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视角的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2011-08-15周俞波
周俞波
(北京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基于多视角的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周俞波
(北京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问题根源之所在,从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两个视角做了进一步的剖析和探讨,提出了面向教育战略目标的信息化建设构想。
信息化建设;教育视角;管理视角
高等学校信息化是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信息化社会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等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具有信息能力和相应信息素养的“新人”,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办学效率,充分发挥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与高等教育相结合,高等教育迎来了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不仅给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而且对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产生了深刻影响,直接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高潮。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国内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研发与推广、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以及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工作已经渗透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建设被愈来愈多的高等院校置于战略高度而备加重视和关注。
一、问题展现与分析
国内普遍意义上的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截至2005年初,全国范围内校园网建设比较成熟的高等学校接近93%,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基本完成,大部分高等学校在信息化浪潮中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回顾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还应当客观而多角度地加以分析,就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方能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逐渐浮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重硬件轻软件现象
信息化投资结构畸形,重硬件建设、轻软件资源与人才培养依然是普遍现象。
2.“信息孤岛”普遍存在
教育信息系统无法实现进化式发展,一直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大量资金的浪费循环之中。各种教育信息系统由于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不够,系统之间彼此隔离,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存在难度,导致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信息孤岛”在不同部门间比比皆是。
3.信息素养的提升落后于信息化建设
大部分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仍然停留在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建设、日常事务性信息管理等方面,整个信息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行政人员的管理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没有产生本质的、大面积的影响,缺乏进一步发展的主动需求,没有唤起参与者主动提升信息素养的外在动力和外部环境。
4.局部优化模式的发展困境
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一直以来都在已有的教育体制、组织结构下进行,体现了局部优化的显著特点。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必然要求教学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实现优化和变革,要求在更大的组织范围内产生影响,然而一旦触及固有的组织关系和结构就会遇到无法想象的阻力,信息化的相关改革便往往不了了之。顺应现状而非渐次改良之,其发展模式已使教育信息化步入举步维艰的困境。所谓“管理科学的前沿阵地却有着最糟糕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无疑是对现行办学模式的莫大讽刺。笔者认为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
(1)缺乏从教育本质的角度来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作用和地位的意识。
(2)把教育信息化的重心放在技术层面,忽视教学与管理活动的本原特性要求,导致技术与教育实践互相脱节,二者和谐发展的关系和环境还没有形成。
(3)没有将教育的基本规律,即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要求彻底纳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中,过于关注短期效应而忽视长远发展的需求。
(4)没有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化教育,通过信息化建设过程来提高参与者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信息化建设必须服务于这一核心要求。
我国关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末,主要对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进行介绍和开展比较研究,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则开展较晚,且主要集中在技术与应用、资源建设与整合等有限几个方面,相关文献资料较少。诸多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技术层次,如校园网建设、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等,而从教育学角度和管理学角度等视角来开展系统化研究和整体规划的则鲜有所闻。
二、基于教育视角的信息化建设分析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她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存在形式至少涉及三个层面:基础性的技术存在、结构性的社会存在、生命性的个体存在。
因此,高等学校信息化应当围绕信息技术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和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而展开,信息化如何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根本性要求,也是教育信息化应当追求的终极目标。
教育信息化概念早就被人们认识和使用,但要确切定义之却比较困难,笔者认为要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就必须要把握其重要特征,即教育信息化是动态发展和演进的过程。首先在于基础设施与资金投入,要考虑到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次在于信息技术的全面运用,是一个从低水平向高级别演变和整合的过程,而整合必然导致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评价、教育环境和教育管理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此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理论及其运用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教育信息化呈现了动态的、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包含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教育资源的建设与使用、教育以符合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展开等重要环节,其实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和科学发展。当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化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时,就必然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目前高等学校信息化的基本功能主要关注解决个人或部门事务,并没有满足其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宏观战略职责的全部需要。信息化是否实用、高效、合理,本质上取决于高等学校对信息化模型和规则的总结整理与规划设计水平。当高校对其自身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与控制、资源分配等问题缺乏深入分析时,信息化建设就会在低水平状态缓慢发展,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
教育信息化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决策者在考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而带来的教育环境的变化,通过虚拟世界的教育行为来培养参与者的信息素养,同时要弱化虚拟世界对人发展的不良作用,使之能够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这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出发点。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来影响参与者的身心发展,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根本性问题。
三、基于管理视角的信息化建设探讨
现代大学社会关系的核心是其定位、服务和资源利用问题,笔者认为:大学从产权、运营、管理的角度上看属于社会准公共产业范畴,其运营环节与现代企业有相似之处。
例如:从产品角度来看,大学生是经过培养后高等学校的主要产品,承载着高等学校主要的品牌价值,其生产过程副产品就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辐射和传播着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并承担着社会赋予其的办学责任。从经营角度来看,大学要围绕人、财、物三个核心因素开展工作,以适当的资源投入带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服务与市场影响力的提高。良好的社会声誉是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当社会对大学品牌的认可度愈来愈高时,大学又从社会获得了更多的人、财、物等资源支持,形成了良性办学循环。
在系统工程思想指导下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对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变革过程的管理,采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等流程,实现信息技术支持的企业运作管理,提升其管理水平,增强其竞争优势,使企业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上的投资能够取得最大收益,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随着管理理念和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其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而又准确的数据及时地传输到决策者手中,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企业信息化主要目的就是构建企业的战略信息系统,当前企业战略信息系统主要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电子商务系统、业务流程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系统(CAD/CAM)等。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和变革过程,企业要通过导向性政策、改变领导方式、提供激励支持、鼓励全员参与等措施,使员工逐步接受并主动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并通过信息化实现企业绩效的逐步提高。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高等学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审视高等学校的定位,其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等环节必然要以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率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其办学理念要求在实现其核心价值观念、履行重要职能的同时能够实现有限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因而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高等学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等学校既可以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也可以通过企业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
因此,从资源利用和效用角度来看,高等学校应当引入企业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不只是关注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转变,更应关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改变来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学习方式、教学管理模式等转变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化的高等教育。
四、面向教育战略目标的信息化建设设想
高等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决定了其信息化建设进程必须要对教育进程进行彻底思考和重新设计,对其主要业务流程要进行根本性思考和渐进性改革,从而获得在办学效率、培养质量、社会服务和影响力拓展等方面的显著改善,最大程度地改良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和市场影响为特征的内外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环境,从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突出办学特色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其原则可以描述为以下几点:
(1)根本性思考的出发点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为社会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
(2)渐进性改革必须面向现实,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流程进行改良、集成和资源共享,具有可操作性和阶段性。
(3)显著改善是流程重组必然的阶段性成果,对履行办学职能提供重要保障,具有预见性和可实现性。
(4)通过流程重组来改良教育环境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获得单位资源较高的产出比率,具有节约性和高效性。
(5)核心竞争力是通过软环境得以体现,以数字化建设实现校园文化的升华,通过流程重组以培养全体成员的信息素养,实现高等学校软实力的提升,是实施的最终目标和理想状态。
同时笔者认为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主要进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项目规划:从观念和组织上进行考虑,确定高校战略目标并分解落实,分项目制定学科建设、人才战略、基础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子战略目标;
第二步,流程建模:重点考虑流程目的、任务与步骤、参与部门、完成的方法和手段等;
第三步,流程优化:面向职能和业务流程而不是针对部门或个人,分析当前实施状态的流程,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
第四步,系统实施与项目评价:根据分析结论,及时实施业务流程更新和改造,重新优化设计业务流程,并对可能的效果进行评估。
五、结束语
信息化社会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即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具有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 “新人”,就必然要求教学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实现优化和变革,要求在更大的组织范围内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坚持“以人为本”,要达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战略目标,基于多重视角考量的信息化建设将是高等学校极其重要的常规性工作。
高等学校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其战略功能,应当立足于对参与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办学模式和实现战略创新,通过高校自身资源和优势学科的整合,实现其战略竞争优势,达到其战略规划目标。
[1]吴启迪.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展望[J].上海信息化,2006(5).
[2]杨晓燕.高校管理也要贯彻企业管理思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编辑:杨馥红)
G203
A
1673-8454(2011)03-0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