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自信的贵州人

2011-10-23黄晓青

当代贵州 2011年9期
关键词:记者会贵州代表

■ 文/本刊记者 蒙 珺 图/本刊记者 黄晓青

开放自信的贵州人

■ 文/本刊记者 蒙 珺 图/本刊记者 黄晓青

贵州的开放与自信,让参加“两会”报道的各路记者印象深刻:贵州代表、委员谈到成绩不自矜,说到问题不回避,规划未来不虚夸——把贵州精神外化为形,彰显出开放自信的贵州人形象。

国内媒体眼中: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贵州

全国“两会”既是介绍、展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深外界对贵州了解的一个窗口,又是一面映射贵州知名度、美誉度和开放度的镜子。

3月9日上午,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贵州代表团应邀在北京梅地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

在参加3月9日贵州代表团记者会的记者看来,记者会本身也是一种历史跨越。有媒体称,一场内容丰富的记者会下来,没有人怀疑,往昔的“冷门省份”一样能出“热门新闻”。

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记者黄玲在记者会上得到第一个提问的机会,她觉得,坦诚与开放是参加此次记者会最深的感触。

她说:“贵州团记者会的主题叫‘欠发达的贵州如何实现历史性的跨越’,这个记者会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跨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涛2009年曾经走访过贵州农村,他最为关注的是贵州农村的变化与发展。

刘涛说:“前年去贵州的时候,感觉那里的农村发展滞后。现在知道贵州农村有了一个新的变化,希望下次再去贵州能看到一个全新的贵州农村。”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主持人欧阳智薇坦言,在这次“两会”上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贵州。她目前最为关注的是贵州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以及“十二五”期间的发展。

欧阳智薇说:“我们对贵州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特别是民生方面。”

境外媒体评说:贵州团表现出开放、自信的姿态

“贵州代表回答问题比较诚恳。”英国路透社记者白宾说:“2007年,我到过贵州的凯里,还到仁怀采访了茅台酒厂,和那位满头白发的企业家一起喝过茅台酒。记者会上,贵州的书记、省长对茅台酒提价的问题没有回避,回答得比较诚恳,通过官方的信息能够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另外,我在贵州还看到有大山里的贫困农民在政府帮助下,正准备移民到交通便利的地方,这说明中国政府是十分关注民生的。这些年,贵州的高速铁路和公路建设得比较快,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贵州帮助农民建新房很了不起。”德国《世界报》记者埃林一直很关注贵州,6年前他曾到贵州的乡村采访过农家。他说:“贵州的生态很好,也很有民族特色,但我看到贵州多数农村比较落后,许多农民很贫穷。这次‘两会’,我了解到这几年贵州很重视解决贫困农民的居住问题,帮助了大量农民建起新房子,这很了不起。”

“这次到贵州代表团采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只要时间安排得过来,贵州团的代表、委员都很热情,尽可能地满足记者采访要求。”《香港商报》记者张丽说:“在镜头面前、话筒面前,他们应付自如,胸有成竹,讲思路、说观点,普通话也说得越来越顺溜。无论被追问多么尖锐的敏感话题,都表现出了开放、坦诚、自信的姿态。”

“贵州值得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了。”凤凰卫视记者胡玲感叹:“我们发现,贵州越来越善于运用类似记者会这样的平台,来加深外界对贵州的了解。对于这么一个欠发达的地区,我们更加关注如何通过发展带领更多的人走出贫困,享受发展的成果。”

贵州籍人士坦言:对家乡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这次全国“两会”上,贵州展现出的发展战略和目前正在发生的变化,让众多在北京工作和学习的贵州籍人士对贵州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早间节目部主任罗厚说:“贵州的经济比较落后,如果不是感同身受的话,就很难想像我们家乡是在怎样艰难的一个环境里面创造出很感人、很辉煌的业绩。这次‘两会’,我听了栗战书书记的讲话后很受启发——我们有后发优势,贵州人民要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的这种团结的激情、战斗的激情,让我对家乡的发展充满信心。”

北京贵州商会会长谢伟说:“听了贵州省‘十二五’期间的规划和省领导对贵州以后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作为一个贵州人,我感到热血沸腾。十分感谢书记、省长给我们带来这么一个美好的蓝图,衷心希望贵州的经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北京锦江之星大堂经理董俊在北京已经学习和工作了12年,她说:“我每次过年的时候回老家,都会觉得贵州有很大的变化。这次全国‘两会’,贵州的书记和省长召开了记者会,向外界介绍贵州,感觉特别好。新的领导到贵州确实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贵州一定要加快发展速度,要更好更快地发展。”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执行制片人苏斌是地地道道的贵州人,他说:“从‘被动’到‘主动’,贵州正在积极转换发展的‘角色’思维,让更多人看到了一个开放贵州、自信贵州的新形象。如果能够将目前这种良好的状态保持下去,不怕贵州‘快’不起来。”

省内媒体感叹:贵州的声音越来越强烈

作为已连续八年参加全国“两会”采访报道的记者,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万群说:“随着采访次数的增加,我见证、感受、亲历、记录着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一是代表委员们越来越善于和媒体打交道,越来越自信。二是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贵州。三是贵州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贵州的形象越来越开放。”

与万群有着同样感触的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主任谢红娟说:“几年前,每每记者到贵州团驻地来采访或者约请代表、委员接受采访,我们的代表、委员总让人感觉有点怕生,接受采访时总有那么一些紧张,甚至有时还会有意回避。现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无论是境外的还是境内的,无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绝大多数代表、委员都不回避、不躲闪,表现很大方、很自信。”

据贵州代表团负责新闻联络的同志介绍,几年前,来贵州团采访的记者数量较少,一般也就是二三十家。今年“两会”,担心的已不是“冷场”,而是记者来得太多,会场坐不下。据粗略统计,仅仅是今年提前联系希望采访贵州代表的中外媒体就有60多家,而在会议期间和代表委员直接联系采访的记者则更多。

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活动和记者会,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从媒体单位和记者人数上,今年来得最多;从报道的媒体构成上,今年最全;从新闻活动的层次上,贵州代表团第一次站在全国人大新闻中心这个高端平台,向中国和世界发出了贵州的强音。

贵州代表认为:贵州将让人更加关注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贵州声音显得较弱,贵州形象显得较模糊。”全国人大代表、省发改委主任刘远坤说,现在媒体关注的内容、提问的话题越来越多、对贵州的了解程度也越来越高了,再也不会发生类似“贵阳省贵州市”这样的常识性错误了。

全国人大代表、省商务厅厅长申晓庆说:“这次会议在宣传贵州上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是前所未有的,给贵州树立了新的形象——那就是一个整装待发的、意气风发的、充满信心的、要大干一场的形象,我们觉得很受鼓舞。”

在贵州代表、委员发出的声音里,除了既有希望国家进一步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加大政策倾斜、资金倾斜等呼吁、建议,更有“我们决定提前两年把危房改造完毕”、“我们民间投资领域是放开的”这样充满自强奋进、开放自信的声音。

“现在住的新房,是我们村老百姓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全国人大代表、平坝县高峰镇麻郎村党支部书记刘乔英在感叹农民住房发生变化的同时,也细数着自己身上的变化。她说:“我是一名来自基层的代表,以前每次遇到记者要采访,我都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现在想来,我失去了很多宣传贵州的机会。今年我早早地做了准备,我还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成文字,供记者参考。”

“威宁县过去的贫困情况众所周知。”全国人大代表、威宁自治县副县长祝德光家乡所在地毕节实验区原本是一个极贫生态脆弱区,现在不仅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他告诉记者,家乡现在虽然还并不太富裕,但是目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诸多兴黔举措,已经让当地群众看到了新的希望。他说:“毕节试验区的成功实践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创新精神的结果。”

无论到哪里,来自黔东南州的全国人大代表雷阿幼朵代表一身亮丽的银饰总能吸引媒体和代表的注意,银饰发出“叮叮当当”清脆的响声,犹如一缕春风刮过每个人的心田。她说:“和往年相比,今年到贵州团采访的记者很多,我每天要接受不同媒体的采访,非常非常忙。媒体都比较关注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感到非常非常的自豪!”

(编辑/李筑)

猜你喜欢

记者会贵州代表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代表通道”新观察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贵州,有多美
品图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总理记者会奏响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