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十二五”领跑之思
——“2011浙江经济新年论坛”领导和专家发言摘编
2011-10-14冯洁
浙江“十二五”领跑之思
——“2011浙江经济新年论坛”领导和专家发言摘编
【核心提示】2010年12月23日,由本刊主办的“2011浙江经济新年论坛”在杭州举行,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周华富出席论坛并致辞。在以“转型”为核心的“十二五”规划即将落地之际,论坛齐集政界、学术界、企业界重要代表,旨在探讨“十二五”时期浙江是否能以科学发展之路继续占据领先优势。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史晋川、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沈建明、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王杰、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参加本次论坛并发表精彩演讲。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主持本次论坛。
周华富(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科学发展,浙江领跑之关键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在我国五年规划中首次被置于突出地位,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定下了新途径、新思路和新基调,如何继续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靠科学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是“十二五”面临的重大课题。浙江要继续走在前列,必须做到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一是必须探索科学的转型发展道路,“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使命决定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实现新的转型发展,转型包括增长模式的转型、发展战略的转型、分配模式的转型、产业政策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与过去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同的是,新的转型方向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道路,体现在经济领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体现在社会领域则是以人为本,缩小贫富差距,注重民生,体现在生态领域就是要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第二,必须树立科学的经济增长理念。在“十二五”建议中提出的主要目标里没有了经济增长的量化指标,这更加体现了浙江科学发展的要求,“十二五”发展不能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还要在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见成效,高速增长、包容性增长、低碳增长将成为未来五年浙江发展的主旋律。
第三,必须找到科学的产业升级之路。“十二五”是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和一批优势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浙江产业结构将实现调整升级和优化布局。浙江人从来不缺乏创新思维和智慧,浙江拥有数量颇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他们是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到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的新领域,鼓励更多的企业全面融入科技革命的浪潮当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营企业在产业升级当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全面建立科学的统筹发展机制。“十二五”时期是浙江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五年,必须加强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建立科学长效的统筹机制。未来五年应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海洋经济大发展,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深化生态省建设,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增强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经济面临历史性的重新定位和调整,浙江经济理应加快融入、深入调整,凭借科学发展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
史晋川(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科学发展在于全面转型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整个“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主题和主线都非常明确,主题就是科学发展,主线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浙江2010年的GDP总量全国排名第四,而人均GDP能否保住第四位还需要打个问号。但是,遵循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发展方式,浙江还有足够的发展机会。我认为,在“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要继续保持领先,必须实现全面转型发展。全面转型发展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升级;第二,以推进都市化战略和优化空间布局为核心的城市转型发展;第三,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推进城乡统筹、改善民生为核心的社会转型发展;第四,以克服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的体制障碍为核心的制度转型。转型发展包括经济、城市、社会、体制四大方面的转型,是全面的转型发展。但是,在全面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最基础的还是经济转型,而经济转型的关键则是结构调整和优化。
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很多途径,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在浙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分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关键是从制造环节走出来,向研发和设计拓展、向品牌和营销拓展,即产品价值链的转型升级。据了解,一些地区部分行业近几年当中已经开始显现这一苗头,如义乌的织袜行业、温州的电器行业、宁波的服装行业。浙大课题组前期调查发现,这些行业中大多数龙头企业自产产品比重只有30%,其主要精力集中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环节,而在其周围,则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围绕其建立起相应的分工和协作体系。
但是,浙江经济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浙大课题组的调查发现,浙江企业做研发设计、品牌形象、自主营销过程中遭遇侵权的比例高达67%,而最后通过法院途径解决的只有5%,这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自主创新,不愿意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即使是参与了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企业,也往往只是停留于表面。浙江很多自主创新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平均值只有5个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基于此,“十二五”期间,政府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规范竞争秩序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为企业提供一个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有利环境。否则,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发展会受制于许多制度障碍。
“十二五”期间,浙江经济的发展并不会主要表现在高速的增长或是数量的迅速扩张上,而可能更多表现为发展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改变,使老百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使整个区域经济沿着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走得更好更快更远。
王杰(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浙江发展需解决若干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浙江人均GDP从7000美元向1万美元以上迈进的时期。根据国际标准,即是从中等收入经济体向高收入经济体跨跃的阶段。但是,高收入经济体不等于发达经济体,发达经济体不等于现代化经济体。“十二五”期间,中国也好,浙江也好,就经济增长速度而言,近期无忧,但远期问题比较多。浙江作为中国先发地区,应解决以下长远性问题:`
第一,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扭曲和恶化,首先表现在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问题突出。2009年与1995年相比,浙江财政收入增长15.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1.0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仅分别增长3.0和2.4倍。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50.4%,2008年降低到41.0%。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扭曲和恶化,还表现在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一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1990年的1.8︰1扩大到2009年的2.5︰1。二是城乡居民内部的基尼系数分别由1990年的0.17和0.30扩大到2009年的0.29和0.36。三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四是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全省城镇单位最高行业平均工资为最低行业的倍数,1985年为1.26倍,2009年扩大为4.37倍。五是贫富两极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居民10%最高收入家庭人均收入相对于最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的倍数,由1990年的2.9倍迅速扩大到2009年的8.2倍,农村居民20%最高收入家庭人均收入相对于最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的倍数,也由1995年的5.0倍扩大到2009年的7.2倍。六是在货币收入中没有得到反映的某些方面不平等程度也有一定扩大。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下大的决心。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使浙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这是非常正确的。关键是从上到下都必须把它作为约束性指标,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落实到位。
第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十二五”的规划,产业升级有两条主要的路径:一是制造业的服务化,即从简单加工向研发、设计、品牌经营、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等服务业务方向延伸;二是发展知识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浙江的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目前,省委、省政府领导把服务业的发展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市、县、乡镇三级还是把注意力放在发展工业上。片面强调发展工业而不重视服务业,可以归结为体制问题:一是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的税收制度;二是各产业相对价格不合理;三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导致城市化水平低;四是政府部门设置问题;五是许多服务行业依然存在准入难和部门垄断;六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恶化。正如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所说,重要的原因是服务业较之加工制造业对制度环境的要求高得多。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仅要提高认识、加强规划、加大投入、政策扶持,更重要的是要深化改革,破除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政府应当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营运环境。
第三,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十一五”时期,经过全省上下艰苦的努力,“十一五”确定的万元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有望实现。“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的压力只会加大不会减轻。中央已经确定,全国“十二五”万元GDP能耗下降16%,平均每年下降3.5%。而且必须每年分解落实完成。“十二五”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一是要抓结构节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淘汰高耗能的落后产能,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二是要抓技术节能,对传统工业和现有企业推行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技术改造,大力推广节能设备、技术、工艺和产品。三是要抓管理节能,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法规,制定各种能耗标准,严格企业管理,防止跑冒滴漏。四是深化改革,以市场化的方式重估各种能源价格,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和约束,建立节能降耗长效机制。五是要倡导全社会的节能文化,树立绿色、低碳理念,构建节约能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沈建明(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积极推进城市化
“十二五”时期浙江发展最关键的是转型升级能否获得突破。如果转型升级不能获得突破,我想“十二五”乃至更长的时间里,浙江想继续领跑全国是相当困难的。转型升级主要是两大任务,一是提升工业化,二是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两者应该是互动的。从浙江实际来看,推进城市化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因为浙江城市化水平较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助推产业升级。
浙江改革开放30年,走的是一条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如果说这条路有什么特色?我觉得,最重要就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过去30年的发展来看,这条路是正确的,但是再往后看20年、30年,是否要继续走县域经济这条路还值得探索。县域经济确实很有活力,但是县域经济最大的局限性就是集聚高端要素难,尤其是集聚高端人才难。从长三角城市来看,这个特征表现得非常充分,上海是长三角城市规模最大的、人才要素最多的,杭州和上海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集聚的人才数量还不及上海的50%。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浙江城市化的重点,第一层面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是“大都市”。发展大都市,目标就是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浙江各个城市情况来看,杭州条件最佳,问题在于一个杭州大都市支撑不了全省经济的转型升级,还得加上宁波、温州、金华等城市。省委《建议》提的是发展大都市区,这是指大都市与周边相邻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更大区域,其中的关键之一是交通。以德清为例。德清提出接轨杭州已有10年时间,可是这10年来德清并没有真正接轨杭州,原因之一就是交通。杭州到德清不远,但杭州到德清至少要1个小时。就是因为这1个多小时,德清很难吸纳杭州的人才要素。如果杭州和德清有一条轻轨,这个距离缩短到20分钟车程。从1小时到20分钟,德清将完成从县域经济到城市经济的跨越,杭州也将实现从大城市到大都市区的跨越。
因此,浙江的城市化,首先是打造大都市区,包括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其次是县域城市化。海宁为例。海宁上世纪90年代的乡镇撤扩并做得非常好,它将20多个乡镇合并为现在的8个乡镇。但从推进县域城市化的角度看,乡镇数量仍然偏多。如果海宁县城成为30万人的中等城市,四个中心镇各集聚5万左右的人口,海宁将形成“一城四镇”的新格局,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经济发展也将因此而转型。这就是省委《建议》提出的“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把县城建成中等城市乃至大城市,鼓励和支持各县在加强县城建设的同时统筹规划中心镇,形成一城数镇发展格局”的意义所在,目标盯着的是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卓勇良(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深化改革是科学发展的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以低劳动成本为主的要素供给支撑。劳动所得占GDP比重经历了20余年的持续下降,中国的多半宏观经济问题,都与这一状况有关,导致了积累率长期持续较高,消费率趋势较低,服务业难以较快发展,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为主。
二是以低层次产品为主的需求支撑。中国出口2009年占世界的9.8%,2010年有可能占到世界的10.3%。我们大量出口的,无非是鞋帽、蜡烛、节日灯等低档次产品,即使是所谓的机械电子产品,也多半以组装加工等富士康那种产品为主,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当然,如果没有低档次产品的大量出口,我们在全球很可能连微笑曲线的低端也无一席之地。
三是以浅层次变革为主的制度支撑。中国目前的市场化水平依然较低,贸易、劳动力、货币等市场化指数较高,产权、金融、投资等指数明显较低,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仍然较多。浙江虽然以市场化改革而自豪,但在一个总体较低水平的市场化环境中,浙江市场化水平也肯定是较低的。
这样一种“两低一浅”为主要支撑的增长方式,从长期看是难以持续的。2015年前后中国的劳动力将出现总量性短缺,这就将导致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出口空间正在收窄,低层次加工业的较快发展将明显受到影响。上述两个方面的变化,都必须要求体制机制方面的适应性和超前性改革。所以,这个球又到了改革这边,我们再一次面临着“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这个“两低一浅”格局正在开始发生若干深刻变化,导致经济发展形成四个重要趋势。一是宏观经济均衡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分配天平开始向劳动者倾斜,出口增长有可能趋缓,分配、消费和积累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均有可能出现优化。二是内需主导型发展格局开始强化。随着出口空间收窄,劳动工资增长加快,社会消费品增长开始明显提速,内需增长正在加快,尤其是国内消费需求占三大需求的比重有可能出现上升。三是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开始加速。制造业结构将加快优化提升,居民服务业增长加快,生产服务业有望加快发展。四是经济增长速度不一定较多放慢。劳动工资增长加快必然导致消费增长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的新的均衡,同时中西部和农村增长也出现加快势头,经济增长动力并不减弱。
创新和内需成为科学发展的一个关键。这当中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必须由以低成本劳动为主的要素支撑,转变为以创新要素支撑为主;二是必须由以投资和出口主导的增长,转变为消费具有较大比重的内需主导增长。而创新和内需,最终都归结为一个“人”字。
所以说,改革必须实现三方面的重大转型。一是从经济体制的单一改革,转变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四位一体”的全面联动改革,可以说是“一个也不能少”;二是从自下而上的草根式改革,转变为自上而下深层次制度构建的改革,或者也可以说是必须加快上层建筑的改革;三是从增长主导型的改革,转变为发展协调型的改革,或许可以说是从打破“铁饭碗”的改革,转变为打造“金饭碗”的改革。
因此,对于下一阶段改革,可能有三个基本的着力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着力强化制度建设;以推进多重转型为目标,全面展开各项改革;以强化体制机制活力为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当前改革处于重大转折时期,然而局部环节和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上面等下面的实践,下面等上面的精神”的胶着状况。主要体现为:经济体制改革处于低谷期,在市场体系的建立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经济体制的深层次改革缺少必要的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处于活跃期,医疗卫生体制、教育体制等的社会体制方面的改革,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更为活跃;文化体制改革处于孕育期,体制内外两张皮的局面仍缺少重大改变。
当前地方政府推进改革的主要特点有:制度建设为重点,社会体制改革为主体,技术性和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均衡协调推进整体改革为主要方式。
(文字整理: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