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退休不褪色
——记平顺县离休老干部刘科歧
2011-10-19闫伟伟石庆苗牛振朝
■闫伟伟 石庆苗 牛振朝
共产党员退休不褪色
——记平顺县离休老干部刘科歧
■闫伟伟 石庆苗 牛振朝
“我不图什么,也干不成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只要活一天,我就不会忘记自己是个共产党员!”
这是有着63年党龄的离休老干部刘科歧说的话。12年来,他挖山不止、种树不息,使贫瘠的山坡地,变得郁郁葱葱。他用不悔的追求、执著的信念,用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书写着一个“当代愚公”的传奇故事……
从平顺县城乘车向东南行驶2.5公里,有一个小山村名叫崇岩村。顾名思义,崇者,形容山之高峻;岩者,极言石之繁多。村东有一座山,当地村民称之为石岭山。
1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贫瘠的山坡地,石厚土薄,多旱少雨,禾苗盼甘霖而断颈,百姓望云霓而折腰。
12年后,这里草木葱茏,稼穑葳蕤。从山脚下放眼望去,道道绿条,那是正在生长的树木;点点白斑,那是栽树的石坑;块块梯田错落有致,排排松树迎阳竞秀。
这变化,是由一位叫刘科歧的老人带头创造的。
植树——青山不老
“前辈们能把江山打下来,我们就有责任把荒山绿化起来。承包不出去的山梁,也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每当有人问起老人这么多年不懈植树的事,总能听到他这句再朴实不过的回答。
绿化荒山,知易行难。如果你没有到过石岭山,如果你没有在干旱的阳坡上亲手栽活过一棵小树苗,你就不会体味到刘科歧老人植树过程的艰辛。
1999年,刘科歧买回一车柏树苗栽种,仅活了十几棵。村里放羊的老羊倌儿笑着说:“搁着好天气(日子)不过,来受这个罪哩,这石岭山要是能种树,早就让人承包了。”他却说:“李顺达当年带领群众上山栽树,种了300亩,只活了一棵。他就是凭着‘栽活一棵,不愁一坡’的信念,绿化了一座座荒山。我种的树还活了十几棵呢,更要‘能活一棵,就栽一坡’。”
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西沟精神的鼓舞下,老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山植树,刨坑、垒石、运土、浇水,克服的困难不计其数。
刨树坑难,他便像愚公一样一点一点地挖。镢头不行,就用钢钎撬,一点一点地撬,一锹一锹地挖,硬是撬出了1200多个坑。垒石难,他便像精卫鸟一样一块一块地垒。没沃土,他便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一趟一趟从山脚运。辛勤的劳动,使老人每年都要磨破三双布鞋。
在石岭山种树,滴水如油。在实践中,老人摸索出“油壶”挑水法。既简便又不怕摔。十斤的油壶,刘科歧每次上山都背6个,一个坑一个坑挨着给树苗浇水,有时一天要走几个来回。山间小路狭窄蜿蜒如飘动的绸带,这绸带上“镶嵌”着老人无数的脚印。走到山头,油壶渗出的水连同汗水,湿透老人背部的衣衫。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栽下的树成活率就达90%以上。
据平顺县林业局的同志统计,从1999年至2011年,12年间,老人共垒梯田100余块,总长2600米;挖大鱼鳞坑1200余个,动用土石方7400立方米;种树30200棵,绿化荒山面积93亩。
当问起栽下的树以后怎么处理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山是国家的,树是集体的,这座山我只有‘经营权’,只负责栽树和管理,将来不留给儿子,也不留给闺女,留给社会。”
为人民服务无止境,共产党员退休不褪色。是的,刘科歧是不会“老”的。因为,他已经将自己晚年的生命转化为一座青山。
青山是不会老的。
学习——老而愈勤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名言正被84岁的刘科歧老人切实实践着。“书本是知识的载体。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刘科歧在一本笔记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你见过这面五星红旗吗?你看这面红旗有什么特点?这是毛主席亲手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它整体是竖着制作的。”打开“伟人风采”剪报的第一页,刘科歧抚摩着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照片,崇敬之情溢于言表。照片旁还有一行清晰的笔迹:“祖国万岁!人民万岁!红旗永远红!我们永远举红旗!”
一页剪报就是一页历史,一幅图片就是一段记忆,一行手迹就是老人心海深处一朵情感的浪花。
在翻阅刘科歧珍藏的剪报资料时,一个厚厚的大信封特别引人注目。“这是我特别珍藏的30枚纪兰邮票。”刘科歧从信封中取出精致的文件夹,小心翼翼地打开封面,30幅印有申纪兰图像的邮票,见证着她参加第一届至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光辉历程,“纪兰是西沟的骄傲,是平顺的骄傲,是长治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纪兰说,‘我始终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好日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千百万农民辛苦干出来的’。我也是农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和乡亲们一道,把纪兰精神发扬光大。”
新中国成立后,刘科歧深感文化知识的重要。他像一头长年耕田犁地的黄牛,走进春天的田野,争分夺秒地吸吮知识的琼浆。从1952年到1955年,刘科歧连续三次主动要求去党校学习。“那时以《党章》为标准逐条对照,人人过关,查找自己的差距。通过学习在全校全体学员中进行考核,最后进行考试,我那次考试在全班考了第一名,受到校部的表扬。”回想起当年在党校的连续学习,刘科歧在话语间洋溢着共产党员创先争优的雄心和自豪。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2011年,6年间,刘科歧共收集剪报资料98辑,整理笔记5本,“老来乐”文化资料21本,自述材料3本,待整理资料9本;收集《精神文明导刊》6册,收藏毛主席纪念像章150枚。
学习无止境,共产党员退休不褪色。刘科歧说:“现在党中央号召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在于积累。平时翻一翻这些剪报资料,心灵就会多一些崇高。”
学习对刘科歧而言,不仅是习惯,更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
信念——坚如磐石
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人民公社、“文革”、改革开放5个不同的时期,当过儿童团长、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水利局长、农委主任、乡党委书记、县委委员等9个不同职务,刘科歧老人始终坚定一个信念:永远跟党走,共产党员退休不褪色。
窗外的小院种满了姹紫嫣红的草木和鲜花。清风徐来,吹皱一汪池水,青草携鲜花共舞,婀婀娜娜,袅袅依依。在温馨美好的氛围中,刘科歧的思绪回到往昔的峥嵘岁月中。
1958年秋天,县委派他去管洞水村指导秋收秋耕工作。当时有规定,没有通知任何人都不许擅自离岗。转眼间到了冬天,有一天天降大雪,可他还是穿着来时的两件单衣,坐不是,站不是,躺下也不行,就一个字“冷”,可他没有接到县里的通知,便一直顶着。后来,他踏着没膝深的积雪回到区公所的时候,正巧碰上县领导前去考察,看见他冻得瑟瑟发抖,领导说:“你个傻孩子,怎么不回家穿件衣服啊?”他回答说:“我是党的干部,就要带头坚守岗位。没有县委的通知我不能回家。”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刘科歧在一生最痛苦的时刻都没有放弃党安排的工作。他原本有5个儿女。“文革”中,他的大儿子在侯壁水电站溺水身亡,当时他正被关禁闭写“检查”,交代“问题”,是两个红卫兵押着他,把儿子的尸体领了回来。获得自由后,他亲自将儿子的遗骸掩埋,又匆匆返回西沟金星人民公社工作。不久,他4岁的小儿子又患上急性脑膜炎,当他急匆匆从县里赶回家,小儿子已不幸离他而去。他怀着伤痛的心迅速把家里安顿好,下午便又回县里开会。“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老人双手捂住脸,声音哽咽,眼眶溢满了莹莹清泪,“唉,大悲痛,大难受。但即便这样,我也没有忘记党交给的工作。”
党员退休不褪色,永远跟党走。亲爱的党啊,你看见了吗?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
奉献——爱心无疆
卧室床底下三双“神态”各异的千层底布鞋,见证着刘科歧对工作的热爱;一座烈士纪念碑碑亭,彰显着老人对牺牲烈士的敬爱;40把长柄雨伞,代表着刘科歧对基层共产党员的关爱。
在刘科歧的床下,摆放着三双“神态”各异的布鞋:一双布鞋沾满泥土污迹;另一双布鞋满是石灰尘土;还有一双刷洗如新。刘科歧的女儿刘英介绍说:“这三双布鞋用途不同,沾满泥土的布鞋是雨天上山时穿的;沾满石灰尘土的布鞋是晴天垒石锄草时穿的;而那双新布鞋去县里开会的时候才穿。”而刘科歧自己的解释则充满幽默:“现在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是有句话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么,穿鞋也要集约化。”
正当大家在屋里聊天的时候,窗外晃动着一个人影。仔细一瞧,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手拄一根拐杖,头发有些凌乱。“这是村东坡下的一位邻居,精神上有些轻微的障碍,吃不饱饭。每天都在这个点过来,我让老伴给她一个馒头或一碗面条。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唉,太可怜啦!”刘科歧轻轻叹息一声。
2009年,新中国迎来六十华诞。抚今追昔,刘科歧感慨万千。他想起小时候的5位玩伴,先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捐躯。“这5位烈士,有的只知道乳名,有的连遗体都不知埋在哪里……”“太息交游秋后叶,枝头曾见绿成荫”。他感到深深的难过。那一年5月,老人捐资1000元,在草庄沟村建立了一座烈士纪念碑亭,深切的缅怀化作感情真挚的碑文:“永垂不朽。青春献给祖国,牺牲换来幸福。”
死者长已矣。认识过去是为了开创未来,缅怀逝者是为了激励生者。刘科歧对生者、对平顺人民的爱,更如滴滴甘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992年,崇岩村修路,他带头捐出3个月的退休工资支援工程;2008年,汶川地震,他缴纳“特殊党费”3000元;2010年11月20日,老人用长治市委发给他的5000元“道德楷模”奖金购置了米、面、油、被褥、雨伞等生活物品,捐给草庄沟村和崇岩村17位贫困老人和残疾人……今年7月1日,我们党迎来了九十华诞。为了庆祝这个喜庆的节日,刘科歧亲自跑到超市,购置了40把长柄雨伞,送给崇岩村40名共产党员。为什么送雨伞?刘科歧解释说:“雨伞是农村用途最广的生活必需品。晴日可以遮阳,雨天可以避雨,老人可以做拐杖。”
中共平顺县县委书记陈鹏飞这样评价:“刘科歧老人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辉榜样,创先争优的先进典型。他身上闪耀着三种最宝贵的品质,那就是坚定的党性,执着的信念,为民的情怀。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共产党员不退休。”
告别崇岩村时,刘科歧送给笔者三本工作时的笔记。扉页上的两行钢笔字赫然醒目:
“干部可以离休,党员离休不褪色。”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对党的事业追求不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