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011-10-18耿中元惠晓峰朱东方

统计与决策 2011年5期
关键词:负相关广义货币

耿中元,惠晓峰,朱东方

(1.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1;2.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郑州450003)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耿中元1,惠晓峰1,朱东方2

(1.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1;2.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郑州450003)

基于货币需求理论的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函数模型的计量检验结果表明,狭义、广义货币流通速度与实际GDP、利率、通胀率、货币化程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货币化是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主要因素。实际GDP对狭义、广义货币流通速度具有负向影响,符合货币是奢侈品的论断。利率、通胀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甚微。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既反映了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等正常因素,也反映了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必须进行相应的经济、金融改革,保证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化;实际GDP;利率;通货膨胀率

0 引言

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一直是货币经济学的焦点问题。货币流通速度本身的变化,一方面是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金融中的诸多问题。1978年以来,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基本呈持续下降态势。我国学术界对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作了众多解释,方法和结论多种多样,很多实证研究随意加入影响变量,缺乏以理论为依托的计量模型。基于此,本文以依托于货币需求理论的货币流通速度函数模型,来研究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

1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计量检验

1.1 计量模型、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依据经典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流通速度的表达式,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可以表述为式(1),详见耿中元、何运信(2008)[1]。

LV1=β0LRGDP+β1INF+β2LIR+β3LH+C0(1)

式(1)为半对数线性形式,因为INF有负值,不能采用对数形式。变量前加“L”,表示该变量的对数。V为货币流通速度,下标i=1,2分别代表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RGDP代表实际GDP,INF代表通货膨胀率,IR代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H代表货币化程度,β0、β1、β2、β3均为系数估计值,C0为常数项。

狭义货币流速V1=名义GDP/M1,广义货币流速V2=名义GDP/M2。收入变量采用消除通货膨胀影响后的实际GDP(RGDP),实际GDP=(名义GDP/CPI)×100。价格变量采用根据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计算的通货膨胀率INF。机会成本变量采用按日加权平均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IR。货币化程度H采用城镇人口比例近似替代,一是因为以M2/GDP作为衡量货币化的指标是不准确的,再者M2/GDP正好是M2流通速度的倒数,若用M2/GDP分析货币化对M2流通速度的影响,无异于同义反复;二是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市场化和货币化的过程”[2]。

因城镇人口比例仅有年度数据,所以实证检验时各变量均使用年度数据,样本区间为1978~2008年。名义GDP、消费者价格指数、城镇人口比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和中国经济信息网;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1978~1992年的数据采用汪红驹(2003)调整后的数据[3],1993~2008年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2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Johansen协整检验应用的前提条件是系统所有变量满足一阶单整过程,即为I(1)变量。首先对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影响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的是ADF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广义货币流通速度、实际GDP和货币化程度在5%显著水平上满足一阶单整过程,狭义货币流通速度、利率、通货膨胀率在1%显著水平上满足一阶单整过程,符合Johansen协整检验应用的前提条件。

表1 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影响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狭义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影响变量的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影响变量的协整检验结果

从表2来看,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结果均表明:狭义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流通速度与实际GDP、利率、通胀率、货币化程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相应的正规化后的协整方程(括号里的数字为t-统计值)分别为:

2 对计量检验结果的经济解释

从式(2)、(3)可以看出:

2.1 货币化程度与狭义、广义货币流通速度均负相关,且影响系数较大,t-统计值显著

这说明货币化是导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主要因素。1978年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渐进转化,经济生活中用货币来媒介的商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如农业部门实行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的迅速发展等,都产生了对货币的额外需求,这必然要求有较多的货币投入流通,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逐渐下降。而且,货币化除了考虑商品市场以外,还要考虑几乎从未市场化的劳动力、产权、技术等要素市场的货币化。货币化涉及综合和全面的经济制度变革,中国货币化的完成还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货币化带来的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还将持续。

2.2 狭义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流通速度均与收入负相关

这与我国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的研究结果一致,符合弗里德曼“货币是奢侈品”的论断[4]。在人均真实收入持续上升的国家里,长期而言货币持有量的增加速度一般远高于货币收入的增长速度,这就表现为货币流通速度持续下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与收入负相关(即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可从以下几方面解释:

(1)货币化的进行使得货币量的增加持续快于收入的增长,表现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即货币流通速度与收入负相关。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的国企、住房分配、医疗、教育等改革措施,增加了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在面对更多未来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中国长期以来还存在严重的流动性约束,即使预期未来收入增加的居民也难以获得消费信贷,而只能先存钱,等到钱攒够了才支出,这种信贷约束倾向于提高消费者的储蓄倾向。由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引致的储蓄的大部分,必然以银行储蓄存款的形式持有,从而提高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降低货币流通速度。

(3)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远远超过了名义GDP的增长速度),使得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大大增加,进而通过货币乘数的扩张作用使得货币供应量大大增加,从而使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很高,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4)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落后,金融市场不健全,加之我国长期以来是一种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货币持续的投入与优先增长来推动的,经济效率低下致使大量的投入不能有相应的产出来吸纳货币,货币沉淀增加,使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很大,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

2.3 实际收入(GDP)对狭义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系数较小,且t-统计值不显著,而对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系数较大,且t-统计值十分显著

在导致狭义货币流通速度与收入负相关的因素中,货币化是最主要的(货币化进程中主要是对发挥交易媒介作用的狭义货币的需求不断增多),相对于货币化,其它因素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了;而在导致广义货币流通速度与收入负相关的因素中,除了货币化这一重要因素之外,高额居民储蓄存款及外汇储备等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收入对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系数较大,且t-统计值十分显著,主要是体现了高额储蓄存款及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等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2.4 V1与利率正相关,t-统计值相对显著,但影响系数较小。V2与利率负相关,影响系数也较小,且t-统计值不显著

狭义货币流通速度受利率的正向影响,说明当利率下降时,相对来说人们就愿意持有流动性较强的货币,于是狭义货币需求增加,由此导致狭义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广义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负相关,可能的解释是,广义货币需求中定期存款占主体,反映的是货币的贮藏职能。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公众未来预期不确定,居民仍然主要以储蓄存款作为其价值储藏的手段,对利率的反应不敏感,扭曲了货币量与利率、进而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的关系。总的来说,利率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较小,原因在于中国的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利率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出来。

2.5 通货膨胀率对狭义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系数很小,但t-统计值显著;通货膨胀率对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系数更小,且t-统计值不显著

总体看来,通货膨胀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不大。但是,通货膨胀率与狭义、广义货币流通速度均正相关,符合理论预期。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人们将减持货币,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上升。在1985年、1988~1989年、1994~1995年,中国出现几次较大的通货膨胀时,以及在2004年、2007~2008年我国发生轻度通货膨胀时,无论是狭义货币流通速度还是广义货币流通速度都有较大幅度上升。

3 结论及政策含义

狭义、广义货币流通速度与实际GDP、利率、通胀率、货币化程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货币化是导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主要因素。实际GDP对狭义、广义货币流通速度具有负向影响,符合货币是奢侈品的论断。利率、通胀率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甚微。

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既反映了我国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从而对货币量的需求增加等正常因素(货币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金融资产结构单一,居民的不确定性预期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经济、金融效率低下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延长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时间,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和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要逐步改变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现状,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保证我国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进行以下经济、金融改革:①大力发展与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促使金融资产结构多元化。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预期收入,稳定支出预期。③适当减缓外汇储备增速或合理运用外汇储备。④提高经济、金融效率,减少甚至避免货币“沉淀”。

[1]耿中元,何运信.依托于货币需求理论的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函数模型[J].经济论坛,2008,(19).

[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课题组.核算性扭曲、结构性通缩与制度性障碍——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J].经济研究,2000,(9).

[3]汪红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Friedman Milton.The Demand for Money:Som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ult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9,67(4).

(责任编辑/浩天)

F822.2

A

1002-6487(2011)05-0121-03

2009年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9230212006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80430899);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HITQNJS.2008.036)

耿中元(1978-),男,黑龙江甘南人,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管理与政策。

惠晓峰(1957-),男,黑龙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汇率预测、金融安全、金融市场效率。

朱东方(1979-),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金融管理。

猜你喜欢

负相关广义货币
Rn中的广义逆Bonnesen型不等式
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糖尿病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呈负相关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从广义心肾不交论治慢性心力衰竭
古代的货币
王夫之《说文广义》考订《说文》析论
古代的货币
广义RAMS解读与启迪
更 正
翻译心理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