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之我见
2011-10-23吴学蕊
吴学蕊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之我见
吴学蕊
新课程走到今天,中学数学教学正经历着传统与创新的相互碰撞与融合。我们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比较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取较大量的、可以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那么怎么使课堂更有效呢?
一、让学生唱主角,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我们习惯为学生包揽一切,总是担心讲不到位、讲不深刻,课堂教学总是一言堂式。实际上学生不是在思考数学,而是记住教师的思路以便下次照做,这就导致了学生根本不会思考和创新。而许多教师的教学又是完全按教学参考的分析进行的,使多样的数学课堂教育教学走向封闭僵化的死胡同。事实证明由于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自主读书时间少,对数学本身的认识不到位,思考不深刻,创新不强烈所以尽管我们费尽心血,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当前倡导的有效教学正是为了打破这种费时低效的局面。我们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能深入到题目上去,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教师要做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教学中要多一点时间让学生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思索,在日积月累中获得经验,获得自己的一套学习数学的方法,这样才叫学生真正会了。并且在以后教学中我们教师也会变得很轻松。
二、营造能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自如地展示才华
笔者在《勾股定理》教学时曾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数学科学家,你能用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内容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踊跃实验,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复述经过这样的处理,变成了融入学生主观创造的才华展示会,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仔细观察;才能解放学生的耳朵,让他们安静地聆听,才能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放松去实现……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敏锐地捕捉教育教学契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
三、培养学生生疑、质疑、善疑的能力,使学生在疑问中得到发展
学生养成生疑、质疑的习惯后还要教他们学会善疑,这才是最重要的。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和借鉴开始的,教师的示范很重要。对一道题的分析,不仅要搞懂“是什么”,找出题眼,更要搞懂“为什么”,明白其中的道理。朱熹说“君子教人,但授以学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正是这个道理。
学生生疑、质疑、善疑的能力是逐渐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先激发学生的思维,扩展他们的思路,诱使他们开口。如果学生能够长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智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去探索去创新的习惯。尽管如此,仍然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实事求是,妥善解决。
四、加强题型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教师要在教学中应该以发散性问题为出发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的要求。课堂上让学生动脑思索,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用拼图验证时,有的用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如图1所示,有的同样用这些材料却拼出不同的拼图,有的同学又想到用2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来拼图,等等。
图1
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只要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才能有效实现建构。在思考尝试过程中注意到学生的个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近3年来,课本随着又有了新的改动,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于一些教学内容也进行了一些改动,使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方法的培养,从而达到全面提高。
总之,在新课改的全面开展下,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变到符合新课程标准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数学,实现有效地、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让我们的课堂事半功倍,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中腾飞!
稿件编号:P1101037
吴学蕊,本科,中教二级。
河北省迁安市野鸡坨镇丁庄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