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激酶联合阿司匹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11-10-17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644000段红利刘骅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644000)段红利 刘骅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是指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治疗途径。随着我国脑梗死发病率的升高,且呈低龄化趋势,如何有效预防脑梗死复发,即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尤为重要。阿司匹林是经临床验证有效预防脑梗死复发的药物。但在临床中,有部分病人口服阿司匹林后,脑梗死仍有复发。目前临床研究表明蚓激酶能明显降解纤维蛋白原,改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血液黏度,能有效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但在预防方面的作用报道较少。2009年6月~2010年6月间,将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2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对照组),蚓激酶加阿司匹林组(治疗组),进行二级预防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选自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神经内科住院收治的12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入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分类标准[1],并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63.5±11.2)岁;伴糖尿病17例,伴高血压33例,伴高脂血症10例,开始试验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8.43±6.68分。对照组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62.7±10.9)岁;伴糖尿病14例,伴高血压32例,伴高脂血症12例,开始试验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7.92±8.21分。急性期1月过后开始试验,经家属及患者知情同意。两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方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80岁,有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病,消化道溃疡,肝肾功能不全,对阿司匹林、蚓激酶过敏或有禁忌者,不纳入。
1.2 方法 120例患者分为2组,阿司匹林组(对照组)60例,蚓激酶加阿司匹林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75mg,睡前顿服;治疗组口服阿司匹林75mg,睡前顿服,蚓激酶肠溶胶囊(中科院北京百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60万单位,一天3次,饭前30min服。两组同时予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控制高危因素的治疗,禁用其他抗血小板及降纤、抗凝等药物。
1.3 复发标准 符合以下标准任一项①出现初次发病时类似的症状或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并经CT或MRI证实有新的缺血灶;②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程度近期内突然加重,并经CT或MRI证实有新的缺血灶。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常规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凝血功能;②治疗前及6个月、1年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③随时记录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病死率及药物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记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参与者资料分析 治疗组60例,脱落4例(1例因胃肠道反应停服,2例自动退出,1例因手术退出);对照组60例,脱落2例(1例因胃肠道反应退出,1例因心衰死亡)。最终治疗组56例,对照组58例。其中治疗组男34例,女22例,平均年龄 62.7±12.5岁,对照组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61.9 ±11.8岁。
2.2 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及病死率 114例中有15例复发,其中治疗组4例,复发率为7.1%,对照组11例,复发率19.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有一死亡病例,但非脑梗死复发死亡,见附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结果见附表2。
2.4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见附表3。
2.5 不良反应 观察结束后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个别患者有肠胃不适,经停药后消失,未发现有出血、皮疹等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的特点。而复发性脑梗死的致残程度普遍重于初发者,死亡率也远高于初发者,治疗恢复效果也不如初发者,因此积极预防脑梗死意义重大。目前,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药物,其有效性已被临床所公认。尽管如此,以阿司匹林为二级预防的部分脑梗死患者仍有相当比例复发。文献报道,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两年后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的可能性为8%~18%。本研究显示,单独服用阿司匹林的对照组复发率为19%,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阿司匹林预防复发失败除与阿司匹林抵抗等因素有关外,也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密切相关[3]。当血浆纤维蛋白原大于5g/L时,血栓形成的危险会增加4倍。因此,纤维蛋白原浓度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纤维蛋白原是血黏度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血小板粘附聚集的主要辅助因子。阿司匹林通过使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减少血小板中TXA2的生成,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但其降低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作用弱,而蚓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与纤维蛋白原有选择性亲和力,可直接降解纤维蛋白原,产生可溶性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预防血栓形成;通过促进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激活纤溶系统,增强其内源性纤溶活力,含有的纤溶酶原激活剂、纤维蛋白溶酶成分,可以通过促进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使不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使早期脑梗死的血栓溶解;蚓激酶有类似t-PA的活性,选择性地促进纤溶活性溶解已形成的血栓;它还具有拮抗血小板聚集的成分,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5][6]。因此,蚓激酶肠溶胶囊具有抗凝、溶栓、改善全身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7]。本研究发现,与治疗前相比,用药后治疗组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研究发现,治疗组卒中复发率为7.1%,明显低于对照组[8][9]。表明联合应用蚓激酶及阿司匹林较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具有更好的二级预防效果;同时还发现,二者联合应用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0例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无出血、皮疹等不良反应,表明二者联合应用相对安全,与文献报道一致,进一步证明蚓激酶作用缓和,可与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
附表1 缺血性卒中复发率
附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比较
附表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总之,蚓激酶联合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安全、有效,可降低卒中复发率,并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二者联合使用副作用小,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