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广接“地气”、夯实“底气”
2011-10-26中共朔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彦平
■中共朔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马彦平
领导干部要广接“地气”、夯实“底气”
■中共朔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马彦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深刻地指出: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是向全党发出的重要警示,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在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党的建设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四个考验”是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冷静分析。从世情看,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变化的不确定性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如何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完善我们党的执政方略是重大考验;从国情看,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能否与时俱进,这对我们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是一大考验;从党情看,党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这种转变要求加快党的改革创新步伐,如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而达到稳定执政、永久执政,对于我们的执政理念和党的自身改革创新是新的重大考验。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
前段时间,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汤涛在全省广泛开展的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座谈会上强调,领导干部接了“地气”才有“底气”,并就此接受了记者专访。很快,“地气论”被媒体、学者和各级领导干部引为“经典”,躬身实践,不少人产生了心灵共鸣。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大危险”,最重要的就是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广接“地气”,夯实“底气”。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宗旨。循“宗旨”而行,使党由一个成立时只有53名党员的小党,发展为一个能教育人民、团结人民、号召人民、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政党,一个迷途知返、敢于和善于拨乱反正的政党,一个在新世纪之初就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小康社会的政党,一个继往开来、忠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政党。这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党无论是在自身建设上,还是在领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都能始终不渝地植根于人民,广接“地气”,夯实“底气”。
我们的党一再强调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要认真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中组部要求开展“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问计于民,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共山西省委要求省市县领导干部要下乡住村,开展“六个一”活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群众生活,体会基层难处,体察群众困难;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此乃人间正道,更是执政要道。唯其如此,党才能广接“地气”,不断夯实“底气”。然而,正如汤涛同志所言,目前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接“地气”出了问题。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仅惯于眼睛向上、耳朵向上,架好“天线”,“全频”接收并转发上面信息,而且高高地坐在办公室里,整天泡在文山会海中,凭想象办事,拍脑门决策,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不接“地气”,何来“底气”?
广接“地气”不仅能夯实“底气”,还能增加党员干部的才气,增添组织领导民族复兴各项事业的灵气,提升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人气”。干部经常深入基层,与群众广泛接触,就能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谋划工作才能有思路,抓落实才有针对性。广泛的创造来自于基层,来自于一线,我们只有经常深入基层,问计于民,向群众学习,讨教解决问题之道,才能不断创新工作、提高水平。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一个党员就是党的一个分子,只有我们每一位具体的活生生的党员抱着对人民群众高度的爱去关心体贴他们,他们才能像热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热爱我们的党。果真如此,我们的党就能永远植根人民群众,就能从中吸取无穷“地气”,不断夯实执政“底气”,就能增加才气、增添灵气、提升人气,团结一致,一往无前,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