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人文精神状况调查研究
2011-10-25陈秀平
陈秀平
(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高校体育课程人文精神状况调查研究
陈秀平
(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我国高校体育面临的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人文精神的状况进行调查,试图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高校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高校体育;人文精神;体育课程
“当代大学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在人文精神滑坡,目标功利化、官僚化,缺乏主体意识和办学特色.”[1]的确,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唯科学主义倾向油然而生,表现在教育领域,即为对自然科学教育的过分倚重.在专注于科学技术传授与习得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培育、完善人格的塑造被逐渐淡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的学校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大学生在强大的就业压力、竞争压力之下,为“谋生”、为“饭碗”而奔波、而奋斗,他们不得不特别关注自己外在的“物化生活”.我们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人文精神”失落的危机,这种危机会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缺少人文精神的高等教育将很难担当其应承担的历史重任.
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为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虽然体育确实已离不开科学技术,且无论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和现代技术的支持,但是,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体育的科学理性而忽视了它的情感成分,就会造成用科学理性来衡量和评价体育的一切实践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新的世纪来临的时候,有学者开始反思我们的体育工作,尤其是学校体育教育.因为,我们在按照增强体质的要求开展体育教学时,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仍旧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实践中困扰着我们.而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素养的缺乏正是我们的学校体育的发展的桎梏.
1 研究对象
共调查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除新生外学生共计640人,高校体育教师40人,体育专业相关专家及高校体育工作负责领导共11人.
表1 调查人员情况统计
2 研究方法
2.1 访问、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问法,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状况,以及高校体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
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5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3 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整理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以便与调查的结果进行理论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运用频数分析,以1代表否定,2代表肯定,进行赋值分析,结果显示,有一半、甚至超过一大半的学生在言行不一、人文素质欠缺、实践能力不强、人际交往障碍方面、渴望学习上趋向于选择了肯定的答案.说明了学生虽认同起码的社会公德,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并非如此,不按秩序上车、随处丢垃圾等行为随处可见,言行经常不一致.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多数学生认为自身人文素质欠缺,需提高自身修养.多数学生有较强烈的学习需求感,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大学学习,学有所长.有超一半的学生认为自身实践能力不强,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在合作性和集体性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示在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放弃自己的利益.在合作性方面大部分学生比较团结,即使关系不好的学生上课时在一起学习也能积极配合.但是,部分学生在冒险性和专业矛盾上选择了否定.只有部分学生敢于尝试新事物,负有冒险精神,少部分学生认为在就业中存在专业矛盾.(见图1.)比较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等,这些是与当今社会的需要所不符的.
3.2 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认同情况
从调查来看,三所高校的体育教师们对人文精神教育的看法不一,57.6%的人认为人文教育有待加强,13.5%的人认为无关紧要,28.9%的人对人文精神教育现状基本满意.
表2 高校体育教师对人文精神教育现状看法的调查
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有待加强,这与笔者实际观察情况基本相符.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虽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开始着重大学生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然而,现实情形却不容乐观,人文素质仅作为附属品,对情感、体验、价值态度熟视无睹,避而不谈;或把人文素质视为自然现象,简单地把体育的定理、规则和方法搬用到体育教学中去,以旧瓶装新酒,压根就不谈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等文化功能,只是把知识技能一一落实,继续着“涛声依旧”,人文素质难以得到体现.很多教师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习惯于固有的一套,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程式化,评价内容和方法单一等,加剧了人文素质的弱化,调查结果中13.5%的教师认为体育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无关紧要就可反映出这一问题.
3.3 对专家及高校体育教学相关领导的调查分析
对专家等人的调查了解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最主要的问题存在于教学指导思想的偏失,课程设置不科学其次,教学评价方式也是重要一个方面,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产生问题的因素之一.(见图2.)总的来说,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呈现过分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有远大的志向,勤奋学习,求知欲强,渴望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有不可忽视的部分,他们习惯于自我满足,以自我为中心,绝少为他人考虑,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个人名利思想较重.另外,部分学生对政治问题
4 讨论与建议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国高校教育仍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从而导致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形成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较低;心理脆弱;每每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人文素质的缺乏己经成为当今大学生休学、退学、轻生、危害社会及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存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性等问题以及焦虑不安、神经衰弱、抑郁等心理障碍;一些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缺乏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对困难的意志力和承受力,对生活的驾御力和创造力;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物质利益的冲击与各种思潮的影响,变得精神空虚了,思想贫乏了,心胸狭隘了,情感脆弱了,急功近利,人生的理想、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世界的未来,在他们心中越来越淡漠.这一切都给高校体育教育一个很好的警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刻不容缓,人文缺失,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价值失范、理想萎缩、人格有缺陷的未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三自主”模式,指导思想转变等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试教育的阴影仍依稀可见.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自觉围着考试项目的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追求一时的成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只能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导致体育课程本来具有的人文功能的流失,造成学生体育学习为被动的“要我学”,造成学生综合应用体育能力和交际能力也较差,导致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十二年的体育,还对体育运动存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样的逻辑思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直以来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不够重视.[2]
针对现状,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体育教育有什么责任.笔者认为,关键还是一直以来人文教育的缺乏所致.因此,仅仅让大学生多学几项技术动作,多阅读几篇体育理论文章,很难说就是加强了人文教育.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只有从单纯健身或传技中解放出来,设置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育人.复兴人文教育,高校体育应从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测评手段,从大纲到教材,整个体系都应进行全面彻底地改革.为此,应从指导精神、物质、文化氛围、制度等层面进行改善.建立高校体育人文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人文性,鼓励学生创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权,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选修课资源,创建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及开设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讲座,丰富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教师行为、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应形成制度化.同时,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丰富校园体育活动内容也是实施人文体育的重要途径.[3]
〔1〕每日情况通报[EB/OL].http://gfb.sjtu.edu.cn/mrqk_read.jsp?id=517,2005.10.17.
〔2〕薛原.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4):14-23.
〔3〕包春峰.构建与科学、人文、健康教育相融合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D].天津大学,2007.
〔4〕郝光安.人文教育观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81-84.
G807.4
A
1673-260X(2011)01-0111-03
福建省教育厅B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