡村资源,带领父老乡亲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作为革命烈士之后,张建国对祖辈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热土无限眷恋。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也更坚定了他返乡感恩帮扶的决心
东下庄村是尧都区东部山区一个小山村,这里群山环绕、沟壑纵横,人口170余人,土地总面积4200亩,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群众自古都是靠天吃饭。
这个偏僻落后的山村就是张建国的家乡。
他之所以会从“天上”掉到“地下”,义无反顾地回到故土旧地,这种命运的转折还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那时,在东下庄村曾经发生过一起声震三县的惨案——“东下庄”惨案。当时,东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永秀一家八口惨遭敌人杀害,被害者中就有张建国的爷爷和奶奶。张建国记事后,常常为出生在这样一个革命家庭感到自豪,继承先辈遗志、投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念头早就在他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
1979年,18岁的张建国应征入伍,成为广州空军某部的一名战士,这一干就是26年。2005年转业之后,他和家人留在了广州。靠着多年来形成的人脉优势,他搞企业、做生意,收入不菲,一家人日子过得很殷实。
在陪同父亲回故乡探亲访友时,张建国看到东下庄村仍然是个偏僻、贫穷、落后、信息闭塞的穷山沟,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只能靠天吃饭,根本没有其他的挣钱门路,他异常震惊和伤感。那一刻,他产生了回村为群众做事的念头。
一边是亟待富裕起来的父老乡亲,一边是妻儿老小和需要他打理的公司,该如何取舍?张建国陷入了艰难抉择的矛盾之中。看到乡亲们朴实的眼神,他暗自告诫自己,必须想办法帮助乡亲们富裕起来。
2007年12月,在妻子和兄弟姐妹的理解与支持下,张建国把广州的企业留给妻子来打理,自己带着一腔热血和浓郁的故土情结回到了家乡——东下庄村。
2008年4月,经贺家庄乡党委提名,东下庄村全体党员都给他投上了赞成票!就这样,47岁的张建国带着一腔热血,带着一种使命,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故乡当起了“村官”。
村里缺钱,张建国就慷慨解囊,用自己家里多年的积蓄垫付。他修道路、建水库、搞调产,着力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信任和支持
在家人和战友的积极支持下,张建国回到曾经魂牵梦萦的热土,挑起了带领东下庄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担。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张建国首先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摒弃传统落后理念,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观念。他自己掏钱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到陕西杨凌参加全国性的农业博览会,开阔眼界,还组织20余名党员干部到曲沃磨盘岭参观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感受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的美好前景。
为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群众尽快致富,张建国从发展养殖入手,采取统一购买、分散养殖的方法,自己先投资1.6万元,购买了8头牛,无偿分送给4户农民喂养,收益全归农户。他还个人垫资25万元,帮扶两名青年党员,建养鸡舍3个,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目前,这3个鸡舍存栏2万只,每50天就可出栏1万只,收入近万元。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发展壮大了“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带动全村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刚回村的时候,由于还没有新村建设规划,资金缺乏的矛盾还不很突出,所需资金全部是张建国自己垫付的。但随着村里调产、修路等各项建设的全面铺开,资金用量越来越大,眼看着给村里投入的钱没有周转回来的可能,资金问题确实成了难题。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回来了,家乡建设就是我的责任,现在已经不容我打退堂鼓了,没有条件也必须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地把工作往前推进。”他又把自己家里全部的积蓄拿了出来,钱还是不够。之后,张建国又向朋友多处筹借,由朋友出资70万元,新建了村里的道路10公里。他又筹资20多万元修筑2个小型蓄水坝,一次垫资7万元,买回了整套的750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为群众提供耕、种、播、收一条龙服务,既降低了村民的耕地费用,又解放了劳动力,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外出务工赚钱。
每年年末,张建国都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向大家汇报“两委”班子一年的工作,让大家进行评议。每半年,他都要公示一次财务开支情况,给自己一个清白,给大家一个明白。同时,他还给优秀村民和模范家庭颁奖,增强村民的荣誉感,激发村民见贤思齐、力争上游的积极性。
他的一系列举措,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使大家都从心底里拥护他,愿意跟着他干。
党组织的关怀,上级领导的支持,更加激发了张建国扎根故乡、带领父老乡亲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一个美丽富饶、生机无限的东下庄村正在他和他的一班人手中建成
为了全力支持张建国带领群众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省、市、区各级领导都曾深入到该村调研指导,尧都区委、区政府最近又专门为其争取农业开发专项资金300万元。同时,还专门从农林局、街道办事处、公安局、法院等部门抽调精兵强将成立帮扶工作组,于2010年4月30日正式入驻东下庄村,开始帮助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完善东下庄村开发建设规划方案,并辅助其逐步实施。
上级领导的鼓励和鞭策,给了张建国无穷无尽的力量,他聘请农林、交通方面的专家,进村勘察,完成了东下庄村新农村建设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规划。他计划开发东下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扩大乡“千亩桃园项目”,开发1000亩荒地,种植7万株核桃树。同时,在已经修成的两座小水库旁边,建设一座集住宿、餐饮、演练、培训为一体的民兵训练基地,为预备役军人提供强身健体、训练技能的作训场所。在此基础上,他还计划再造或改造1500亩墒情较好、具有机械化耕作条件的沟地,扩大耕地面积,改善耕种条件,全面提升农民耕地收入;还要逐步建成200亩养殖园,进一步扩大乡食用菌生产规模;开发由国家命名的“高锶矿泉水”产业。同时,筑坝蓄水,提高灌溉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开发紫砂石矿、沙石岩和花岗岩石,这些项目一旦建成,将为东下庄村新农村建设插上坚挺的翅膀。
在张建国的带动下,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东下庄村就由一个落后、闭塞的小山村转变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先进村。张建国的事迹也先后被中央军委内参及省、市有关媒体予以关注和报道,他被中共临汾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明星同志亲切地誉为“沈浩式的干部”。该村党支部被评为尧都区“红旗党支部”,张建国本人也先后被评为2010年度“感动山西”十大人物之一、临汾市“劳动模范”、尧都区“农村红旗党支部书记”。2011年7月1日,张建国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作者单位:中共临汾市尧都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