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钛业转型研究
2011-10-18蒋霁云张旭辉
蒋霁云 张旭辉
(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攀枝花钛业转型研究
蒋霁云 张旭辉
(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文章通过对攀枝花钛业发展现状的考察,考察了攀枝花钛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及攀枝花钛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攀枝花钛业转型的紧迫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攀枝花钛业转型模式的选择,提出了攀枝花钛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攀枝花;钛业;转型;现状;对策
(一)攀枝花钛业现状
1.钛产业链现状
钛产业链由钛矿开采(钒钛磁铁原料等)、海绵钛生产、熔铸钛锭、钛材成型(钛板、钛管、钛棒)、钛材应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体育休闲等消费领域)和废钛回收等环节构成一个循环体系,钛产业链见图1所示。一个完整的钛产业链,其主要构成产品是:海绵钛(基础原料)、钛的熔铸(铸件)、半成品、钛加工材(板、带、管、棒)、钛部件与钛设备制造。从最初的矿石到最后的工业应用要经过很多复杂的工艺技术,特别是在海绵钛生产和钛加工材方面的技术壁垒比较大,因此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国、俄罗斯、日本和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了钛全流程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图1 钛产业链
2.攀枝花钛产业现状
攀枝花钛产业初具规模,已形成生产钛精矿 100万吨,高钛渣14.55万吨,钛白粉9万吨,海绵钛5000吨的生产能力。2008年共生产钛精矿63万吨、高钛渣 8.34万吨、钛白粉 8.43万吨、纳米二氧化钛41吨、钛铁430吨、海绵钛2000吨,钛产业全年实现产值19.06亿元。
攀枝花共有涉钛企业74家,能生产钛精矿、钛渣、钛白粉、钛铁、海绵钛等系列产品。规模较大的企业为攀钢集团钛业公司,目前已形成年产拥有30万吨的钛精矿、18万吨高钛渣、7.2万吨钛白粉(含控股的渝钛白、攀锦钛等外埠企业)的生产能力。
除攀钢外,攀枝花目前共有钛白粉生产企业 9家,产能17万吨/年,有高钛渣生产企业9家,产能11.5万吨/年。
3.攀枝花钛产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总体上说,目前攀枝花钛产业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已开始向产业链的中游延伸,但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量生产尚需时日,而下游的钛部件还未涉及。攀枝花钛制品生产企业多以初级的钛精矿洗选为主,深加工企业较少,高档钛制品产量较小,如高品质的钛原料、钛材和高档钛白,除攀钢(集团)公司的钛业公司、龙蟒集团外,大部分钛企业规模较小,尤其是米易、盐边的部分钛精矿洗选厂,年产量只有1~2万吨,最小的甚至于不到1万吨,难以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攀枝花钛产品总体上产品品种少、规模小、工艺长、成本高。企业经营手段和目标定位上比较雷同,由于利益的驱使,许多企业在投资钒钛产业上都只限于初级产品的生产,技术手段和赢利模式如出一辙。而近年来,世界钛材需求量平均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目前,国内钛材用量每年在4至5万吨,主要依靠进口。2009年12月攀钢首个热轧钛板卷试轧成功后,2010年3月,攀钢首个冷轧钛板卷在成都板材公司试轧成功,标志着攀枝花钛产业在产业中游的延伸。
4.攀枝花钛产业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关键技术未取得突破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综合利用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目前我市钒钛磁铁矿的价值利用率仅有10%左右。钒钛磁铁矿煤基直接还原工艺虽然取得了工业化成果,正在向大规模工业生产迈进;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已基本打通,但在氧化反应器等关键技术上距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正在进行科技攻关。
(2)产业集中度不高
目前地方钒钛达80余家,但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骨干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实力不强,还未形成真正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的群体竞争优势缺乏和产业集聚的规模效益还未得到充分体现。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产品低水平同构。目前,,攀枝花钛产业链内部组织化程度较低,内聚力薄弱,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企业之间在产品、技术、经济等方面缺乏关联性。核心企业以及稍具规模的中小企业通常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完成从本区域产业链的全过程。纵向一体化的核心企业因为内部管理成本过高而出现“大企业病”,即规模庞大、机构臃肿、协调环节烦琐、效率低下、适应市场的能力弱等。产业低水平同构必然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以及过度竞争。
(3)产业层次低,产业链较短,生产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价值链尚未形成
从产品链看,与国际同行相比,攀枝花钛产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产品实物质量有待提高,高精度、高性能等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小。在型材、宽薄板、焊管等领域,无论是从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产业污染严重,对环境影响大
攀枝花市2008年全口径工业产值才711.5亿元,而环境容量特别是二氧化硫就早已超过排放控制标准。“十一五”期末,我市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目标为8.1万吨/年,预计工业总产值达将达到1000亿元,则每亿元工业总产值排放二氧化硫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下降123吨,任务十分艰巨。
(5)在深加工、精加工领域,产品少、规模小,缺乏自主品牌
攀枝花钛以及钛合金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资源消耗多的资本品制造领域。而对于耗材少、附加值高的消费品制造领域,如医疗、工艺品、体育用品以及饰品、眼镜架等,产品少、规模小,缺乏自主品牌。据业内人士分析,攀枝花钛产业企业生产的钛工艺品和沿海地区相比,在规模、产品创新以及品牌经营等方面,差距已经非常大。
(二)攀枝花钛产业转型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替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同时,攀枝花钛产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由于国内外钛产业低端产品相关产能的扩张,上游钛产品的价格进一步下跌,利润空间缩小,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加快进行产业转型,才能做强做大攀枝花钛产业集群,实现攀枝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从海绵钛的生产来看
由于国内海绵钛钛企业的大幅扩产,造成国内海绵钛从供不应求的局面转变为供大于求的局面。2007年底,中国海绵钛的产能达5.87t/a,产量达到4.52t/a,居世界第一位。国内海绵钛价格从20万元/t快速回落到目前的10万元/t左右,有些海绵钛企业的报价甚至跌到了9万元/t。遵义钛业计划于2012年形成年产3万t海绵钛的能力;抚顺钛业计划2010年前达到年产万吨的水平;中信铁合金计划将生产能力扩大到5000t/a,远期规划10000t/a等,同时还有更多的新进入者涌入海绵钛生产市场。如果这些产能全部投产,届时国内海绵钛市场将供过于求,出现大量过剩的局面。预计未来几年海绵钛产能将严重过剩,海绵钛价格会比较疲弱。
2.从四氯化钛的生产来看
由于2004-2006年全球海绵钛供应不足,曾一度海绵钛利润达到20万元/t左右,巨大的利润导致了海绵钛投资热,使整个产业链发生连锁反应,海绵钛上游原料四氯化钛的需求量大为增加,并且在2006年初,四氯化钛出现了脱销的态势。2006年开始四氯化钛行业扩大生产,以填补市场缺口。另外,由于2005年、2006年四氯化钛产品的价位很高,最高达到了2万元/t,当时四氯化钛的原料高钛渣、石油焦和氯气的价位较低。高额利润的刺激,导致盲目投资,几乎是一夜之间,在我国的大江南北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三十几家四氯化钛生产厂。虽然四氯化钛的产能成倍增长,但那种产品高额利润的日子在也一去不返了。目前根据四氯化钛的产能和下游产品的需求量,四氯化钛产品供大于求,目前由于产能过剩,四氯化钛只维持一个比较低的价位。
3.从钛白粉的生产来看
目前全国钛白粉市场结构和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行业生产能力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但这种扩产主要是量的扩张,缺少质的提高,结构失衡,无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大量企业产品以低端为主,高档产品至今仍依赖进口,因而行业内出现了“低端过剩、混战、高端空缺、失守”的局面。虽然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已建成初步现代化的钛白粉工业体系,在钛白粉生产与市场逐渐走向集中的同时,但也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小、土、散、乱”局面,形成产业的恶性循环。长期以来,国家对钛白粉资源的管理没有纳入一个规范化的渠道,在市场形势好的时候,一哄而起,涌现出了很多小钛白粉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必然导致产品档次低,出现恶性竞争和价格的下滑。降价成为重要乃至主要的竞争手段,从而推动价格整体水平下降。
(三)攀枝花钛产业转型思路及对策
1.攀枝花钛产业转型模式的选择
由于区域内部产业在不断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动,因此,需要根据城市自身产业发展的阶段和外部环境,选择合适的转型模式。结合我国产业转型情况,发展模式归纳总结为优势延伸、优势互补、优势组合、优势再造以及退让终止。综合攀枝花钛产业转型的环境分析,攀枝花比较适合选择优势延伸和优势再造的复合型转型模式。即在转型初期,采用产业延伸模式,将主导产业由钛的开采与冶炼向钛材及加工业转型,延长钛产业链。随着钛产业的深度发展,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新主导产业的扶植模式或新型产业植入模式,发展具有潜力及区域带动能力的潜导性产业,通过对这种潜导性产业的重点扶持,使攀枝花由钛业转变为钛业及关联产业联合发展的城市。
2.攀枝花钛产业转型发展思路
进一步完善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生产技术水平等在内的钛产业体系。不断开发更多高质量的钛合金钢系列产品,建立中国最大的钛合金钢生产基地。加大研发力度,提高钒钛资源回收率,分阶段投入新项目,把钛的开发利用由冶金扩展到化工、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等领域,坚持壮大产业集群与不断延伸产业链并重,努力把攀枝花打造成为产业层次和规模世界一流、综合技术水平业内领先、社会经济效益高、资源能源消耗低、生态环境保护好的高水平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
3.钛产业转型策略
(1)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钛产业已经成为攀枝花的支柱产业,钛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在攀枝花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攀枝花钛业转型必须通过制定科学规划,按照钒钛之都建设要求发布钛资源利用规划、钛产业布局安排、钛产品规划和钛产业配套发展规划,制定钛科技创新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出台重点矿产开发政策法规,在国家环保——能源——减排政策框架内支持钛新项目;围绕产业钛项目群发展交通运输和建设货场渣场;矿山开发应立足矿物利用、复垦及水土保持发展钛循环经济,对满足国家相关要求的企业依法授予地权产权证照,按照重点矿产资源开发和新材料向国家省政府争取税收金融政策。
(2)解决钛业转型的资金、人才和技术制约
钛产业具有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受资金实力影响,多数企业完成初次规模化投资后,发展资金和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企业发展和企业运转对产品利润依赖较深,原材料涨价、部分原材料有效供给不足以及环保投入增加侵蚀企业利润,无法有效开展技术开发和能力扩张,导致技术质量和产品质量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拉大,影响产业市场运行水平,高端产品和先进工艺缺失。在钛产业转型的初级阶段需要政府政策性金融财税支持,建立融资贷款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政府必须提高服务水平,创造钛产业发展环境。人才缺失是攀枝花钛产业转型的主要障碍之一,对钛系列产品的技术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管理统筹和环境保护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人才成本看涨;专业化技术中心构建迟缓导致技术来源和技术创新水平无法对产业升级形成有效支撑,造成钛产业发展不足,影响钛产业水平提高和做大做强。
(3)加快钛资源深度开发科技攻关
要对钛资源进行科学高效的深度开发,应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科技攻关工作。
①与工艺相关的基础研究。尽管过去对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矿石结构与构造等与选矿工艺技术有关的基础工作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仅限于一些初步的基础工作,工艺改进的针对性研究较少,很多与提高钛回收利用率相关的研究仍为空白。这些研究工作对于改进现有选矿工艺和技术,提高铁、钒、钛的回收利用率是必不可少的。
②尾矿砂的利用研究。选铁和选钛所产生的尾矿砂日排放量约10000m3,几十年产生的尾矿砂全部堆积于马家田尾矿库,现已堆积约1亿m3,尾矿库堆积达100多米的高度,这些尾矿砂不仅完全未能得到利用,而且具有重大的安全隐患。
③高钛型高炉渣的研究。攀钢炼铁产生的大量高炉渣堆积于东、西渣场,既占用了大面积的场地,还造成较大的环境问题,尤其是高钛型高炉渣中TiO2含量高,约为20%~25%,是很好的二次钛资源。几十年来,一直对其中钛的提取及其综合利用进行科技攻关,但至今未取得任何实质进展,仍未得到实际利用。
④新方法新工艺。钛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链的延伸,必须要有新的方法、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突破。否则,钛产业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开发出新产品均很困难。采用传统的选矿工艺技术,使矿石中铁、钛的利用率有大的提高是不太可能的,只有进行新的选矿工艺、技术和设备的研究,才可能取得大的进展。
(4)研发新产品延伸钛产业链
钛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具有极广泛的前景,也是延伸钛产业链的根本途径。钛材料已成为仅次于铁铝的正在崛起的“第三金属”,它的应用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已广泛应用于飞机发动机、机体和机载设备、潜艇、军舰等方面。发展钛产业,必须不断地研究开发出钛新材料、新产品,才能不断地延伸钛产业链。纳米TiO2、Ti(CN)金属陶瓷、铌钛合金超导材料等是重点发展的钛新材料。
(5)培育产业链个环节龙头企业
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和法规,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产业链上游,特别是中下游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进驻,引导和规范本地企业做强做大。提高准入门槛,在企业信誉、环保评价指标、能耗、生产设备及技术水平等方面制订严格标准;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快速发展;坚决取缔不合格、不达标的企业;对生产经营管理规范、有潜力的中大型企业实施倾斜政策,扶持其尽快成长壮大。
[1] 刘向阳.钛产业链现状[J].新材料产业,2008(10):39-44.
[2] 罗涛.攀枝花钒钛产业集群升级路径探讨[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8,33(4):16-17.
[3] 许国栋,王桂生.钛金属和钛产业的发展[J].稀有金属,2009,33(6):903-912.
[4] 邱克辉,恭迎春,等.科学可持续发展攀枝花钒钛产业[J]. 钢铁钒钛,2009,30(3):17-20.
F407.1
A
1008-1151(2011)06-0076-03
2011-04-11
蒋霁云(1973-),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物流管理、优化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