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传承 与时俱进
——讲述北京中医医院的故事
2011-10-17□文
□文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市中医医院
201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迎来了55周岁华诞。历经55载的风雨洗礼,一代代中医人见证了我国中医事业的蓬勃发展。全院职工积极参与,用精湛的医术和一流的服务,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故事,一桩桩、一幕幕,记载在北京中医医院的史册,得到了百姓颂扬。
曾经是公主府邸
中医学是我国邸传统文化瑰宝,它的继承和发展,一贯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的政策、条例和法规。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上,提出了中医、西医团结合作,保障我国人民健康的发展方向。1951年,发布了《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1954年,《人民日报》社论提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1958年,毛主席亲笔为中医事业题词——“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北京市中医医院,正是在党的中医政策鼓励下应运而生。
1956年5月3日,作为北京市成立的第一家中医医院,北京市中医医院正式对外门诊。同年6月,开始收治病人。北京市中医医院的建立,使北京地区中医告别了散在行医坐堂开药的单一诊疗方式,中医拥有了自己的综合性医院。从此,首都中医事业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北京市中医医院坐落于古皇城东北角外侧宽街路口。元朝在此地建“大都蓬莱坊”,后定为官属天师庵。明朝时,为官属天师庵草厂。清朝初,康熙第24子允秘在此建亲王府。同治年间,改为荣安固伦公主府邸,后转赐荣寿公主,亦称大公主府。荣寿公主被慈禧太后收养后,被封为荣寿和硕公主,此宅亦称为和硕公主府。清末民国时期,此房产几经转手,直至1952年,北京市第五医院在此建院。1956年,转为北京市中医医院。1970年,更名为北京中医医院。2003年,医院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并成为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个体行医的中医师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联合起来,打破门户之见,纷纷组建起了中医联合诊所,中医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1951年~1956年,在卫生部一系列有关加强中医管理、鼓励中医发展政策的鼓舞下,中医联合诊所如雨后春笋一样遍及京城。1953年~1956年,多家联合诊所又联合组建起了较具规模的北京市公共卫生局中医门诊部、第二中医联合门诊部、第三中医门诊部等。1956年,北京市中医医院建立后,一些主要的联合诊所,先后并入了医院。
名医荟萃流派纷呈
▲北京中医医院门诊楼
▲北京中医医院现代化的检验中心
▲药剂师正在调剂草药
1956年,医院建院时,即有当时已享有盛誉的名医张菊人、赵炳南、宗维新、祁振华、王乐亭、王志敏等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1957年~1958年,医院又陆续调入了关幼波、王鸿士、房芝萱、魏舒和、李省吾、秦重三、唐仲三、王光宗等。其中,既有御医系列传人、京城四大名医传人、皮外四大家及其传人、冯氏捏积传人、肛肠四世传人、北方各流派名医、医界奇葩、著名老药工,亦有一技之长的民间怪才。
1956年,医院建立了中药房,当时的职工均来自学徒出身的老药工及社会中药界高手,如周相臣、白云瑞、谢善卿、李富德、王有功、陈茂泉、刘瑞泉、谢文成等。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首届中药专业毕业的中专生和本科生来到医院,改变了中药人才的知识结构,为医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961年,北京市委、北京市卫生局将北京市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班中的27名医生充实到医院,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工作。1962年,继北京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来院工作之后,高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源源不断地来到医院,医院人才济济,学术传承有序,形成了名医荟萃、流派纷呈的局面。北京中医医院也成为全国拥有名医最多的中医医院,为医院集百家之长及今后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承名老中医经验
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始终坚持人才强院战略,不断创新完善选拔使用机制,努力培养医德高尚、技术精干的优秀人才。医院自1959年为8名老中医首次召开收徒大会以来,先后为老中医选配徒弟和助手10余批。2008年,医院创新传承模式,实施北京“新名中医培养战略工程”,以“团队加团队”的培养模式,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人才,形成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滚动效应。
医院制剂室伴随着中药房的建立,从无到有,历经前店后作坊、传统手工操作的时代,发展成为今天具有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流程的现代化中心制剂室,成为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批发放制剂许可证的医院之一。据已故著名老中医及一大批科研专家的验方、秘方及科研成果,研制出独有的中医特色制剂260多个品种,丸、散、膏、丹、纱条、酊剂、油剂等共20多个剂型。其中,有160多种已进入医保目录,并以疗效好、价格低的优势,深受患者青睐。
医院的中药房备有中药饮片600余种,日均调剂1.8万剂,每日进出库饮片量近8吨,其使用率、调剂量始终居北京地区之首,曾被誉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房。1993年,医院药剂科成立以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用药咨询等临床药学工作逐步展开,并多次被评为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先进单位。
突出中医医疗特色
建院之初,医院共有职工367人。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正骨科、按摩科、痔瘘科等临床科室和化验室、X光室等医技科室,并设有内、外、正骨、痔瘘等病房,共计150张病床。1959年10月,在医院内正式建立了北京市中医研究所。1979年,医院新病房楼启用,病床增至453张。1986年,因医院扩建,将和硕公主府迁至密云县白河郊野公园。同年,新门诊楼动工。1992年,新门诊楼正式启用。
目前,医院是唯一的一所市属三级甲等、现代化的中医医院,承担着北京市中医医疗、预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任务。截至2011年,医院拥有职工近1266余人。其中,教授、研究员、正副主任医师165人,国医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类传承人1人,国家级名老中医22人,市级名老中医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21人。医院占地2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开放床位583余张,日平均门诊量6000多人次。
医院建院之初,化验室、放射科只有几名职工和简单的设备。为了向现代化医院迈进,医院不断加大对仪器设备的引进与投入,目前,医院拥有1000毫安X光机、CR系统、CT机、ECT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大型生化仪、数字血管机、数字胃肠造影机等。医技科室人才的框架结构、医疗设备的数量、质量和效能,极大地促进了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使医院的医疗特色更加突出、诊断水平不断提升、医疗过程更加安全,为医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