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都市的升级之路
2011-10-18孙沪墀
文 · 孙沪墀
中国超级都市的升级之路
文 · 孙沪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和支配中心的特大城市不断涌现。中国的超级都市虽然发展速度让世界瞩目,在都市硬性指标方面表现不俗,但在软性实力方面的排名却不尽如人意。
放眼世界,国际大都市之间的竞争加剧,将转向功能性、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比如,环纽约的城市群共同构建了全球金融中心的功能区域,尤其在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及创意行业中具备优势;伦敦都市圈是世界首位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拥有多元化市场、高端人才储备、全球化视角以及现代金融制度体系……中国超级城市也要迎头赶上。
面临十二五规划以及长远发展计划的关键节点,中国超级都市迫切需要向“宜居”、“创意”和“生态圈”的方向转变,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升级,获得与国力相称的地位。
宜居乐活型都市
乐活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保罗•雷在1998年提出,并以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中每个英文音讯的第一个字母组成了“LOHAS”这个新词汇,直译过来就是“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宜居乐活族应具备以下三大特征: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对社会有责任感,并且崇尚健康绿色的消费产品 。
由于人们越来越期待居住、工作和闲暇之间更为紧密融合的生活方式,并追求更为健康的生活体验,因此提高城市的适宜性也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方向。打造“宜居型”城市是从居民(包括来访者)的日常生活出发,创造富有吸引力的生活体验,以吸引不同层次的人员,包括投资者、企业家、文化创意者、科研人员、专业人士、观光购物游客等。我们认为,城市宜居乐活功能可从如下两个标杆进行考量:
绿色城市标杆——围绕大片绿地建造商务商贸居住建筑,打造绿色生态综合功能区域,并建造商业中心公共绿地,增加楼宇视觉绿化,打造绿色休闲商业区。城市可以考虑将公园改造成大型公共绿色开放空间,供游人休闲娱乐,打造城市绿色精神文化地带。甚至可以考虑拆除小区围墙,提升绿化资源的透绿率,打造绿色生态居住环境。
乐活社区标杆——是指居民倡导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在做消费决策时,会考量自己与家人健康和环境责任。
以伦敦为例,从其绿色及公共区域框架上,我们可以看出全球领先的城市建设布局理念。伦敦通过打造绿链网络,增加开敞空间的可进入性,设立了公共开敞空间和城市绿地空间(指公园、公用地、灌丛、林地等开敞空间),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等需求。同时,伦敦还设有“都市开敞地”,为生活、工作和旅游者提供露天设施,如休闲、游憩、运动和游览等。另外,伦敦还别出心裁地设有都市人行道,让市民可以在伦敦城区享受乡村式的体验,使步行去工作、购物和去车站成为了可能。
国内的超级都市也应积极打造“宜居型”城市,创造富有吸引力的生活体验,成为居住、工作和闲暇的时尚场所,吸引不同层次的人员,并将“宜居乐活”打造成城市营销中最重要的品牌之一。
创意型都市
“创意都市”不是严格的学术概念,而是一种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模式,它强调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共同驱动城市经济发展。如今,创意日趋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可以说,艺术与文化是创意行业的催化剂,而集聚创意的城市是推动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催化剂。
发达的创意产业是现代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也是国际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提供各种创意产业发展的机会、建造各种吸引人才的便利设施,有容忍、多样性的城市氛围成为国际大都市打造创意功能的主要关注点。
阿姆斯特丹是举世闻名的创意城市,从1996年开始,创意产业在阿姆斯特丹GDP中所占的份额以年均6.3%的速度增长,这座城市每新开6家公司中,就有一家从事创意产业。阿姆斯特丹成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打造“创造力摇篮”,在较小的空间内集中艺术、服务和娱乐,将艺术文化提升为催化剂;形成创意集群,将不同的艺术和创意行业集中在单一集群中,并由一个联合的机构共同运营;最后,选择多元化手段也是阿姆斯特丹成为创意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跨文化的环境和包容力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借鉴阿姆斯特丹的经验,国内的超级大都市也可围绕创意型大做文章。比如上海,应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在文化创意的内容方面实现突破,形成以海派文化为“本”,“多元”要素荟萃的人文艺术环境,并营造吸引、集聚、培养人才的良好城市氛围。具体而言,上海需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城区人文建设和文化提升,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地区创新能力。焦点区域可通过利用区域内现有的人文风貌、历史建筑,挖掘文化、旅游、商业价值,同时完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文化创意产业企业集聚。同时,还可通过增加国际文化交流和文艺演出,加强城区人文建设,体现区域内文化质量、精神文化高度。
都市生态圈
“都市生态圈”是指使区域内不同城市形成合作关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能量,在区域一体化基础上以城市群竞争取代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构成聚集优势,同时使国际大都市具有较强的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在集聚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要素的同时,又将经济动力、产业功能和创新成果扩散到腹地。
由于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全球化进程促进了信息、资本和人力等资源的国际流动,推动了国际性特大城市的崛起。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将从目前的19个增加到24个,全球新增人口中将有约4.4亿人口居住在这些超级都市中。特大城市需要对周边城市发挥辐射作用,强化功能区概念并淡化行政界限,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生态圈。目前特大城市已经成为城市生态圈的核心,是世界经济的控制中心和支配中心。而另一方面,特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由周边功能各异的卫星城支撑,形成合理的互动关系,并实现城市生态圈内的良性竞合。
笔者认为,特大城市与卫星城两者在功能定位上需要形成差异化。卫星城之间必须基于自身优势,明确各自可承担的功能,进行合理合作以及错位竞争。卫星城通常分担中心城日益增长的城市压力(居住、休憩、交通),以及其他不适宜在中心城发展的产业(农业、工业)。例如,纽约和巴黎的中心城区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超负荷问题,进行部分功能外迁至周边城市,形成功能承载和对接的卫星城 。
我国如今也涌现了多个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生态圈,这些城市生态圈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核心力量。作为中国城市经济圈的代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各自有了清晰的定位,比如京津冀经济圈中心城市北京将会被建设成世界城市,而作为中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确立的一项国家战略,上海将在2020年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同时,整个长三角都市群将建成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南方的珠三角将朝着成为全球高技术产业制造和新兴产业创业基地、国际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的方向努力,成为紧密联系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放眼西部,重庆和成都则将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如果规划合理,这些大城市群有望在未来形成差异化的定位和设计,形成各自的特色,逐步向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转移,并将产业链上的低附加值环节向外转移,在区域内形成有层次的产业聚集,和周边区域形成合理的互动关系,实现城市生态圈内的良性竞合。
中国超级都市的硬性指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行列,但是如果能合理规划,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注意审视度势地向“宜居乐活”、“创意都市”和“都市生态圈”的方向发展,补上软实力的短板,我们相信中国的超级大都市终有一日能在国际都市群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