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探析
2011-10-24路荣平
□路荣平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探析
□路荣平
当前,在高职开展通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企业界与学生们的需要。文章以A大学与B学院为例,发现综合性大学与高职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的出发点、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由此,作者提出了高职开展通识教育的策略: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通识课程内容;改革现有通识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通识课程;综合素质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是在西方国家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 亦译为 “博雅教育”、“文雅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第一个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1]通识教育就其性质而言,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高等学校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已屡见不鲜。本文拟从高职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对高职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
一、高职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开展通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时代特征必然对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劳动力素质提出新的需求,这就迫使高职院校重新思考人才培养定位,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新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知识社会与终身教育,这两个时代特征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知识社会要求劳动者突破专业局限,具备更宽泛的一般能力。知识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在工业社会,半熟练工人是劳动力中最大的一类。[3]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特征决定了该时期的劳动者是以胜任一种岗位的技能或能力为要求的;而随着工业形态的变迁,个人的职业生活也变了。工作组织在相对短的时期内极可能会变迁、重组、合并或者消亡。因而,每个人都会经历多种多样的工作,转岗、转工、转行成为常规。如此一来,社会形态结构和劳动与就业部门的变化必然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对于技能型人才而言,仅有一门专业领域内的操作技能或“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主动打破专业局限,关注其他领域的进展情况,应对瞬息万变的职业环境,从而具备更宽泛的一般能力成为了当今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次,终身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良好品质。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就对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比如,进一步学习广泛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如读写能力、数字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基本素养;再如,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时代,忠诚、敬业、合作等成功者必备的品质,这些都并非专业教育所能完全给予的。因此,高职开展通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选择。
(二)高职开展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目前最急需解决的不再是学生的“规模”问题,而是教育的“质量”问题。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其主要推手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与发展。因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要改革,要改变专业设置过窄,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突出,功利导向过重,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等问题,就不得不关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的现象。为此,在近期出台的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文件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改革需要。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4]。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5]可见,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更加强调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可以说,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得到全国高职院校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这不仅是各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三)高职开展通识教育是企业界与学生们的需要
首先,高职开展通识教育是企业界雇主们用人的需要。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我国今后劳动力队伍的主力军,将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巨大作用。然而,高职生作为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要来源,其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劳动力素质与现实需求的缺位,即学生素质与企业界用人单位需求的缺位。有关调查表明,很多高职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都缺乏现代劳动者必须拥有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与人交往的技巧。与此同时,企业界也表示,高职教育的最大诟病不在于无法培养出企业所需的见存实际操作技能的毕业生,而在于高职毕业生缺乏应有的职业精神,缺乏对职业的执着和强烈的负责态度。现代企业在就业市场上所寻找的往往不是工作技能超强的毕业生,而是有潜力的准员工。他们希望这些准员工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敬业精神等。因此,在高职开展通识教育,对学生加强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对于解决企业界面临的用人需求问题就有其必要性。其次,通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原国芳认为,教育必须是绝对的 ‘全人教育’,全人教育的理想就是“培养智(真)、德(善)、美、圣、体(健)、劳(富)全面发展的人”[6]。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真、善、美相统一的完善人格的“全人”,高职教育也不例外。传统的专才教育所培养的只是服务于某些行业的专业劳动者,作为高职生,并没有受到真正的完善的教育。这种窄化的教育目标已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的直接任务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人的道德品质、美的情操得到高度发展,而只有通识教育才能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真正体现。
二、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基于某大学与某高职学院的比较
为探讨我国高职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笔者选取了两所开展通识教育较具代表性的学校进行对比,其中A大学为国内名列前茅的文理医工综合性大学,B学院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这两所院校都以开展通识教育而著称。之所以选择这两所院校,是为了从这两所院校的成功案例中比较综合性大学与应用型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差异。作为本身即“通”的综合性大学而言,其学科门类齐全,开展通识教育必然有其适合的土壤与环境;而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见长的相对较“专”的院校而言,其与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否应有区别?其在课程、教学设计上又应当有什么特点?基于这样的疑问,笔者主要从两者开展通识教育的基本现状出发,并对两者开展通识教育的出发点、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以分析高职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表1列举了A大学与B学院通识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
笔者认为,通过比较A大学与B学院通识教育的开展情况,发现两者在通识课程的组织结构、选课方式、学分要求、开课领域、制度支持等方面都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开展通识教育的出发点不同
A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初衷在于学习一些最主要的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将本科教育视为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B学院通识教育的出发点在于“以人为本”,认识到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培养学生“做事”与“做人”。
(二)开展通识教育的理念侧重点不同
A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理念在于通识教育的“基础性”,是为了强调学生的“心智”。A大学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重要的不是拥有知识,而是知道如何去获取、传播、发现和创造知识,具备思辩和批判的能力;B学院通识教育的理念在于通识教育的“人人性”,聚焦健全人格,偏重以“人才”为焦点。
(三)通识课程设计的侧重点不同
A大学侧重于对通选课课程本身进行开发设计,为学生提供在最基本的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A大学强调,通选课不能开成专业课,也不能开成科普讲座。侧重让学生透过基本知识的学习,去认识和掌握不同学科的研究思路、方法、模式,并对通选课设了八个遴选标准。比如普通统计学在其课程计划中描述到“收集大量生动的真实的涉及我国经济、金融及国内外文献中涉及生物、医学、物理、化学、语言、社会学等十几个领域的数据,提供给学生做练习”。因此,A大学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对独立;B学院通识课程的设计侧重专业课程教学中科技与人文教育内容的融合,如“涂装工艺”课程改革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渗透艺术教育,在实训、实习等专业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因此,B学院采取的是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的策略。
(四)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的不同
A大学的通识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式教学;B学院依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注重挖掘专业教育内容的通识内涵,采取了项目式、任务式和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五)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方式不同
有学者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作了梳理,将其分为三种情况:第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两者为并列概念;第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逐步递进、不断深化的关系,专业教育通识化,在专业教育之下进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第三,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教育必须融于知识教育之中,出于知识教育之外,走向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专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7]按照这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划分,A大学本科教学实行“通选—专业基础—专业相关选修”三段制,因此,A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方式应属于第二种,即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B学院通识教育实行“课堂上学习,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因此,B学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方式应属于第一种,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为并列概念。
三、高职开展通识教育的策略分析
通过对两所院校开展通识教育基本情况的罗列与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方面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但同时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都应与综合性大学有所不同,那么在其开展通识教育时也应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策略。
(一)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通识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实际上具有三重使命:一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文科的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使理工科的学生掌握人文知识,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二是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学会用整体的思维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迁移能力;三是超越功利主义,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道德高尚的、全面发展的“全人”。这三重使命是逐步递进的,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步提高,在学校开展通识教育也是十分合理的。其次,要寻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根据已有研究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梳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并列、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这三种情况。就目前而言,我国部分院校实施的通识教育基本上都还属于第一种情况,少数院校正在向第二个层次过渡。然而,仅仅是体现出两者的层级关系是远远不够的,两者也不应仅仅是层级的“分段而治”。为此,应该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三种情况,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培养目标与育人理念适当调整。要充分认识到,无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处于何种位次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不是分离的关系,都不应当是“通”、“专”两层皮。因此,要在高职院校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寻找最佳的实践结合点,使之既能有助于学生自觉努力地增长理性,又能满足学生为职业做准备的渴望。
表1 A大学与B学院通识教育开展基本情况比较
(二)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通识课程内容
首先,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通识课程内容应有所不同。从上文的比较发现,综合性大学与高职院校的通识课程设计侧重点不同。然而,总体说来,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大多仍处于模仿普通高校阶段,其课程设计大多如出一辙。比如开设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或者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其课程策略也大多采取两种基本思路,即独立策略或渗透策略。然而,作为高职院校,其所传授知识的组合方式与普通教育必然有所不同。从知识论的角度而言,主要体现为工作体系与学科体系两大基本体系的对立。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理论教条化、学生懂道理却无行动。这不禁引起我们的反思,高职开展通识教育最大的问题出在其课程内容上。在高职院校,如何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转变为学生具体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从“what to know”向“what to do”转变,才是当今高职开展通识教育需要迈出的一大步。其次,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转换成高职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比如包括个人素质与特质(如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伦理与礼仪等);工作场所技能(如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生涯发展技能(创新创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将其要素整合或单列构建适合高职特点的通识课程内容,突出通识教育理念的应用性,而不仅仅是人文教育知识的获得,将其真正落实到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今后工作的行为习惯中,才是高职通识课程设计需要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三)改革现有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式教学不能满足高职通识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高职通识课程内容的选择,其课程的侧重点应在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可以说,高职通识教育强调从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到观念、态度和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其与普通高校强调从知识的获得再到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的提升应有所不同。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式教学主要用于知识的传授,其活动场所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这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必然会有所限制。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与高职应有的课程内容已不相符合,为推进高职通识教育改革,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已迫在眉睫。其次,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应突出工作场所或情境化的教学。高职毕业生需要具体职业技能和更多的一般的可迁移的技能的组合,一般的可迁移的技能则是体现高职通识教育的重要表现。而工作场所能为习得软性的可迁移的技能提供一个特别有效的环境,比如一个电气学徒工可以在职业学校中借用相关的电气设备学习如何为一个房间安装电线,同时一个电气工也会需要一个工作实习来学习如何应对一个爱抱怨的客户。可以说,工作场所对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是非常必要的。对于通识教育而言,通过这种情境化的教学,在工作场所的实践中培养个人所需的重要品质也是促成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为此,高职在开展通识教育时,应将通识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情境化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工作实习或者通过创造模拟的工作场所或环境来实现通识教育的教学,这样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更有成效。
[1]李曼丽著.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8.
[2]李曼丽,林小英著.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7—18.
[3][美]丹尼尔·贝尔著,彭强编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4.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zwgk/2005 -11/09/content_94296.htm,2005-11-09.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761/201001/xxgk_79649.html,2006-11-16.
[6]冯建军.论全人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9(6):12-15、27.
[7]季诚均.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2(3):48-50.
G718.5
A
1001-7518(2011)19-0016-04
路荣平(1965-),男,山东淄博人,淄博职业学院会计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