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播卡金矿成因分析

2011-10-19张建斌

地质找矿论丛 2011年4期
关键词:含金金矿矿石

张建斌,肖 红

(北京中金泰科勘探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089)

0 引言

播卡金矿位于昆明市东川区西北部的金沙江及小江夹持地区,属东川区拖布卡镇管辖。自1996年发现金矿以来,引起外界广泛关注,此后进行过多次找矿与评价工作。关于矿床的成因类型尚存在不同的认识,接触破碎带型金矿、层控型金矿[1]、剪切带型金矿[2]、热液型金矿[3]、后期火山喷气沉积淋滤改造型[4]等观点均有提及。本文在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拖布卡地区的金矿勘查工作,试图对播卡金矿床的成因类型作进一步探讨。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及演化

播卡金矿地处扬子地台西缘康滇地轴中南段的东北侧。区内主要出露中元古界昆阳群的浅变质岩系,自上而下发育有上昆阳群麻地组、小河口组、大营盘组,中昆阳群青龙山组、黑山组(又称鹅头厂组)、落雪组、因民组,下昆阳群平顶山组(又称美党组)、菜园湾组(又称大龙口组)、望厂组、洒海沟组等。原岩为一套巨厚的以陆源细碎屑岩为主、碳酸盐岩次之的类复理石建造,局部夹有少量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

古元古代龙川运动期间[5],在康滇地轴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原始地壳结晶基底之上,拉伸出现了近EW向边缘海火山-沉积盆地,沉积了大红山群及其相关岩系;中元古代,该区进一步张裂成为陆内/陆间裂谷盆地(即昆阳裂陷槽),并沉积了厚度巨大的昆阳群(>10 000m);晋宁期,区域全面褶皱回返,部分中-基性岩广泛侵位,发生区域低温动力浅变质作用;燕山期,区内构造活动强烈,拉张和挤压交替进行,地层在原褶皱的基础上再次褶皱,小江深大断裂及其次一级断裂系在此时形成;喜山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区内的复式褶皱及网状断裂的复杂构造格局。

昆阳群地层属高丰度值金源层[8],为区域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受晋宁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影响,多期构造发育,为金矿的活化、富集提供了很好的动力、矿液流动通道及矿体赋存空间,区域成矿环境非常有利。

1.2 矿区构造特征

图1 播卡矿区构造略图Fig.1 Sketch map showing structure in Boka Au deposit

播卡金矿位于拖布卡复式向斜的北端。拖布卡复式向斜呈SN向展布,较为宽缓,自轴部向两边地层依次为:鹅头厂组→落雪组→因民组→平顶山组→大龙江组。整个褶皱构造因受EW向断裂的破坏被分割成多段,并由平顶山组(美党组)、因民组、落雪组在区内构成次一级的走向近SN的背斜构造;由于断裂的影响,岩层产状变化甚大,局部有倒转之势。向斜西翼的因民组与平顶山组(美党组)接触界线附近发育金矿化。

矿区内断裂构造极其发育(图1),按走向分为2组,一组为近SN向,一组为近EW向。近SN向断裂与近EW向断裂将区域切割成网状。SN向断裂最主要的当属小江断裂及其次级的小岩脚—蒋家湾断裂,断裂性质以张-剪性为主。近EW向断裂由数十条小断裂组成,以张性断裂为主,将矿区切割成棋盘状;矿化受构造控制明显。

(1)小江断裂:走近近SN向,全长延伸1 000km,倾向 W,倾角变化大(10°~87°);断裂西盘为昆阳群,东盘多为古生界。据地震测深资料显示,该断裂已深及地壳底界面,具岩石圈断裂规模。断层带是一条经历过张、压、扭不同力学性质转化的断裂,现代仍时有地震发生,有热泉涌现,是一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

(2)小岩脚—蒋家湾断裂:小江深大断裂的次一级断裂。由于该断裂被数十条近EW向的断裂所错断,因此从整体上看,无大的断裂破碎带和较大的主断裂面,而是由若干较小的层间断裂组成的柔性剪切断裂带,断层面主体倾向E,为逆冲性质。断裂带两侧岩石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石英岩、黑云片岩、片麻岩、白云片岩等),带内岩石发生强烈破碎,经探矿钻孔证实深部有多层糜棱岩存在。

该断裂带两侧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昆阳群碳质板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细碧岩。带内岩石多发育网状劈理,由定向性强的绢云母组成(图2)。

根据该断裂带中的层片关系、剪切透镜体的长轴排列方向等特征的分析研究,该带属向西逆冲的脆-韧性剪切带。剪切带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在早期活动中,张性断裂带内充填了大量石英脉;后期经多次剪切和挤压,使早期石英脉产生强烈扭曲(图2d)和破碎,部分区域形成砂糖状石英脉层。沿断裂带热液蚀变比较强烈,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热液碳化、黄铁矿化等,发育硅质条带、石英脉(透镜体)。该断裂是区内最主要的控矿、容矿断层。

图2 岩石构造现象照片Fig.2 phyllite and cleavages

薛步高认为[6],该断裂与拖布卡之南的杉木箐角砾岩筒东缘的SN向断裂、姑庄—黑龙潭断裂(其南端被EW向的宝台厂—九龙断裂切断)为同一条断裂带,全长超过30km。笔者研究后认为,该断裂部分地段表现为轴向层间圧性断裂,说明其主形成时代应与研究区内的褶皱同期,结合李志伟[7]的研究成果,应为燕山运动的产物。(3)近EW向断裂:发育较多,但规模较小;断裂的走向70°~85°,与小江断裂大角度相交,倾向NW或SE,倾角45°~90°。断袭经过的地段岩石破碎。角砾带宽者为张性断裂;角砾带窄者或无角砾带者为剪性断裂,糜棱岩时有发育。EW向断裂发生的频率:1条∕0.3~1km。EW向断裂错断了SN向的褶皱和矿体,部分成为矿段的分界线(如F6,F8,F12,F13)。据此推测,这些规模较小的近EW向断裂应为成矿后构造,对矿体具有破坏作用。

3.3 矿区岩浆岩特征

矿区内岩浆岩较发育,多为浅成侵入体或喷出岩。岩体受区域SN向构造控制,呈岩脉、岩墙、岩株及岩床状。岩性包括辉长-辉绿岩、钠长斑岩、钠长岩、石英角闪正长岩、花岗斑岩、细碧岩等。

2 矿床特征

2.1 矿体特征

研究区目前可以划分4个矿段,自北向南依次为新山—马家沟矿段、小水井矿段、七角地—蒋家湾矿段、凉水棚矿段等。矿带整体呈近SN向分布,各矿段特征分述如下。

(1)新山—马家沟矿段。金矿体赋存于昆阳群因民组中下部与平顶山组的过渡部位,赋矿位置主要为碳质板岩、含碳岩屑砂岩夹砂质白云岩层间破碎带中。主矿体由多个小的透镜状、脉状、囊状矿脉组成,较大的单脉体延长30~50m,厚0.4~0.5m。单个矿体的产状、品位变化较大,沿走向、倾向的连续性均较差。在近SN向平行小断裂及羽状断裂密集分布地段、NNW向与NNE向断裂交汇处、断裂膨缩及产状变化部位矿(化)体增厚变富,局部形成鸡窝状特富矿囊。w(Au)=0.4×10-6~5.6×10-6,平均0.5×10-6。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型,少量含金碳酸盐脉型及褐铁矿化角砾型矿石。含金石英脉型和含金碳酸盐脉型矿石品位较高,褐铁矿化角砾型矿石的金品位较低。

(2)七角地—蒋家湾矿段。金矿分布于中性火山岩与昆阳群平顶山组接触部位的构造带中,岩性为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细碧岩。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囊状,矿脉总体呈NW 走向,倾角50°~70°不等,w(Au)=0.2×10-6~12.4×10-6,平均3.79×10-6。矿石类型主要有黄铁矿化石英脉型矿石、黄铁矿-褐铁矿-硅化网脉状矿石(构造角砾岩)、黄铁矿化石英细脉浸染状矿石和石英黄铁矿浸染状矿石。其中前两种矿石含金较富,而后两种矿石金品位较低。

(3)凉水棚矿段。金矿体赋存于昆阳群黑山组、落雪组碳质板岩及硅质白云岩的构造破碎带中,部分矿体产于地层与辉长岩脉的接触带。矿段受构造控制,北段走向NNE向,南段随构造展布方向转变为NWW向。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于剪切破碎带中,随机捡块样平均w(Au)=0.4×10-6。矿石类型主要有黄铁矿化石英脉型、硅化网脉状矿石和石英细脉浸染状矿石。

(4)小水井矿段。位于新山—马家沟矿段东侧,矿(化)体受辉长岩体与黑山组变质砂岩、绢云母板岩的接触带控制。矿(化)体呈NW-SE向延伸,倾向SW,倾角40°~60°,产于辉长岩与板岩的接触带,矿石以角砾状构造为主。围岩具强烈的褐铁矿化、黏土化、黄铁矿化及弱的硅化、黄铜矿化。

图3 播卡金矿5600剖面图Fig.3 Section 5600of Boka gold deposit

据已有钻孔资料显示(2007年底),矿区深部矿体一般为数量较多的小矿体,连续性较差,矿体厚度2~10m不等,目前施工钻孔的控制深度为500m,控制矿化带最大厚度为290m,深部矿体没有封闭(图3)。

矿石矿物较为简单,主要有自然金、黄铁矿、褐铁矿、其次为黄铜矿、辉银矿,局部地段见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方解石、绢云母常见,少量白云母。研究表明,矿区金矿化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黄铁矿-菱铁矿阶段,第二阶段为黄铁矿-铁白云石-自然金-石英矿化阶段,第三阶段形成了黄铜矿、针镍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矿物。

矿石结构有自形—半自形和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结构、包含结构、交代溶蚀结构和充填结构;矿石构造中碎裂状构造最为常见,其次为块状构造、网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一般在断裂附近形成角砾状构造,向外出现块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

2.2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相对简单,常见的有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和绿泥石化。蚀变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碳酸盐化共同存在且蚀变强烈时,金含量有明显增高趋势。

3 矿床成因探讨

3.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播卡金矿床的矿物包裹体有2种,一种为液相包裹体,较普遍;另一种是气液两相包裹体,含量相对较少。包裹体大小一般2~7μm,形状为长条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状,多呈零星或线状分布。其温度、盐度和成分分析数据见表1和表2。

由表1和表2中可知,矿床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为主,含少量CH4;液相成分以Na+和Cl-为主,其次为Ca2+和SO2+4。流体性质为富含有机质的Na+-Ca2+-Cl--SO2-4型盐水,盐度较高,一般w(NaCl)=13.18%~24.55%,成矿均一温度为114.5~236.7℃,说明矿床为弱酸性环境下的中-低温成矿。

包裹体样品BK01到BK04的采集是从北至南,而成矿温度数据似乎也有从北到南逐渐变化的趋势。

表1 播卡金矿床矿物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Table 1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fluid inclusions from Boka Au deposit

表2 播卡金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的成分Table 2 Chemical analysis of fluid inclusion of Boka Au deposit

3.2 成矿物源探讨

播卡金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及中元古界昆阳群。第四系为坡积物和冲积、洪积砂砾堆积物;上昆阳群:麻地组、小河口组、大营盘组;中昆阳群,青龙山组、黑山组、落雪组、因民组,累计厚度3 798 m;下昆阳群,平顶山组(党美组)、菜园湾组、望厂组、洒海沟组,累计厚度>2 745m。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层是主要为因民组和平顶山组,其次为黑山组和落雪组。

从播卡矿区部分岩石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3)可以看出,矿区地层中w(Au)=3.1×10-9~78.8×10-9。依据东川幅化探报告,区内昆阳群含金丰度值大于5.5×10-9[2],较为丰富;辉长岩及闪长斑岩的w(Au)=41.0×10-9~130.6×10-9,说明该区地层及侵入体是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播卡矿区矿石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4)显示,δ(D)=-53.7×10-3~-67.2×10-3,δ(18O)=3.92×10-3~6.55×10-3,说明成矿流体以地下热卤水为主,混合了部分岩浆水。

表3 播卡金矿区部分岩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Table 3 Micro-element analysis of some rocks in Boka Au deposit

根据成矿流体的Na+/K+和F-/Cl-比值也可以用来判别成矿流体来源[9-10]。播卡金矿的Na+/K+=7.91~9.19,Na+/Ca2+=2.02~3.09,说明成矿液体来源可能为地下循环水和大气降水;F-/Cl-=0.07~0.11,比较小,也显示了地下热卤水成矿的特点。

表4 播卡金矿床矿石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Table 4 H,O isotopic analysis of Boka Au Aeposit

综上所述,播卡矿区的成矿金属物源主要来中元古界昆阳群,区内的中-基性岩浆岩也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源。成矿流体以地下热卤水为主,混合了部分岩浆水和大气降水。

3.3 成矿时代

研究资料显示[11]:播卡金矿的40Ar/39Ar年龄为(59.93±0.21)~(44.34±0.44)Ma,即金的成矿时代为新生代早期。

3.4 成因类型

从含金剪切带的概念可知[12-15],含金剪切带形成应该包括3个基本条件:①含金剪切带是长期活动的大型构造通道;②主岩(含金建造)早于韧性剪切带形成或与韧性剪切带同时形成;③含金剪切带产于基底岩系中。播卡金矿符合含金剪切带形成的基本条件。

切割地壳的小江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是长期活动的断裂系统,其形成时代是昆阳群沉积后晋宁运动时期,该断裂至今仍然是一条大型的活动断裂,是成矿热液的深大通道;矿区内的昆阳群是成矿元素的主要来源(即含金建造);小江深大断裂的次一级断裂小岩脚—马家沟—蒋家湾断裂的性质为脆-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控制着矿化带的展布方向,次一级的断裂控制着矿体的产出部位,表现为小矿体向多个方向延长,且在多组构造交汇的部位发育囊状的富矿体。这表明播卡金矿化带至少受2级构造控制:矿脉/矿化整体分布受区域构造控制(含矿流体沿断层和剪切带运移),而金矿脉/金的分布受局部次级构造控制(即物理化学条件有利矿化的地段)。

播卡金矿床的成矿特征分析表明,金矿的形成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①晋宁运动阶段,韧性剪切带使岩石发生糜棱岩化和强烈片理化,为热液活动提供了通道,剪切带内岩石强烈蚀变,在剪切带中心部位形成强硅化蚀变岩带;该阶段先形成含金磁黄铁矿,继而被含金黄铁矿、白铁矿所代替,金为分布于硫化物晶格内的不可见金,为金的初步富集阶段;②随后的构造运动阶段,剪切作用形成脆性裂隙及各种充填脉(透镜状、脉状石英),并且矿物被压碎,石英细粒化成糖粒状,成为金矿物的有利储集体;该阶段热液作用导致早期含金硫化物分解,金在有利部位富集成为可见金;③喜山运动阶段:在脆性变形机制下,大量张性裂隙在剪切带中形成,前期形成的金矿化产生原位重新活化,形成粒度较粗的金。

因此,播卡金矿的成因类型应属与脆-韧性剪切带有关的含金剪切带型金矿。

4 结论

播卡金矿床产于小江脆-韧性剪切带中,矿床形态为透镜状、脉状、囊状等,明显受构造控制。矿体规模小,数量多;矿石类型主要为构造角砾岩型及石英脉型,矿物组合较为简单;围岩蚀变发育,且与矿化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显示,矿床成矿温度为114.5~236.7℃,属弱酸性环境下的中-低温成矿;矿石氧同位素、硫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以地下热卤水为主,混合了部分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矿床的成因类型应属与脆-韧性剪切带有关的含金剪切带型金矿。

[1]李志伟,钱祥贵,田敏.东川拖布卡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24(Sl):37-43.

[2]张翼飞.云南东川地区含金剪切带型金矿[J].云南地质,2003,22(4):360-370.

[3]张学诚,高俊彩.昆明市东川拖布卡金矿矿石岩石学研究[J].云南地质,2006,25(3):276-285.

[4]王红军,李巨初,薛钧月.康滇地轴元古代成矿作用对Rodinia事件的响应[J].地质学报,2009,29(1):11-15.

[5]吕世琨,戴恒贵.康滇地区建立昆阳群-会理群-层序的回顾和重要赋矿层位的发现[J].云南地质,2001,20(1):1-24.

[6]薛步高.东川拖布卡金矿硫化层位与找金方向[J].云南地质,2005,24(3):243-253.

[7]李志伟,田敏,刘和林,等.东川拖布卡金矿地质及成矿年代学[J].云南地质,2003,22(4):371-381.

[8]李志伟,戴恒贵,李光勋,等.从华南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含金性论康滇地区找金问题[J].云南地质,1999,18(1):1-12.

[9]卢焕章,李秉伦,沈昆,等.包裹体地球化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153-155.

[10]范启灏.矿物中包裹体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722-319.

[11]应汉龙,刘和林,李志伟.云南东川播卡—拖布卡地区含金石英脉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04,50(2):196-202.

[12]Bonnemaison M,Marcoux E.Les zones de cisaillement auriferes du socle hercynien francais[J].Chronique de la recherché miniere,1987,488:29-42.

[13]王义天,毛景文,李晓峰,等.与剪切带相关的金成矿作用[J].地学前缘,2004,11(2):393-400.

[14]王荣湖,刘志远,周及武,等.含金剪切带型金矿床的成矿作用[J].地质与资源,2007,16(1):16-22.

[15]陈柏林.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不同金矿化类型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J].地质地球化学,2000,28(3):24-30.

猜你喜欢

含金金矿矿石
复杂难处理含金物料高效回收技术研究及应用
降低铂钯精矿含金的生产实践
两块矿石
矿kuànɡ石矿石多美丽
中国十大金矿排名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Premier金矿公司简介
山东某含金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西岭金矿——中国最大单体金矿
牡丹江地区侏罗纪砾岩型金矿特征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