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决战中的支前运动
2011-10-19利闻
辽沈决战中的支前运动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在辽宁大地上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决战。从1947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战略攻势开始,到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辽宁百万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到辽沈大决战的支前大军中,为中国革命战争史册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加强对支前工作的领导
在辽沈战役发起前,辽宁地区各省委对此次战役中的各项支前工作进行了周密的研究和部署,投入全部力量,全力以赴支援前线。
辽宁地区各省、地(市)、县分别成立了支前工作委员会,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吸收党委、政府、地方武装和民运部门及当地后勤兵站、粮食、铁路等有关部门人员参加。各级政府为支前工作的执行机关,政府主席、专员及县长或秘书长为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有些省、地(市)、县委书记亲自挂帅,担任主任委员,直接抓支前工作。各省还组织成立了战勤总队,下设中队、小队和班组,层层都有专职干部带队。各地(市)、县都增设了战勤科、股,各区政府增设战勤工作助理,各村政府增设了战勤工作委员。各县、区还增设了数十名专为战勤服务的骑兵通讯班,昼夜值班,随时沟通情况和及时传达命令。整个辽宁解放区形成了一个由地(市)、县、区、村互相联结,统一协调的辽阔的战勤基地。
组建二线兵团,保证主力兵源
1947年5月,我军战略反攻开始后,为及时补充主力兵源,适应战争需要,中共东北局决定各省区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组建大批二线兵团,经后方正规训练后,输送到前线主力部队。辽宁各省委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负责。由于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广大农民参军积极性空前高涨。到辽沈战役开始前,辽宁地区组建了61个独立团,总计17.5万余人,是全东北参军人数最多的地区。
组织百万民工随军参战
在辽沈决战期间,不仅有百万大军投入战斗,还有百万民工随军行动,这是国内历次战役中所没有的。尤其是在主战场辽宁地区的青壮年,参加战勤民工队伍的人数更多。
辽宁地区各省、地(市)、县委支前委员会成立后,首要工作就是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战勤队伍,以县、区、村为单位,组建民工队、担架队、大车队,由县委主管书记或主管县长亲自带队,随军行动。辽北省动员的人力、物力最为庞大,总计动员民工100多万人,担架近6万副,出动大车6万多辆,上千名党政领导干部战斗在支前第一线。在锦州外围战期间,绥中、兴城、北镇、阜新和义县共出担架7600多副,出民工10多万人。
在攻打锦州之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中,广大支前群众依靠人力和相当落后的工具,用肩挑、车推、驴驮等方法,将大量的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将伤病员送到后方救治。为构筑防御阵地工事,民工们赶着大车拉送枕木、铁轨、石头,众多无车的民工则手抬、肩扛麻袋、沙石奔向阵地。群众纷纷献出自家的门板、木箱,甚至拆掉炕沿构筑工事。黑山县当时全县不到40万人,在阻击战的几天中,出动战勤达130万个工作日,有400多名支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设立兵站基地,提供后勤保障
为了完成辽沈决战中的粮草、弹药和各种物资供应以及伤员救护、运转等任务,辽宁地区各省党政军抽调大批有经验的党政干部、地方部队干部,协助野战军后勤系统,设立了12个兵站和28个兵站医院,分布在朝阳的二十家子地区,清河以北、新立屯以南地区及通辽以南、彰武以北等地区。各地(市)、县、区设立了中、小型兵站、医疗站和运转站,并抽调大批医护人员和汽车司机等专业人员到站中工作,协助大兵站和兵站医院做好物资运转和伤员救护等工作。由于战役规模空前,粮食及其他物资需求量巨大,各省党委和政府还组织设立了6个供应站、25个供应分站,就地筹集7000多万斤粮食和大量的油、盐、柴、草、鞋、袜等军需物资,通过组织强大的运输队,日夜不停地供应,充分保证作战部队和随军民工的需要。在大、小兵站医院或医疗站伤员紧张时期,辽宁各地群众积极响应野战军后勤部党委提出的“村村设医院,家家设病房,人人当看护”的号召,解决了医院和医护人员不足的困难,保障了伤病员得到及时治疗和护理。
抢修道路、桥梁,保证交通运输
为了保证决战胜利,辽宁各省委、省政府及铁路、公路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工作,组织了大批人力、物力和财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战胜了重重困难,抢修、恢复被敌人破坏的交通运输线,圆满地完成了支前任务。从1947年5月战略反攻到1948年8月中旬,共抢修公路干线30余条,全长6300多公里;抢修和新建桥梁500多座,其中较大桥梁百余座。仅西丰县就修复公路干线9条,总长588公里,修建和新建桥梁55座。在阜新地段抢修铁路工作中,经常遭到敌机的袭击和轰炸,铁路员工和民工毫无惧色,敌机来了就隐蔽,敌机走了继续干,保证了抢修任务的完成。
辽沈决战期间,人民群众全力支援前线,有力地保证了战略决战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文/利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