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技术型软件BPO 人才的高职培养模式研究
2011-10-23刘庆新
刘庆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复合技术型软件BPO 人才的高职培养模式研究
刘庆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分析复合技术型软件人才短缺和培训不足的现状,剖析复合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并提出高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企资源建设人才培训综合平台,缔结校企联盟实施订单培养和岗前实训。
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高职教育;BPO
商务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是指IT企业将密集型业务流程委托给一家外部提供商。近年来,以软件服务外包为主要业务的软件BPO产业在我国蓬勃发展。2005年中国软件产业的规模有484亿人民币,仅占世界份额的 5.9%,2006年增长到 7.1%,2007年增长到8.7%,2008年增长到11.1%,2009年遭遇金融危机,但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仍以前所未有25.6%增长率高速增长。软件BPO产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与其从业人员的外包业务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商务拓展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息息相关。
印度已经成为全球软件外包的服务中心,拥有大量的复合技术型软件BPO人才是其成功的关键。据统计,印度软件从业人员中,来自大专院校的仅占10%左右,而大约90%的从业人员是由具备软件企业与IT培训机构双重职能的职业化培训机构培训的。印度软件教育的突出特色是培训目标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培训机构围绕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把握热门技术的发展趋势,注重实际应用训练。并且,印度学生的英语教育优势也使得软件毕业生一出学校就已具备较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总结印度成功的经验,我国的BPO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选择职业技术教育,而不是学术、学历教育,这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培养软件BPO人才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一、软件BPO人才所需的复合技术型能力剖析
从应用技能的角度,软件BPO人才应具备复合技术能力。在掌握扎实的软件专业技能基础上,能运用项目管理技能、应用英语技能、国际经济贸易技能,善于运用创新性思维创造高附加值、高创新性的产品,并且要熟悉软件企业的商业运作流程,掌握与不同企业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沟通的方法;从知识层次的角度,软件BPO人才可划分成“金字塔形”的三种层次:(1)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知识、负责编写底层代码的初级软件工程师;(2)具有软件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进行产品创新设计,能进行项目流程管理并具有知识产权技能的中级技术管理人员;(3)熟悉不同国家的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软件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商务谈判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复合能力人才。
(一)软件开发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
软件BPO人员必须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基础、操作系统基础;掌握软件专业技能,包括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架构驱动软件开发、软件过程建模和复用、嵌入式系统工程等;针对性的学习日韩软件外包技术、欧美软件外包技术等。
(二)软件项目管理能力
软件项目管理是进行软件工程化的一种扩展,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包括项目启动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需求管理、进度管理、时间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等一系列管理能力。软件外包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新兴行业,软件项目管理应持续贯穿于整个软件定义、开发和支持阶段的庇护性活动,是决定一个软件产品或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三)软件外包商务技能
软件外包企业经常和欧美、日韩的软件企业进行跨国的发包—接包业务洽谈,软件BPO从业人员仅仅懂得软件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外包订单谈判、项目接单技巧等基本的商务技能,精通国际软件外包行业规则,高层次的软件BPO人才还要具有商务谈判和市场开拓能力。
(四)BPO外语应用技能
软件BPO从业人员应该接受外语应用培训。因为在软件外包业务中,离岸外包的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软件外包人员熟悉日、韩、欧美等国的常用语言之后,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了解发包国家的人文习俗、思维方式、商业行为等方面的特点,可方便的与发包客户、项目成员进行业务沟通,顺利解决外包项目的具体问题。
(五)知识产权保护技能
为了从容应对软件外包行业日益要求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软件BPO从业人员必须有申请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和保护知识产权能力,利用合同规范知识产权的归属,规避侵权风险、应对侵权纠纷,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
(六)培训软件人才的创新技能
软件BPO行业的发展趋势是高创新性、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因此,软件BPO从业人员必须学习TRIZ创新理论,训练创新思维,以提高创新产品设计、技术革新改造的能力。
二、软件BPO人才的需求与培训现状分析
(一)复合技术型软件人才短缺
据统计,在我国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中,与计算机软件开发相关的专业毕业生大约占总量的15%,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软件产业对于软件人才的需求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软件人才缺口约42.5万。根据赛迪顾问的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软件行业排名前10的IT服务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20%,大约共有8 000家软件服务供应商,其中员工少于50人的占3/4,只有5家拥有2 000名以上的员工。相比之下,印度的软件服务供应商不到3 000家,员工人数总计达41万人,员工人数在50—500人之间的中等规模企业占大多数,至少有15家企业拥有2 000名以上的员工,其中的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的雇员超过了2万人。相比之下,我国企业雇佣的大多是处于金字塔底层的初级软件工程师,业务主要以做数据录入、编码测试等工作为主,缺少中级软件技术管理人员,尤其缺少中高层次的复合技术型软件人才,人力资源匮乏使得企业没有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和技术。
(二)软件BPO人才培训的缺失
目前,由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主导的软件人才培训模式也只能增加了底层软件编码人员的数量。相比较而言,企业自主进行培训的短期效果很好,但是大多数企业的培训投入严重不足,也无法长期解决中高层次人才的短缺问题。
1.学历教育培养模式的不足。目前高等院校仍是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主体,毕业生具备软件开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外语读写能力,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有较大的职业上升空间。但由于高校教育课程与软件技术相比发展相对滞后,毕业生对业内新兴的软件开发技术知之甚少,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经验,缺乏真实的软件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开发训练。
2.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模式的不足。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是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为主,以取得职业技能证书以及推荐就业为目的,在短期时间内集中学习几门准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技能。但大多数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过分注重市场盈利,往往缺乏稳定、优秀的师资和良好的教学硬件基础,并且学员入学门槛低、各学员的基础底子参差不齐,而职业培训机构为了商业利润往往降低学员的考核评定标准,无法保证学员的实际学习效果。
3.企业自主培养模式的不足。目前,在优秀软件人才的培训方面,企业都存在自主培训投入不足的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1)培训后的员工跳槽会给企业带来相当的经济损失。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数据,中国软件公司中人员的更新率每年高达20%,而流动性很强的美国IT劳务市场这个数字只有14%;(2)软件人才的无序流动也使得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资无法得到经济上的回报。自主培训的短缺最后造成了企业宁愿去市场“挖角”也不愿意自己培养一个成熟的软件人才。软件企业这种“只摘花不培土”的短视做法虽然在短期内造成了软件人才身价上升,但高层次软件人才总量却没有增加,最终还是损害了整个软件产业的自身长远利益。
三、复合技术型软件BPO人才高职培养模式研究
(一)整合资源建设复合技术型人才培训平台
软件BPO业务的高速增长对软件BPO企业的外包业务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商务拓展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等提出更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要求。
针对目前国内软件外包产业高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紧缺的现状,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专业设置职业性强和针对性准的特色,在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授课内容,使得受训学员具备复合技术型能力:在掌握扎实的软件专业技能基础上,还要具备项目管理技能、外包英语技能、国际经济贸易技能,善于运用创新性思维和知识产权知识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高创新性的核心技术产品。要整合并优化现有各类培训资源,建设一个以培养软件人才的复合技术型能力为目的的培训平台,平台的功能结构(如下图)。
(二)缔结校企联盟实施订单培养与岗前实习
高职院校应该和企业缔结校企联盟,共建校企联合实训中心,采用订单培养与岗前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培训学员。考虑到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软件发包业务在我国软件外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高职院校应该重点着手建立日资企业联盟、韩资企业联盟,更应该和本地区的软件行业协会建立协会联盟。
复合技能型软件BPO人才培训平台功能结构框图
联盟企业发布人才需求订单,实训中心根据现有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开设相应的订单培养班,与企业联合制定培训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订单培养班学员经企业考核后即可顺利就业。
联合实训中心以企业研发的实际软件项目为实训案例,聘请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兼任实训指导教师,学员的岗前实训完全遵照企业项目的实际开发流程和标准。“一线的教师、一线的项目、一线的标准”,使得学员在完成岗前实训后,就已经具备企业正式员工的软件开发能力与经验,可直通上岗参与项目开发。
基金来源:2010年常州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发明创新方法(TRIZ)应用及创新人才培训平台建设”(项目编号:CM20102022);2010年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K2010314)
刘庆新,男,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自动化控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G710
A
1674-7747(2011)04-0057-03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