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工链条上的贵州席位
2011-10-26王礼全
■ 文/王礼全
市场分工链条上的贵州席位
■ 文/王礼全
经济开放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在市场分工的链条上具有重要席位。
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已是人所尽知的道理。改革开放以来,贵州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对外开放。
上世纪80年代初,发端于贵州、一年一度并持续20多年的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曾是贵州大规模、大力度推进区域合作的表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开放带动”战略,促进了我省的开发与开放;
90年代末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圳、青岛、大连、宁波4个城市在对口帮扶贵州的同时,也开始了贵州与沿海地区富有成效的合作;
进入新世纪,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随着贵州与重庆、广东等省市合作协议的签订,随着“黔电送粤”工程的加快实施,贵州的区域合作揭开了新篇章,进入了新境界。
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推动作用:它不仅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的省外资金逐年增加到目前的1000亿,而且带来了新的理念、市场竞争思想;不仅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包括部分世界500强企业入驻贵州、很多省外投资者来黔兴业,而且促进了改革的不断深化,形成了新的体制机制,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拓展了发展空间。
由于多种要素的影响和制约,贵州开放的总体水平不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在封闭的经济系统中,没有比较,没有竞争,低效率的体制可以长期存在。而在开放的经济系统中,效率成为检验体制是否优越的标准,那些不符合竞争规律的低效体制将被逐一废除。
经济开放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在市场分工的链条上具有重要席位。
2005~2009年,贵州从泛珠三角区域引进资金900多亿元,占全部省外在黔投资到位资金80%以上。(本刊记者 黄晓青/摄)
由于国家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垂直分工体系,贵州和其他西部省份被定位于原材料生产基地,主要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生产原材料、初级产品。这种工业生产模式使产业链短,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市场交易范围小,与外部产业进行深度合作的空间窄,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较低,整个经济系统几乎是在较为封闭状态下运行,在产业分工格局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推进区域合作,关系到我省能否更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贵州要深化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一是要更新思想观念,调整价值取向,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意义是引入市场经济新机制。
二是围绕工业强省战略,结合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度,在能源、科技、金融、物流、旅游等方面深化与国内外产业和企业的融合,掌握更多的交易主动权,改变其在分工体系中的被动地位。
三是围绕建设资源深加工基地,抓住和用好西部大开发机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扩大与东、中部地区的市场交易,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市场分工,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四是进一步深化与沿海地区、泛珠三角以及西南地区各省区市的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
五是大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央企扩张、东部产业加快转移等有利时机,建立承接产业示范区,扩大招商引资,引进更多的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以及其他投资者到贵州兴业发展,促进省外优强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等方式,与我省企业开展战略性合作。
六是进一步加强对扩大开放问题的研究。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把握开放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寻求更多更好的合作机会,不断提升我省在深化区域合作中的地位。
(作者系贵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张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