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现状研究
2011-10-16任肇祥
任肇祥
(宿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现状研究
任肇祥
(宿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在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手段上还存在缺陷和不足之处,从而影响了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专项成绩.
女子;撑竿跳高;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现状
专项力量是指在运动员比赛动作技术和战术所要求的时空条件下,人体参与运动的肌肉或肌群收缩克服阻力的能力[1].它是完成专项运动时所表现出的力量形式,归属于力量,是力量的下位概念.专项力量训练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田径运动员训练水平高低最主要的竞技能力指标之一,对专项力量训练手段方法的研究是当今田径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问题.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中一项技术最为复杂的竞技项目,这不仅因为其运动过程长,运动环节多,运动形式多变,而且因为此运动是借助一根弹性竿完成各种高位动作,它对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女子撑竿跳高是我国田径项目中为数不多的曾经达到过世界顶尖水平并创造过世界纪录的项目.在我国,以高淑英为代表的现役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大多具有较好的身体条件和基本技术,握点也较高,但在专项力量水平上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仍有一定的差距.如能在专项力量训练水平上有所突破,相信我国的女子撑竿跳高项目将会重现辉煌.但目前在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还存在着差别,不同练习方法手段对提高专项成绩的效果究竟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的加以探讨分析.本文正是从这点出发,对现今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教练员所采用的专项力量方法手段进行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为撑竿跳高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现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INTERNET检索以及查阅相关书籍和论文资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对健将级以上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教练员15人发放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百分之百.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为本课题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中持竿助跑类练习方法手段的调查研究
表1 持竿助跑练习方法手段的调查研究(N=15)
从技术原理的角度来分析,撑竿跳高这项运动首先是运动员通过持竿助跑来获得动能(E=l/2mv),再通过使撑竿正确的弯曲,使在此阶段所获得的动能转变为弹性势能储存在竿子上,然后通过运动员一系列的竿上动作使身体和撑竿完美的结合,最后把储存在竿子上的弹性势能再转换为动能释放出来,把运动员向上抛起,从而越过一定高度的横杆[3].所以优秀的教练员都十分看重持竿助跑环节的专项力量训练.世界上一些优秀的运动员在此阶段速度的损失都比较小.如布勃卡助跑最后的最高速度达到9.77米/秒,全国纪录保持者张宏伟助跑最后的速度为8.49米/秒.可见持竿助跑环节对最后的运动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专项力量训练.从表中的选取情况来看,教练员十分重视此方面的训练,这就为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有良好的持竿助跑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中克服自重类练习方法手段的调查研究
从表中的选取情况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教练员认为很多克服自重的练习方法手段还是与专项相当相关的.尤其是对与专项结合比较紧密的一些练习方法手段格外的重视,比如,吊绳和不同步数助跑起跳抓绳的一些练习.而对于倒立的练习方法手段对专项的影响力要稍微放在次要的位置之上,这可能与女子运动员自身对倒立等难度相对较高的练习把握程度有一定关系.对于像仰卧起坐和俯卧撑这样的练习方法手段,大部分教练员认为这种一般的身体练习手段在专项力量的训练中对专项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在专项的力量训练中把它们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但是应该看出,仍有部分教练员认为一些吊绳项目与撑竿跳高的专项力量不相关,可见部分教练员在专项力量的训练中仍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表2 克服自重类练习方法手段的调查研究(N=15)
2.3 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中负重类练习方法手段的调查研究
从上表的选取调查情况来看,广大教练员对负重抗阻类练习方法手段在专项力量的训练中还是相当重视的.根据专项的动作结构和运动形式所设计的力量训练手段,能够更好的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从而提高其专项成绩.运动专项的形式发展专项力量,主要用和专项接近的动作方式进行抗阻力训练.但是,在女子运动员的训练中应该注意把握好练习的强度,过大的练习强度(大负重量)会限制其练习的速度,从而无法与专项更好的结合.
表3 负重类练习方法手段的调查研究(N=15)
运动非专项形式发展专项力量,主要采用杠铃训练运动员力量结构层面支持专项力量训练以弥补专项形式训练的不足.应该看到,有很大一部分教练员认为杠铃深蹲与撑竿跳高专项力量高度相关.可是,通过分析发现杠铃训练中的深蹲对臀大肌刺激程度较大,而半蹲杠铃训练对股四头肌的刺激程度较大.众所周知,臀部肌群发达并不是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所以,不同专项应根据下肢用力的发力角度来确定专项力量练习的方法和手段.然而我们都知道撑竿跳高的起跳角度显然与深蹲的角度差距较大,所以深蹲练习只能是撑竿跳高训练的一般力量练习方法手段,而适当角度的快速半蹲杠铃练习才是撑竿跳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手段(应注意半蹲时两脚应平行或稍内扣,避免外八字).因此,广大的一线教练员在深蹲手段作为专项力量的选取上陷入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发展.
2.4 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中器械体操类练习方法手段的调查研究
从表中数据可以分析看出,我国高水平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教练员对器械体操类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手段还是相当重视的.这说明体操基础对撑竿跳高竿上动作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说明体操基础对撑竿跳高成绩的影响是很大的.被誉为世界撑竿跳高之父的前苏联国家田径队总教练雅戈金博士曾在1988年来华讲学时说过:“不懂体操的教练员是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撑竿跳高教练员的.”俄罗斯跳高女皇伊辛巴耶娃就是从体操运动员而成功转型为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最为成功的典范人物.众所周知,撑竿跳高的训练被形象地称为“跳远+体操”,足见对灵敏性和技术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些体操动作不仅能发展撑竿跳高专项所需的灵巧性、协调性,而且还具有和撑竿跳高动作技术相类似的动作结构,如器械上的摆动练习和撑竿上的摆动,器械上的摆动后翻和撑竿上的后翻,器械上的倒立推起和撑竿上倒立腾起等动作[4]在动作结构上、参加工作的肌肉群和时空顺序上都十分相似.所以,广大教练员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样的专项练习能够最大程度地发展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
表4 器械体操类练习方法手段的调查研究(N=15)
2.5 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中跳跃类练习方法手段的调查研究
无论撑竿跳高的技术动作多么的复杂,说到底它仍然是田径项目中的田赛跳跃类项目,项目的性质特征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型项目[4].快速的跳跃练习和快速的助跑结合起跳练习能够很好的发展其专项力量,因此得到了教练员的高度关注.教练员在训练中十分重视跳远能力的培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撑竿跳高的地面动作是两手持竿在跳跃.也有人把撑竿跳高形象的比喻为“持着竿子的跳远”.良好的起跳能力能够最大限度的把动能转化成撑竿跳高专项所需要的势能,从而提高专项成绩.我国著名运动员张宏伟的跳远成绩达到7.58米,刘飞亮的跳远成绩也达7.17米,许刚的跳远成绩甚至达到了7.80米以上.而对于不能体现快速特征的练习手段则把其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因此,在选择跳跃项目专项力量练习时应考虑以下几点:1、应该尽量选择单脚起跳的练习手段.2、尽可能缩短起跳时的触地时间,以获得最佳的起跳爆发功率(最短时间内所做的功).3、在选择专项力量练习时,尽可能使其在动作路线、用力时间和动作结构等方面与实际专项动作一致或相近[5].
表5 跳跃类练习方法手段的调查研究(N=15)
3 结束语
我国的女子高水平撑竿跳高教练员应该抓好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训练这一关键的环节.从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腾越过杆等撑竿跳高完整技术环节上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力量训练.传统观念和方法虽在训练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在女子专项力量训练理念的认识不足,造成训练方法手段欠妥,影响了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对此,教练员应根据撑竿跳高运动的神经肌肉工作特点、动力学特点、运动学、女子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和该项目性质特征来选择合理有效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手段.排除单一和陈旧甚至是错误的训练方法手段,引进先进科学有效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手段,逐步完善我国女子撑竿跳高专项力量的训练体系.如能在专项力量训练水平上有所突破,相信我国的女子撑竿跳高项目将会重现辉煌.
〔1〕吕季东,俞继英,等.专项力量概念的界定[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8).
〔2〕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
〔3〕高健.对撑竿跳高项目性质特征的再认识[J].田径,2003(12).
〔4〕高健,任肇祥.我国高水平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现状的研究与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
〔5〕David Kerin,米卫国.跳跃项目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探讨[J].体育科研,2003(2).
G823.2
A
1673-260X(2011)11-0192-03
宿州学院硕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08yss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