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沟通医患架桥梁 助推医改立新功 张茅参加“急诊室的故事”征文活动座谈会

2011-10-17□文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19期
关键词:张茅北京青年报急诊室

□文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右二)等领导参观展览

日前,“急诊室的故事”征文活动座谈会在《北京青年报》社举办。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卫生部办公厅主任、医改办副主任侯岩,卫生部应急办主任、医改办副主任梁万年,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卫生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姚晓曦,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邓海华,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淼,团市委副书记于庆丰,北京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方来英,北京市卫生局党组副书记、巡视员张秀芳,北京市卫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毛羽,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史炳忠,《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北京青年报》社总编辑张雅宾,《首都医药》杂志社社长高军,新华社知名媒体人陆小华,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著名作家肖复兴,以及医院代表、医生作者代表、社会作者代表参加了座谈会。方来英向张延平赠送了“沟通医患架桥梁,助推医改立新功”纪念牌。

张茅(右)与史炳忠(左)亲切握手

方来英(右)向张延平(左)赠送纪念牌

在座谈会上,史炳忠总结了“急诊室的故事”的栏目策划、运作和社会反响。2011年3月全国两会开幕之际,为彰显医学的人文精神,真实展示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及建立社会和医患间的沟通和信任,北京市卫生局、《北京青年报》社、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共同组织了“急诊室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此项活动受到首都医务界人士和社会大众的普遍欢迎及关注,很多读者认为,这是近年来新闻媒体少有的对医务人员正面形象客观报道,许多一线医护人员踊跃投稿。截至2011年8月31日,《北京青年报》共刊登了81篇报道,包括5篇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投稿。卫生部局域网和北京卫生信息网也转载了“急诊室的故事”,该栏目得到了卫生部、北京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和肯定,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为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急诊室的故事”在社会上的影响,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策划、实施了“急诊室的故事”系列工程: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AM603千赫“故事广播”的“知识开讲”节目中,播出“急诊室的故事”,以讲故事、普及急诊急救知识的形式,促进医院与社会、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了解。截至发稿日,北京卫生信息网连载的“急诊室的故事”点击率已达上千次。“急诊室的故事”也已编辑出书。并计划召开首都医药卫生系统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暨“急诊室的故事”有奖征文优秀作品颁奖大会,还将与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合作制作“急诊室的故事”情景系列电视剧节目,着手策划电视剧《急诊室的故事》拍摄工作。

在座谈会上,医院代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陈红松谈到,急诊室是医院的窗口,不但“硬件”、“软件”要过硬,“心件”也要过硬,医务人员要学会沟通,形成病人满意、医务人员满意的多赢、和谐急诊文化。急诊医生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大夫刘昶认为,急诊工作“急”:病人急、病情急、医生急。急诊工作“重”:病情复杂、疑难。急诊工作“险”:有医疗风险、医患风险。急诊工作“累”:每月10多个夜班,年急诊量18万人次。社会作者代表金利民说:“我通过急诊就医经历,既感悟了人生,也理解了医生。”《北京青年报》社编辑郭小景谈了策划、编辑“急诊室的故事”的感受。

张茅对北京市卫生局、《北京青年报》社、北京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共同成功组织举办“急诊室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表示祝贺和感谢。他表示:“‘急诊室的故事’的每篇文章我都看了,也把这个栏目推荐给部里其他的领导和同志,它是部机关同志学习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猜你喜欢

张茅北京青年报急诊室
病人来啦,快抢救
浅析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
《北京青年报》
打的
都市报头版设计创新探析
北京青年报:杭州:先发布出租车改革方案 专车草案已做好
馋鬼虫
馋鬼虫
急诊室护士职业危险的发生与自身素养的相关性分析
生活急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