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中医药养生文化“肩挑两筐”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北京鹤年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国宝

2011-10-17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19期
关键词:穿山甲师傅中医药

□本刊记者 实习记者

▲王国宝在配药

浩瀚的历史长卷,处处书写着中医药养生文化的不朽传奇。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鹤年堂,以其制作精良的汤剂久负盛名。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北京鹤年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国宝。虽然他年近60,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很多。他敏捷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在言谈中得以尽显,记者不自觉地被他爽朗、睿智的魅力所吸引。王国宝略微整理了思绪,带我们穿越时空,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与鹤年堂的不解之缘……

与鹤年堂结缘

1954年,王国宝出生在北京市宣武门外司家坑胡同(现北京市西城区建学胡同)一个普通家庭。13岁那年,他的父亲患上严重的高血压,王国宝便经常去离家不远的鹤年堂为父亲抓药。那时的“老北京”都知道,北京有乐、刘、吴、王、柳中药五大家族,分别为同仁堂、鹤年堂、同济堂、永安堂、同达堂的传承人。时光荏苒,五大家族经过数百年的时代变迁,经久不衰。五大家族中的鹤年堂,离王国宝的家仅有步行10分钟的路程。由于经常为父亲抓药,王国宝对鹤年堂有着特殊的感情。少年时期的王国宝个子并不高,小小的他站在高高的棕红色柜台前,闻着扑鼻而来的阵阵药香,看着鹤年堂的店员身穿白大褂,从柜台后的一个个小抽屉里取出各种药品,一个念头油然而生:如果有一天,我能掌握中药知识,亲自打开这些抽屉,为病人配药,那该有多好啊!

“文革”期间,一些初中毕业的学生遵从国家的分配制度,被统一调配到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岗位中。1971年,17岁的王国宝初中毕业,他做梦也没想到,竟然就被分配到向往已久的鹤年堂!从此,王国宝在喜欢的中药行业里,坚持了40年。“现在回想起来,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我和鹤年堂结下的缘分吧。”王国宝这样感慨。

宝剑锋从磨砺出

王国宝进入鹤年堂后,师承于鹤年堂老东家刘侣笙、鹤年堂的老徒弟王西阶、张茂业和雷雨霖等人。勤奋好学的王国宝深知,中药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要想在中药行业里有所成就,除了学习传统中药技艺外,还需要不断充实中药理论知识。白天上班时,他跟随师傅学习中药调剂、中药鉴别、中药制剂等传统中药技艺。晚上下班后,他又自学中医药理论知识,如《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白话解》、《医学三字经》等。当时,鹤年堂的师傅们大多住在药店的集体宿舍里,这给好学的王国宝带来了不少便利。王国宝下班后,经常到师傅的宿舍,为师傅沏上一杯好茶,同师傅聊聊天,向师傅请教中药方面的知识。当时,鹤年堂的师傅对好学习、好钻研的王国宝很是喜爱,可以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不藏私地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王国宝。回到家中,王国宝会及时将师傅传授的中医药知识和秘方记录下来。

由于师傅们都是学徒出身,虽然精通中药调剂、鉴别和加工制剂等传统技艺,但毕竟很少有人经过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学习。对于王国宝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答的就尽力解答,遇到师傅也不懂的问题,就为他介绍相关的中医专家为其解答。当时,鹤年堂在北京中药行业中赫赫有名,师傅与一些中医药专家私交甚好。所以,这又为王国宝的求学之路提供了许多有利资源。多年以后,王国宝回想起初进鹤年堂的日子,不由感慨万分。那段时光虽然清苦,但却获益良多。

在鹤年堂的学徒期间,王国宝也学会了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一次,师傅向学徒们讲授如何炮炙穿山甲。其过程是先将穿山甲放在装有大粒砂的锅中,进行加热翻炒。等到穿山甲被炒好后,为避免穿山甲加热过度,要立即将锅中的大粒砂和穿山甲倒入筛子中,令穿山甲与大粒砂分离。随后,要迅速在炒好的穿山甲上喷醋,进行散热、去腥、增强药效。当时的王国宝认为,自己来鹤年堂的时间很长了,在炮炙上很有经验,于是就没有认真地将师傅讲授的内容听完。他把穿山甲炒熟后,立即将锅内的大粒砂同穿山甲一起倒在地上。这时,正巧师傅看见了,十分生气,立即要求他将穿山甲和大粒砂分离、喷醋。一阵手忙脚乱之后,穿山甲还是没有炮制好,好多都已经糊了。事后,师傅严厉地批评了年轻的王国宝。听着师傅的批评,王国宝羞愧万分。他一个人悄悄地躲在角落,不断地告诫自己:这都是自己的错,要是自己不骄傲,认真听师傅的讲授就好了!经过这件事以后,年轻的王国宝懂得了做人要踏实,要谦虚的道理。

开拓事业新天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刚刚经过文革,大部分青年的业务水平、学习态度、基本知识水平都不高。为鼓励年青人积极向上,深入钻研,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技术竞赛的热潮。年轻的王国宝在北京市宣武区的技术竞赛中,荣获调剂类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时,北京市药材公司负责监管北京市中药、中成药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王国宝在北京市药材公司组织的中药调剂竞赛中,又获得了第三名。

▲王国宝和师傅们在一起

▲青年时期,手不释卷,酷爱学习中医药知识的王国宝

由于业绩突出,年轻的王国宝受到鹤年堂领导的重视。此后,领导就有意识地安排他做一些与管理相关的工作,如统计数据、汇总数据、分析数据、制作报表等。1980年,王国宝由于工作能力突出,业务技术能力扎实,被提拔为鹤年堂调剂部主任。在当上调剂部主任后,王国宝并未满足于现状,继续坚持学习。在这段时间里,他又系统地学习了《濒湖脉诀》、《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著作。

1984年,王国宝被任命为鹤年堂工会主席,组织员工的娱乐、学习,并参与企业管理。1993年,他又被任命为鹤年堂行政副经理。不管工作再繁忙,王国宝对中药事业的热爱也不曾衰减。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许多中医药方面的书籍,如《中医哲学基础》、《临床实用新药》、《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在王国宝的电脑里,存着许多中医药方面的电子书,方便他在外出时钻研。当他外出考察时,只要时间允许,他就会主动与合作方协商,了解中药材的制作流程,增长自己在中药行业的见识。

2010年,经北京市第二批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专家评审委员会审议,王国宝当选为北京市第二批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同年11月,他又被评选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技师”;2011年4月,北京市西城区总工会又授予王国宝“西城区劳动奖章”。

为传承中医药养生文化贡献力量

2002年,鹤年堂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成立了北京鹤年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王国宝作为“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承人,开始专职从事鹤年堂秘传配方和传统制剂加工工艺的继承、保护、整理和产品研发工作。

▲王国宝在展览会上向人们介绍鹤年堂

十年文革浩劫中,历经600多年风雨沧桑的鹤年堂,并未幸免于难。许多珍贵历史资料,在这个期间丢失,甚至被毁灭。提及那段伤心的历史,王国宝至今不能释怀。为了最大限度地收集这些资料,王国宝发动老客户及合作过的媒体,向他们寻问有关鹤年堂丢失资料的线索。与此同时,他把鹤年堂数百年的中药秘方整理成册,编成《西鹤年堂秘藏配本》丛书,为非物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王国宝在继承鹤年堂秘传配方和传统加工工艺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整理出酒、茶、膏、汤、羹等148个品种的秘传配方,为公司研制开发了金茵酒、玉瑰酒、金桔酒和玉佛酒等系列养生保健酒和十大养生膏滋等产品,受到顾客的欢迎,成为鹤年堂的特色产品。2008年6月,“鹤年堂中医药养生文化”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年堂在新中国的沃土上又书写了新的篇章!

借助媒体传承中医药文化

王国宝认为,传承中医药养生文化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了解中医药养生的概念,把中医药养生文化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近年来,王国宝经常以北京电视台科技和生活频道等养生节目专家嘉宾的身份,为人们普及中医药养生的知识,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王国宝从典籍、清太医院的丸散膏丹目录配方上,查找出适宜于人们日常口服的养生食品。王国宝分析药物的配伍,结合典籍上介绍的功效,以及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口味,调剂出符合人们口感、易于接受的养生食品。王国宝继承、研制的法制黑豆,经过多次的试验,找出合适的配比,试食后没有不良反应,然后再推荐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让其帮忙品尝口感,最终制成好看、好吃、安全、具有相对功效的法制黑豆。王国宝在电视节目上讲授如何制作法制黑豆,让人们在家中就可以吃到自制的养生食品。

竹沥水是不少人熟悉和经常使用的药品之一,但是它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却鲜为人知。20世纪80年代,王国宝到南方的一个中药产区考察时,得知当地是竹沥水的产地之一。他很感兴趣,就向厂商提出想要了解竹沥水制作过程的想法。厂商便带着王国宝来到生产竹沥油的小作坊,还未走近作坊,就可以闻到空气里散发着烟熏火燎的气味。工人们把毛竹砍成一尺左右的长度,并劈为3~4段,然后将劈好的竹子放在文火上熏烤。这时,竹子便开始流出白色液体,工人们把液体收集起来,存放晾晒成膏状,用火熬至粘稠状,再加入适量比例的明矾、硼砂、水等,即可制作成人们熟悉的竹沥水。王国宝上节目时,便把竹沥水的制作过程告诉观众,让人们近距离地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鹤年堂,王国宝,在近半个世纪的风云中,早已交织在一起。王国宝说:“我现在做的工作就像一副担子。前面个筐是对鹤年堂优秀成果的保护和继承,后一个筐是整理和改进,中间这个扁担就是宣传,让大家了解鹤年堂,将鹤年堂的优秀成果送到大家手里,让大家看到鹤年堂的前景!”

猜你喜欢

穿山甲师傅中医药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穿山甲要长大
路遇穿山甲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山猫和穿山甲
穿山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