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BA学生特点的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探讨
2011-10-23齐经民王晓晰
齐经民,王晓晰
基于MBA学生特点的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探讨
齐经民,王晓晰
做好MBA教育需要针对学生特点与培养要求,积极采取研究与实践性教学,通过研究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从而提高MBA教育质量。
MBA教育;学生特点;研究与实践性教学
从教育实践来看,中国传统的“灌输性”的教育方式不利于人才培养,创新性的素质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由学生研究与实践的学习活动锻炼出来的,应采取教师指导的学生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方式培养人才,MBA教育更应如此。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为例做一点探讨。
一、MBA学生特点及其教学问题
MBA教育是在职教育,属于一种职业素质能力的强化培养,教育的针对性强,应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团队意识,能够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从事工商企业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但至今在教学上仍然存在着不足,需要认清MBA学生特点及其培养要求,完善教学,克服存在的问题。
(一)MBA学生特点
MBA教育对象与普通硕士研究生专业教育对象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为在职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其中有的在工作单位承担管理工作,如公司经理、公司办公室主任等,并有业绩突出者。(2)学生年龄较大,大都在25岁以上,30-40岁者较多,亦有40多岁者,学习上死记硬背的记忆能力较差,理解分析认识的基础较好。(3)学生较忙,他们大多已经成家立业,大都是双职工家庭,兼有家务与工作职务的多方面事务,学习的负担与压力较大。(4)学生的专业基础差别较大,有管理专业、经济专业、理工专业、外语专业等,专业素养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与长处。(5)学生居住分散,有本地区的,也有外地区的,距学校较远,学员彼此之间相距也较远。
(二)现存的教学问题
我国MBA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教育培养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教学安排比较集中,学习密度较大,如集中在周末上的“周末班”与集中一两个月学习的“集中班”,都存在这种情况,不利于充分消化理解,增加学员学习压力。二是教学方式主要采取教师课堂讲授,有的甚至与本科生和普通研究生教学差异不大,难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员素质能力的强化培养。三是教学标准习惯于课本标准与教师的权威性,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缺乏足够的多向交流,有时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学员创新素质能力培养。四是课后作业多以书面为主,存在抄袭现象等。
MBA教育作为一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教育,有着特定的教育对象及其培养要求,做好MBA教育需要针对学员特点与培养要求,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是做好MBA教育的一个基本保证。
二、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探索
我们针对MBA学生特点与培养要求,进行了一点教学探索,如在为2006级开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性教学实践,并做了问卷调查,得到学生的肯定与欢迎。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是指由教师指导的主要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认识与实践等方式学习的教育形式,它的基本特点是立足学生的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掌握知识,以及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认知、表达与行动的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学器具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果,增加学生的创新性人力资本的生成与积累,通过研究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一)基本做法
教学分引入、基本理论与案例研讨、实务专题三部分:(1)引入部分。教师主讲,主要就课程性质与学科的特点和内容要点、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教材与参考文献、成绩评定,以及将学生分成小组等进行教学组织安排等,做全面的讲解与说明。(2)基本理论讲授与案例研讨。基本理论由教师讲解,并结合案例进行研讨,先由教师给出案例并提出研讨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研讨交流,并选派代表上讲台发表小组见解,并做简要板书;之后教师与学生交流,并对各组发言做点评和评分。(3)实务专题。对选用人、沟通、激励、绩效、薪酬、培训等实务内容进行分组研究与报告交流。各小组围绕所选专题开展研究,收集资料、拟定学习报告、制作多媒体等分工研究活动;各组分别向全班同学作学习报告,之后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进行答辩;答辩结束后各非报告小组为其打分,之后教师总结点评并评分。最后课程结束时,教师进行结课总结,并就课程涉及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成绩评定实行百分制,平时学习成绩占总成绩的60%,其中:到课学习占30%、研究报告占20%、作业占10%;结课考试占总成绩的40%。
(二)调查结果
为了了解研究与实践性教学的效果与学生们的反应,在课程结束时作了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方式填写,共发放问卷49份,回收49份,其中无效问卷1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7.96%,问卷主要分三个问题,结果统计如下:
第一,对本次以教师指导的学员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的基本看法。(1)对本次人力资源管理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是否满意?结果是满意32人、比较满意13人、不满意3人。(2)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分引论、基本理论与案例、专题研讨的三部分安排是否合理?结果是合理33人、比较合理11人、不合理4人。(3)教师指导、分组研究、报告研讨、问答交流的研究与实践性学习方式是否可行?结果是可行34人、比较可行14人、不可行0人。(4)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相比收获?结果是多29人、较多13人、较少6人、少0人。(5)以学生的到课、提问题、回答问题、小组分工与协作的贡献、学习报告、结课考试等综合多方面的学习业绩评定成绩是否合理?结果是合理29人、比较合理17人、不合理2人。(6)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是否应坚持?结果是应坚持47人、不应坚持1人。结果显示:除个别学生外,绝大多数学员普遍对本次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比较满意,认为教学内容比较合理,学习方式可行,比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教学收获多,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应坚持。
第二,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与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比较。学生普遍反映,与传统课堂讲授教学相比,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学习自觉性高,投入精力多,交流机会多(见表1)。
表1 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与传统课堂讲授教学基本情况比较(单位:人)
第三,在本次以教师指导的学员为主的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感觉到的难处与建议。学生们也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具体内容如下:(1)本次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感觉到的主要难处。结果是6人认为不太习惯,18人认为图书资料少,11人认为上网条件有限,7人认为能力有限,10人认为家事多,32人认为工作忙,10人认为离学校远。(2)主要建议:一是多结合案例和实践进行教学,在允许的条件下,提供更多更完备的实验环境;二是按照学员职业特征、知识体系、兴趣爱好等不同方式选择专题与分组;三是希望加强各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四是希望教师在小组讨论结果的基础上,针对细节问题给出更多专业的指导;五是向所有学员公布各小组研究成果,便于相互学习和借鉴;六是希望进一步完善细节,精益求精。以上调查分析表明:大多数学员对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方式持肯定态度,支持率高达97.87%,取得了良好结果,积累了研究与实践性教学的基本经验。当然,针对学员的建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三、研究与实践性教学的优势与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探索与问卷调查,我们感到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应积极采取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提高MBA教育质量。
(一)MBA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的优势
第一,激发MBA学员的主体作用。教育对象是学生,只有学生发动起来与投入进来,才能真正学习掌握教学内容,达到学习目的。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角色变动,方式新颖,目标较高,赋有挑战性与竞争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学生自觉的参入与投入,教育回归到了学生本身。
第二,更有效利用教育资源,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方式能够多方面利用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果。(1)教育资源支配利用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还包括学生,其中,特别是在实践中已取得了比较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业绩的学生,有机会报告交流真才实学,使大家受益,充分挖掘利用资源。(2)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教育资金用于查阅资料、复印材料等,有效利用教育资金等。
第三,提高MBA教育质量。MBA学生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通过教师的指导、学员自主学习、协作配合、同学研讨、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将学习、研究、探索、考核以及理论与应用融为一体,重视学生潜力的挖掘与素质强化,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探索认知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开展研究与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教学实践表明: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效果良好,应重视和开展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为研究与实践性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一,为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首先,应倡导开展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把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纳入常规教育方式,制定有关管理规章,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考核等内容,保障规范实施。其次,应加强多媒体设施等建设,以及增加图书、报刊杂志等资料储存,为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提供良好的现代技术支持与资料保障。再次,应给教师较大的教育自主权,如能自由选择授课方法等,可根据MBA学生特点与个人情况,给学生较大的学习自由度,可适当安排非集中学习的时间,由个人完成部分学习内容,适当采取教师答疑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为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提供良好条件。
第二,教师自身强化。采取课堂研究与实践性教学方式,非预设的内容和问题多,如学生深入学习与研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个性化的内容多,教师从容的驾驭与解答,很不简单,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综合能力。首先,教师要强化研究与实践性教学的自身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个人的学习,素养严谨深邃的思维,积累渊博的知识,树立崇尚科学的求是创新精神,以及要有守职敬业的高尚师德,能站在学科前沿引领、教授和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其次,要根据学生数量、课程特点与教学条件选择课堂研究与实践性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有效的手段,引导和启发学员,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让他们积极参入,把学员的兴奋点和着力点引到思维、理论、方法与技能等的学习掌握上,培养学员个人思考、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生立足研究与实践性学习。学员应重视研究与实践性学习,要把研究与实践性学习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自觉遵照教师的组织、安排、指导和要求,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把握机会培养锻炼自己,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观点,深化自己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1]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创新人才的教授与自学1-0转换培养模式探讨 [G]//全国公共事业管理教学改革研讨会优秀论文汇编,2005.
[2]齐经民,梁雅淇.本科生课堂研究性教学探索及建议[J].教学交流,2008(10).
[3]齐经民,杨小乐.基于课堂教育模式的研究生课堂研究性教学探讨[J].未来与发展,2008(1).
G642.0
A
1673-1999(2011)05-0177-03
齐经民(1957-),男,辽宁岫岩人,满族,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王晓晰,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