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化学生本课堂探索
2011-10-23何爱玲
何爱玲
信息技术条件下化学生本课堂探索
何爱玲
一 、编写学案,指导预习
在通读初中教材、课标教材、教师用书、参考网络资源和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制定出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知识储备化的、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案,即学案导学法。并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小组任务、典型例题、课堂检测等内容,设置成归理式学案。学案主要利用Word文件的图表功能,设计成三栏,见表1:
表1
上课2~3天前将“学案”发至学生手中,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讨论、填写。然后,通过对学案的抽批面批,对“学案”进行再次补充完善,掌握真实学情,把握备课重点。与此同时,评出“预习之星”。当课件“预习之星”投在大屏幕上,学生在屏住呼吸努力寻找自己的名字时,教师顺势激励这次没评上的同学,只要认真努力,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接着大屏幕映现:根据课堂表现还要评出智慧之星、活跃之星、展示之星、质疑之星、创新之星、勇气之星、进步之星……
接着9个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学案内容,找出重难点和疑惑点,学生代表板演在黑板上。不讲学生预习讨论能解决的问题,体现学生“兵教兵”的主体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知识,体验学科学的乐趣。
根据学生的问题和本节重难点,高山流水背景及背景音乐环境下,投出本节内容—钠的性质,配以滚动字幕:“挖掘你的潜能,铸造巨大成功,弘扬你的个性,描绘不凡人生”“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人生我精彩”“领先来自争锋,成功源于合作”“我参与,我快乐,我成长”“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学生时时处处得到激励,兴趣高涨。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大屏幕投出录像短片《火光中的生死隔离》,【提出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令消防员感到可怕?留下悬念,给学生以想象空间。观看录像短片,心中产生疑惑,引发了兴趣。
三、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钠与氧气、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短片中火灾现场有2个特点:高温;一般的扑救措施是用水,能不能用这种方法?笔者让每3名同学为一组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首先大屏幕出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制成Flash文件,突出了原子核的立体感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让学生推测性质?学生积极发言,师生达成共识。
【实验探究活动一】观察:金属钠保存在盛有煤油的试剂瓶中,预测钠的性质。学生先是回答感性认识,如金属钠常温下呈固态,不与煤油反应,密度比煤油大。后深层次想到钠可能与空气中的某些物质很易反应。
【实验探究活动二】1.用镊子取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外皮,观察切面颜色状态。2.常温下,过一段时间再观察切面颜色。学生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在等待继续观察时,鼓励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并实物投影同时讲解操作现象】3.取一小块钠放在硬质玻璃管中,固定加热,着火时观察 火焰颜色、生成物颜色和状态。本实验为了方便实物投影,将教材中的坩埚改为硬质玻璃管。展台上放大以后的反应现象清晰明显,大家在同一时间共同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学生将现象和方程式记录在学案上,共同突破钠与氧气反应这一重点。
【设问猜想】火灾现场能用水灭火吗?钠非常活泼,遇到水会反应吗?如果反应,产物是什么?学生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分析可能产生NaOH和H2。
【实验探究活动三】各组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填写实验报告。5分钟后,各组派代表实物投影,展示方案、操作、现象、结论、结果。学生主要设计了以下4种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各组展示后,大家一起分析优点和不足,学生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大胆设想,踊跃发言。师生共同分析,在此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培养其良好的探究思维能力。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利用大屏幕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对比评价优化,表现形式直观。学生从中发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启发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发现规律,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得出最佳方案的评价标准: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环保。
接着大屏幕投出【教师自制教具实验录像】,重新强化钠的物理性质和钠与水反应现象的观察、产物的检验。鼓励学生自制教具,多动手动脑,作品可参加比赛,体验成功的喜悦。
【再回首】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令消防员感到可怕?【投出资料】金属钠一旦遇到高温和水就会发生剧烈反应,它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爆炸。现场附近有10吨易燃物品钠?学生自发说出:可怕!课件中以爆炸图形和声音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很强的震撼力。
投出消防图片:消防队员采用了含水较少的冷泡沫对大火实施覆盖式扑救。学生倾听,体会为什么?让学生体验利用化学知识解决身边困难的乐趣。
四、自主学习,展示用途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问题。
如果钠着火,用什么灭火?如何保存钠?在自然界里钠能以游离态存在吗?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钠有什么用途?
学生积极站起回答,以图片形式让学生加深对钠的存在用途的感官认识。
五、性质总结,拓展升华
写出钠与氧气、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若是氧化还原反应,作出分析。学生扮演,思考交流,提问质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知识的前挂后联。提出: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先让学生总结说出,再师生共同总结,提升能力。养成善于总结的习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接着将戴维照片投放在大屏幕上,戴维在密闭的坩埚中电解潮湿的苛性钾,终于得到了这种银白色的金属。戴维把它投入水中,开始时它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的声音,然后燃烧放出淡紫色的火焰。他确认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金属元素。由于这种金属是从钾草碱(potash)中制得的,所以将它定名为Potassium (中译名为钾)。后来他又用电解的方法制得了金属钠、镁、钙、锶、钡和非金属元素硼,成为化学史上发现新元素最多的人。
教师及时讲出:伟大的科学家都具备良好的素养—戴维的成功得益于他细心观察、大胆判断的严谨科学态度和不满足现有成就、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毅力和勇气!
六、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1.当堂检测:将习题设置成射击中弹游戏,出示在大屏幕上。射中目标与题目设置成超链接,学生选题抢答,跃跃欲试,兴趣高,效果好。
2.布置作业:
(1)开放性兴趣实验—水上芭蕾:将钠投入苯和水的混合液中,仔细观察。鼓励学生去开放实验室完成兴趣实验,锻炼动手能力。
(2)在研究金属钠性质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很多方法,如观察、实验、分类、比较、设计、优化等方法,根据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测铝铁铜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七、“众星”揭晓,表扬激励
课代表根据课堂表现公布结果,每公布一位同学,信息技术课代表便将摄像机镜头对准他或她,同时投在大屏幕上,“众星”们有了电影明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下节课的课堂表现一定会更好。教师及时表扬并激励他们,让他们以课堂为舞台,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想得更高,飞得更远。
[1] 朱越,岳刚德主编.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
[2] 郭思乐主编.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稿件编号:P1012095
何爱玲,本科,中教一级。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