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界春秋社的成立及主要活动
2011-10-24张文光张洪芳
张文光,张洪芳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1926年4月26日,上海中医人士张赞臣、杨志一、朱振声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医界春秋社,以“结合国医同志,共策学术之进展,增进民族之健康;唤醒同仁,团结一致,抗御外来侵略”[1]为宗旨,先后创办了《医界春秋》、中国医药书局、中国制药社和上海国医讲习所,直到1937年由于日本侵入上海而终止活动,历时长达11年。贯穿于中西医论争激化的大部分进程,成为中医界团结自身,维护中医学术地位,与国民政府做斗争的重要阵地,是中医近代史上持续时间较长,活动范围较广,有着重大社会影响的中医社团。
一、上海医界春秋社的成立背景
中医在我国有着极强的社会性和悠久的历史传统,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民众的生命和健康休戚相关,在我国古代乃至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民间对中医的依赖已不再是单纯的“医疗”而已,已和民众的生活密切结合,中医已深深地嵌入了中国人的灵魂和意识当中[2],可以说中国人民对中医的依赖已经达到了信仰的程度。
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西医作为“神学的侍女”连同宗教一起来到了中国,且此后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在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传入我国的同时,西方医学也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自民国以来,随着一些留日的医学生归国,他们很快进入到政府的卫生部门中,掌握了行政权力,对传统的中医极力打压。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在面对西医的传入和冲击时,其发展和延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发展速度趋于缓慢,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西医东渐对中国传统的医疗格局乃至社会生活、社会心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重大的冲击。正如《申报》所言的“自西学东渐,中医日晦,潮流所荡,国粹潜消”[3]。从中医的自身发展来看,传统的中医由于其发展缓慢,未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医界出现的新情况不能做出积极的应对,这也是其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近代中医的发展困境,为了挽救中医危亡的命运,中医界的有志之士奋起反抗,利用联合请愿等多种方式与政府当局及废止中医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他们组织学术团体,创办中医刊物,建立中医医院、中医学校等,力图加强中医界的交流,发展、改进中医,并在中西医论争中维护了中医的学术地位,成为中医界反对西医的重要理论阵地。上海医界春秋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张赞臣、杨志一和朱振声等人发起成立的。
二、上海医界春秋社的成立
上海医界春秋社在组织上设有监察委员(常务)和执行委员(理事)数人,此外还设有名誉社长数人,正社长一人,副社长二人。主要成员有谢利恒、朱少坡、夏英堂、丁仲英、杨志一、张伯熙、张赞臣、朱振声、许半龙、虞舜臣、方公溥等,都是当时有名的中医。张赞臣任执行主席,下设文牍、编辑、宣传、交际四部。经费都是由其自己筹备,医界春秋社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医界名家的赞助,捐款;二是会员年费;三是发行《医界春秋》及刊登广告。医界春秋社成立后,即向教育部申请立案,寻求官方的认可,以便社务的开展。并于民国17年2月3日向上海市政府卫生局注册,不久,上海市卫生局给予颁发了第二号注册执照,将其确认为研究中医学术的正式团体,为此后社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
为了扩大组织的影响力,医界春秋社对新会员的入社条件也较为宽松,“凡是有志研究医学者,不分男女,不限年龄,不论医界非医界,均可加入”[4],对于初次加入该社者,需要填写志愿书并同时缴纳入社费大洋一元及当年年费洋一元,共计二元,便可成为该社社员。此后,每年只须缴纳年费一元即可。当然,医界春秋社对于社员也有丰厚的待遇,一经入社,转为正式社员后就马上可以获赠当年的《医界春秋》月刊一份,以供其阅览及研究。如果不是本社会员的话,想要《医界春秋》者,须邮寄大洋一元,方可寄送。该社除了一般会员外,还有很多名誉会员,对于如何才能成为名誉会员呢,也有一定的条件。“凡已经入社之社员(或同时入社者亦可)能一次介绍五人以上入社者,本社另给予名誉证书,以资鼓励。”[5]截止到1930年社员已发展到549人,皆为各地医药两界智识分子,1937年,社员已达5 000多人,广布于全国19个省市及新加坡、菲律宾等地成为民国时期乃至中医近代史上人员最多,影响较大的中医社团。新会员的加入不但给医界春秋社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而且还壮大了中医界的力量。
三、上海医界春秋社的主要活动
1. 出版《医界春秋》
《医界春秋》创刊于1926年5月,最初由著名中医杨志一先生担任主编,1927年 1月,因杨志一回江西故居,开始由张赞臣主编,一直到1937年3月因日本侵入而停刊,持续时间达11年之久,是近代中医史上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中医刊物。该刊以反应敏锐、立论谨慎、内容活跃著称,贯穿于中西医论争激化的大部分进程,是当时中医界维护中医合法地位的重要阵地。在中西医论争时期,《医界春秋》在社会舆论方面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中医界团结自身、争取舆论、与国民党政府做斗争的有力工具,成为研究这段历史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为维护中医学术地位,发展、振兴中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社员及广大中医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该社自出版《医界春秋》以来,其间只因上海“一二八”事变的影响而停刊四期,其余时间皆能按时出版、发行,并且每逢周年都会邀请名家撰稿出版纪念刊一期,检查过去一年的工作,以期今后内容更加充实。随着《医界春秋》影响的日益扩大,其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短评、学说、笔记、医案、讨论等发展完善到后来的评坛、学说、调查、医案、短评、纪事、药物、特载、杂俎、余兴等栏目,力求做到立论明确,反映敏锐,在当时中医界享有盛誉[6]。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当局对中医采取限制和消灭的政策,禁止中医学校列入教育系统,不准中医界办报,参用西药西械,使中医受到严重的不公平待遇。作为当时中医界重要喉舌的《医界春秋》,利用其在医学界的影响,竭力维护中医地位,刊发了大量维护中医学术、反对西医侵略的文章,还有许多与中医药行业相关的时事评论。1929年 2月23日—26日,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了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在没有一名中医参加的情况下,大会通过了余云岫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企图废止中医,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中医界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张赞臣主编的该刊,发表《医药团体对中卫会取缔案之通电》,指责卫生部的这种不法行径,并针对取缔中医案所提出的理由进行了批驳,引起全国中医界热烈响应,中医界知名人士聚集于上海,并联合各地团体组织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选取代表向国民政府进行请愿,要求政府撤销卫生部通过的“废止中医案”。最终,使国民政府迫于压力,宣布此案暂不予通过。总之,《医界春秋》在中西医争论中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为维护中医学术地位和争取中医教育的合法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医界春秋》还及时刊登医界会议和消息,注意医学团体之间的联络和学术交流,为我们认识当时的医学发展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医史资料。
2. 创办中国医药书局
上海医界春秋社于1930年开设了医书代办部,后来又经过改组、扩充为中国医药书局,出版、代售医学书籍。该书局自成立后,不仅代售了很多珍贵的医学书籍,而且也出版了一些医学书籍,为传播、普及医药知识,扩大中医的影响做出了一些贡献。在医学书籍出版方面,较为有名的有:叶劲秋的《仲景学说分析》、《中医基础学》,许半龙的《内经研究之历程考略》、《中国外科学大纲》;秦伯未的《内经类证》、《国医讲义》六种。还有张赞臣著的《中国诊断学纲要》、《中国历代医学史略》,日本人汤本求真著的《临床应用汉方医学解说》等[7],此外,中国医药书局还翻刻、影印了古本医学名著,如明代万密斋著的《幼科发挥》、日人安井元越著的《腧穴折衷》等。
除了出版医学书籍外,中国医药书局还代售了许多珍贵的医学书籍,不仅传播了大量的医学知识,有的还成为一些医学院校参用的教科书(见表1)。
表1 中国医药书局代售实用医书目录一览表[8]
3. 成立中国制药社
我国民间草药十分丰富,一些经验药方药效很神奇,不但国人借以自傲,世界各国也很认同。近代以来,政府方面不仅对中药不加提倡,反而设立了很多限制。此外,由于受到传统以来的不良影响,知道药方的人们又多守秘密,没有对中药科学方法的研究,也没有报章文字对中药的宣传[9]。朱寿朋认为:“上海国医界应振兴中医事业,急应组织制药事业,设立制药厂,生产药品,抢占市场,以维护我国的医药事业。”[10]当时社会上比较混乱,疾病丛生,广大人民群众急需药物,有些不法的投机商人为了获取巨大利润,开始贩卖假药,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鉴于种种情况,上海医界春秋社决定成立中国制药社,监制一些中药以挽救人们的生命与健康。
中国制药社于1933年5月正式成立,筹备处最初附设在医界春秋社内,以“用科学方法将实验成功的国产秘药制成丸片、膏液等剂”为宗旨。发起人有:张伯熙、谢利恒、张赞臣、杨志一、叶劲秋、朱寿朋、朱振声、宋大仁、余无言。由张赞臣担任经理,负责主持社内一切杂务。本社成立后,先集资本三千元,每股十元,以三百股为限,凡是医界春秋社社员及有志于中国制药事业者,都可投资为股东。关于本社经营所得之利益,除了拿出四成作为公积金扩充于事业外,其余按股分摊给各股东[11],该药社成立以后,生产了许多有疗效的药物,如独灵草丸片、辟疫急救丹、八宝拨云散、外科去腐生肌散、疳积六棱草、吹喉保咽丹、喉症噙化丸、痢独灵、宁坤宝和乾坤正气丸等。
4. 创办函授部和上海国医讲习所
为了向社会普及医药知识,上海医界春秋社于1930年创办了中医药函授部,组织中医界人士编写各科讲义以供一些中医学校采用。函授部设有学制两年的普通科和学制一年的专修科,并且还招收了些医学研究人员,其中有杨俊才、黄精伟、蔡西銘、肖孟博、孙务本、王天籁、周百川等[7]。为了培养医学专门人才,1928年和1930年,医界春秋社还创办了上海国医讲习所,由张赞臣主办,先后举办了《伤寒论》讲座、针灸学讲座、传染病讲座等,每次听讲人数都在数百人以上,为普及和提高医药知识做了大量工作。
总之,上海医界春秋社在其存在的11年中,为继承、维护中医药学,融汇中西药学说,促进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