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湖的“景村一体化”戚庆

2011-10-18戚庆峰张鹏森

民生周刊 2011年44期
关键词:东湖风景区村级

□ 戚庆峰 张鹏森

东湖的“景村一体化”戚庆

□ 戚庆峰 张鹏森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占地面积73平方公里的东湖景区,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名胜区。

自2006年6月武汉东湖风景旅游区管委会新体制成立以来,从洪山、武昌化转了12个村、2个渔场、5个社区,整个托管区农村的历史,是一个贫穷、缓慢的发展史,这与创建全国文明景区形成鲜明的对照。

如何让它们融入到大东湖的发展进程中,让这10万农民分享大东湖发展的成果?风景区管理者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景村一体化”的发展理念,谱写大东湖社会民生的和谐篇章。

村落变小区 旧貌换新颜

驱车沿着东湖东岸走进王青公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便闯入眼帘,这里湖水波光粼粼、青山环抱,一幢幢别墅式的农民新居红砖绿瓦、错落有致,街心花园、绿化小树点缀其间,这就是风景区龚家岭村、新武东村村民还建小区。

肖大伯一家四口,是第一批整体搬迁入住的村民。如今,老两口居住的房子90多平方米,三居,家中电脑、电视机、电话等一应俱全。肖大伯透过窗户指着另外一栋楼告诉记者,他们一家拆迁还建后分了两套房,他的儿子、儿媳妇就住在对面那栋的5楼,儿子今年还购买了小汽车。

现在他们一家人住在一个小区里,相互有个照应。还建小区实施了路面、路灯、村民广场、健身器材、文化室等一系列配套工程。闲暇时,老两口做做健身,或者去文化室参加文娱活动。说到这,肖大伯一脸喜色。

龚家岭村民还建小区是“景中村”改造的试点村之一。2007年国家重点工程武广高铁落户龚家岭村,全村90%的土地资源被征用。作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改造的景中村,龚家岭村以拆迁还建为契机,按照东湖风景区“景村一体化”的总体规划,设计农民新居。于2008年8月开工建设,2010年12月各项建设项目圆满竣工,该小区已经陆续交付失地农民和部分“还迁”村民入住。

目前,景区托管区域内的东湖村、建强村、宾湖村等七村一场因征地拆迁的还建项目,一期工程全部完工,托管区域内半数以上村民已搬入新居。

失地村民变上班族

今年的9月23日上午,东湖景区先锋村村民老刘、徐畅(化名)一大早就穿上整齐的工作制服,赶到离家不远的物流园上班。像这两人一样,先锋村及附近村民已经有近千名村民在附近华裕、埠旺物流公司上班,过着上班族的日子。

今年41岁的老刘是先锋村村民,以前以种地为生。在社区的推荐下,在家门口的工厂里上班。现在的老刘已经是名电焊能手,并兼任厂里的管理工作,年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他说这是以前当农民时年收入的4倍多。

随着城市建设的提速,若干个国家级、省、市级重点工程落户东湖风景区内。从几栋砖瓦房到几套楼房,从农民到居民,从节衣缩食过生活到衣食无忧,城镇化的进程飞速发展,景中村失地村民的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大多数转变身份的村民而言,他们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也没有一技之长,如何在成为城市人后,在城市找到自己的生存之本?”东湖风景区城乡处主任吴汉泉说,“其实他们更需要就业。”

为更好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东湖景区城乡处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主动鼓励和动员企业要优先照顾安排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鼓励失地农民积极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与工厂、企业签定失地农民用工合同等。

2010年9月8日,东湖风景区内的首家村级游船公司——渔光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游船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东湖游船由个体经营逐步转向集约化、规范化经营,进一步为失地村民创造就业条件,引领村级经济正规化发展。

风景区村民欢聚一堂为还建小区举行奠基仪式。

像渔光秀旅游公司一样,磨山农家乐饮食一条街、马鞍山苗圃基地等村级经济组织依托东湖旅游文化配套的发展需要,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利用重大项目建设凸显的区位优势,埠旺、华裕物流园等一批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们已成为了东湖景区推进景村一体化发展、解决失地村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经济实体将企业的发展与带动一方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融入大东湖的生态发展。

社会管理机制谋创新

“城乡工作是做好景区管委会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城乡工作做得不好,景区的保护、利用和发展就很难实现。”东湖风景区管委会主任张卫国说。随着“景中村”改造的稳步推进,东湖风景区城乡工作处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大建设时期保持大稳定,真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城乡工作处对村官们提出了四字真经“主动出击”,号召村官们定期到村民家中走访,并通过制度建设形成村级决策的民主制度。

先锋村村主任胡佐田告诉记者,他十分认同城乡工作处提出的理念,“每个人都应该守土有责”。自2008年以来,他和村书记熊继超两人就分头走家入户,听取群众的意见,向群众阐述自己的心愿。

除了主动到走到群众中去,城乡工作处还在尝试建立一套村级决策民主程序,希望实行村级决策的公开、公平。

东湖村承担了这一试点任务。仅以该村的城中村改制方案出台为例:首先由村两委成员分别到各个小组去征求大家的意见,并带回来进行梳理;梳理后的意见,在每月的党员、代表联席会上,提交大家讨论;讨论后的意见,再由村两委反馈给各小组,请村民讨论;最后的讨论稿,提交城中村改制代表大会表决。

正是这种看似繁琐的程序,让每一个村民都参与了城中村改制,自然就没有人上访、告状现象。

加强环境整治力度,实施精细化管理。城乡工作处通过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建立村级污水处理厂和覆盖村湾的环卫体系,美化生活环境。淘汰落后生产方式,风景区2009年就在全市率先完成“三网”养殖退出,清理景区1.13万亩水面。同时,在三环线核心区实施畜禽禁养,共清退畜禽1.5万余头,杜绝养殖污染物直排入湖。

通过科学管理,提升东湖旅游形象。东湖游船实现“大一统”管理,结束东湖游船运营的乱象。众多村集体利用景中村改造,加强商业、物流等服务配套、推进村经济发展。

实践证明,东湖风景区城乡工作处在辖区内实行“景村一体化”发展理念,推进“景中村”改造,有效地解决当前各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建立了良性的村级发展机制、整合了宝贵的土地资源,确保其发展后劲,为构建和谐景区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 编辑 崔银娜 □ 美编 王 迪

猜你喜欢

东湖风景区村级
为村级组织减负增效
东湖一角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游东湖
东湖雪景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