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宁走向全国的职工技协活动
2011-10-19刘一力
从辽宁走向全国的职工技协活动
在新中国工运史中,有一面旗帜始终高高飘扬,那就是职工技术协作活动。这项活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它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沈阳,然后走向全省、全国,延续至今。
自发形成的技协队伍
1961年初,在沈阳市总工会举办的毛主席著作学习班上,全国劳模、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电器工程师吴家柱结识了林海丰和吴大有。林海丰是沈阳市劳模、拖拉机制造厂车工,吴大有是沈阳市先进生产者、沈阳高压开关厂技术员。
当时,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当时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撤走专家,沈阳一些在建工程和已投产的项目面临下马或停产的困境。吴家柱将林海丰和吴大有找到家里,对他们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联合起来,迎着困难上,不蒸馒头蒸(争) 口气。”之后,三人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开始合作攻关。在吴家柱的帮助下,沈阳拖拉机厂手工研磨变成机械研磨;在林海丰帮助下,沈阳气体压缩机磨床砂轮修整难题得到解决。
当年6月,时任沈阳市委书记的朱维仁向干部、劳模传达党中央的号召:发愤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吴家柱等人深受鼓舞。他们感到三人力量太小,于是商定联合沈阳市劳模,将技协活动搞起来。他们找到沈阳变压器厂王凤恩、东北机器制造厂尉凤英、沈阳铸造厂张成哲等沈阳市知名劳模。这些人全都欣然同意,很快参加技术协作活动的队伍增加到十几人。他们不计报酬,不讲个人得失,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攻关,解决了许多关键的生产技术问题。在他们的带动下,技协队伍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大。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技协队伍由最初机械行业的3个厂的3个人,形成了全市重工、轻工、电业、基本建设等5个行业近600多人的队伍。
技协活动在全省遍地开花
为使群众性职工技术协作活动更有组织、更广泛地开展起来,沈阳市总工会在中共沈阳市委的重视和支持下,于1961年10月24日成立了 “沈阳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厂际经验交流和技术协作活动委员会”,吴家柱任主任。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地方职工技术协作组织。此后,在沈阳兴起的职工技术协作活动又不断向辽宁各地扩展。
中共辽宁省委、省总工会对这一群众性技术协作活动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当时的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省委书记黄火青和省长黄欧东等多次接见技协骨干,与他们反复探讨,将职工技协任务确定为:攻关、革新、推广、提高,并在全省组织推广了这项活动。
技协组织的建立,对于推广技术革新成果、解决地区和企业之间的技术攻关和生产技术难题,促进技术交流和技术互助,提高职工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组织职工参加技术革新和推广合理化建议活动,解决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难题,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仅1963年,全省就通过技术协作活动解决了各种生产技术问题5万多个,实现技术革新6万多项,交流技术经验2万多项。到1964年,辽宁省已有1678个大中型企业开展了技术协作活动,人员达到12万人。
职工技协活动走向全国
1963年10月4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彭真到沈阳视察,听说职工技协活动后,专门接见了吴家柱等23名骨干,并要求全国都来学习沈阳的经验,搞技术大协作。新华社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职工技协活动逐步形成了跨省市的地区性协作。
1978年10月,中国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将技术协作活动写入大会工作报告并首次纳入《中国工会章程》。职工技术协作活动在中国工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正式确认。1982年,全国总工会正式成立“中国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1986年更名为“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在全总的领导和推动下,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县(市) 区总工会、绝大多数企业,都有了职工技协组织。
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
在“文化大革命”中,辽宁职工技协活动遭到严重摧残。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一些技协成员仍然坚守阵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粉碎“四人帮”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技协活动又焕发了勃勃生机和活力。职工技协在新的形势下又有了很大的发展,队伍不断扩大,范围不断拓宽。
在职工技协活动的发源地沈阳,从1985年开始,职工技协开展重大技术难题攻关活动,将职工技协活动与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推动沈阳市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那时至2009年,沈阳市职工技协组织攻克技术难关2920项,创造和节约价值28.2亿元;完成的重大技术难题攻关成果有234项在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展出。2009年,沈阳市职工技协又新成立了车工、钳工、焊工、数控机床、电工电子、热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8个技术协会。
辽宁职工技术协作活动的兴起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它的精神永存。目前,蕴藏在厂矿企业的技术大王、技术标兵、技术能手,已成为新时代职工技术协作活动的主力,积极投身到科学发展和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文/刘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