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基于R2D2模型的网络学习平台设计策略*
2011-10-18张屹,陈慧,黄勃,林钦
张 屹,陈 慧,黄 勃,林 钦
(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系,湖北 武汉 430079)
探究基于R2D2模型的网络学习平台设计策略*
张 屹,陈 慧,黄 勃,林 钦
(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系,湖北 武汉 430079)
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是当今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寻求技术与学习融合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目前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R2D2网络教学模型为指导,提出了设计能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的个性需求,且具有R2D2模型中的系列学习活动及智能自动评价和反馈的网络学习平台的具体策略。
R2D2模型;网络学习平台;学习活动
一、R2D2模型简介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张珂教授和 Curtis Bonk合作完成了一本书,名为Empowering Online Learning:100+ Activities for Reading,Reflecting,Displaying,and Doing。书中提出简明实用又易于操作的R2D2网络教学模型。模型将学习者学习活动分为四大类:阅读(Reading)、反思(Reflecting)、展示(Displaying)及实践(Doing)。[1]由于学习者自身知识是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意义建构而成,此模型通过上述四种学习活动实现知识的获取、建构、表征、应用及转移。
*项目资助: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EDR视野下对外汉语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项目编号:09YJA740043。
不同学习者具有不同学习风格,此模型将学习者学习风格分为四类:言语听觉型、观察思考型、视觉型和动手实践型。[2]这四种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偏好的学习活动正好与模型中提出的四种学习活动相对应。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R2D2模型跟进技术发展步伐,融合多种技术来创建实现不同学习活动的学习环境,从而满足不同风格、不同背景学习者需求。
R2D2模型的出发点是帮助在线教师和在线学习平台的开发者考虑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的学习者因素,从而设计出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学习者个性需求的网络学习平台。另外,通过R2D2模型将各种免费的网络技术工具和资源与网络学习结合起来,实现了技术与学习的完美结合,且操作性极强。
二、基于R2D2模型的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
不同风格的学习者对网络中不同类型的资源和活动给予的关注程度大相径庭,比如,言语听觉型学习者对平台中的文字和影音文档兴趣较高,而对在线写作,协作学习或是实时聊天等学习活动关注较少甚至不关注;相反动手实践型学习者对文字性和影音文档则给予很少关注,而偏好于协作学习,动手操作。因此,一个高质量的网络学习平台应该在考虑各种学习风格学习者的前提下,以问题解决式或是任务驱动式的策略组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样在保持学习者对学习资源一定兴趣的前提下,也平衡了学习者因学习风格的差异造成的能力偏差。学习者在参与序列化的学习活动中,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网络学习平台:
1.网络学习平台结构
网络学习平台既要包含教学内容展示空间,又要有学生自由活动创作空间和学生交流讨论互动空间,另外还需要学习者个性推送空间。网络学习平台需要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导航设计尽量简洁,可为学生设置网站地图。学生可在学习平台上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控制学习进度。
2.资源组织及呈现形式
R2D2模型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进行了分类,不同风格的学习者偏好的资源类型不同,因此为了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资源的呈现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为了使得学习资源的组织和呈现形式安排合理,能够基本上使得使用此网络学习平台的大部分学习者保持学习兴趣并且坚持下来,必须对学习者有深入地了解。平台开发前,可对学习对象问卷调查,以了解学习者的特点,了解他们对资源类型的偏好,使得平台最大限度满足各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根据R2D2模型中学习风格及学习活动的分类,以及其中提到的一些技术实例,我们可在网络学习平台中为不同的学习者安排如下形式的资源。如表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者所属学习风格类型几乎都是综合性的,很少存在只属单独一种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因此,使用同一类别资源的学习者并不只是少数,而是多数。这样一来,网络学习平台中提供的任何类别资源的使用价值都是较高的;另一方面,对于学习者来说,使用不同感官学习,可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程度。
3.学习活动设计
网络学习平台中学习活动的良好设计对于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好这个问题,是构建高质量网络学习平台的重要突破口。R2D2网络教学模型将学习活动置于核心位置,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来展开讨论。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如何利用已有的网络技术来支持不同阶段的学习活动是学习活动设计考虑的重点问题。R2D2模型对网络环境下问题解决式、任务驱动式及项目导向式的学习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下面就以任务驱动式学习方式为例,论述如何在网络学习平台中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任务”,属于开放性的任务,即教师给出大致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及小组讨论情况,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并完成任务,另外完成任务是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任务驱动式学习主要经过:创设情境确定主题,小组讨论分析任务,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成果交流评价反馈四个阶段。[3]
表 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偏好的资源形式和活动
(1)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这是任务驱动式学习的第一步骤,也是关键性的步骤,确定一个好的主题,对于任务的质量及完成的可行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R2D2模型,在这一阶段中,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兴趣,通过阅读或展示这两种学习活动来获取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确定任务的主题。
(2)小组讨论分析任务
这一阶段中涉及到R2D2模型中的学习活动包括:阅读、思考和展示。小组成员通过网络学习平台阅读在线pdf或swf文档,在线电子书、在线杂志、图表、视频资源等了解理论基础知识,然后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中的实时聊天和同步异步讨论系统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及思想,最后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中的笔记添加功能或是提供的专门写作工具写下自己对任务的见解。
(3)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这一阶段是任务驱动式学习的主体部分,此阶段涉及到R2D2模型中的学习活动包括:阅读、反思、展示和实践。小组中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分工任务,阅读网络学习平台上提供的一些在线电子资源或是观看视频资源,也可以通过实时聊天或是同步异步讨论交流想法,拓展自己的思维,再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上提供的操作环境操纵或提交任务。
(4)成果交流评价反馈
这是任务驱动式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此阶段中,教师不仅需要对小组中的每个成员作出过程性评价,还需要对其最后的成果汇报及其质量作出总结性评价。另外,小组之间可以互评,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中的优秀作品展区供其他学习者参考阅读,采用典型激励和榜样激励的策略激发了学习者潜在的学习动力。
4.智能型自动评价与反馈设计
网络学习平台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很重要,同时提供良好的智能型自动评价与反馈系统也是必需的。采用多样化、结构式的评价机制并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动力的维持。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采用跟踪评价技术,记录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例如根据学习者的登录次数、在线时间、添加笔记的数量和发帖数量等信息可以评价学生在线网上自主学习情况;根据学习者提交的个人作业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根据小组提交的小组作品评价学习者之间协作学习的能力及对所学知
评价的实现,可由教师在教师管理页面对学习者的各种作品评阅后给出得分,然后由系统自动统计得出平均分;教师可以根据对学习者跟踪评价的记录,手动输入学习者网上自主学习得分。另外,教师可以自由设置各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然后由系统根据教师设置的成绩比例自动统计得出学习者最后的总分。
在学习者界面,能够自动生成学习者每次作业所获成绩的可视化曲线图,并能看见教师对作品的指导意见,这样学习者能够直观地看见自己每次作业成绩起伏变化的同时,也能根据教师的及时指导意见提高作品质量,这大大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动力,也就将学生“留在”了网络学习平台上。
5.学习支撑环境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完全靠学生自主完成,其最大的特征是教师和学生分离。因此,为学习者提供良好且完善的学习支撑环境同样是不可缺少的。[4]学习支撑环境应包含:公告信息、学习者个人信息管理、学习者的小组情况、学习者在线学习跟踪报表、学习者学习风格的测试、学习者的成绩及作品管理、学习者的笔记管理,以及学习者成果展示区,还有互动交流平台(聊天室、BBS论坛、邮件发送)等,实现学习者个性信息推送服务。
三、结束语
当今网络学习平台正逐渐由 “数字图书馆”形式向“数字课堂”形式转变。[5]根据R2D2模型的思想,在这个“课堂”中兼顾到不同学习者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始终的阅读、思考、展示以及实践一系列学习活动的个性需求,并及时为“课堂”中为学习者提供智能自动评价及反馈,为学习者提供了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支撑环境。这样使得“数字课堂”成为“面对面课堂”的模拟与有效补充,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习者网络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从而有效提升了网络教学效果。
[1]Bonk,Curtis;Zhang,Ke.Introducing the R2D2Model:online learning for the diverse learners of this world[J].Distance Education, 2006,(27):249-264.
[2]汪莉.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7):45-47.
[3]梁华,陈振.网络精品课程协作学习体系构建的探析[J].价值工程,2010(2):238-239.
[4]朱玺.网络课程学习支撑环境的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180-181.
[5]蔡韶华,袁松鹤,邹应贵.以活动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7):69-72.
G434
B
1673-8454(2011)05-0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