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上广”,归去来

2011-10-14陈沙沙

民生周刊 2011年47期
关键词:陈辉大城市家乡

□ 本刊记者 陈沙沙 陈 晓

“北上广”,归去来

□ 本刊记者 陈沙沙 陈 晓

归去来,是无奈的抗争,还是理想的归航?从负重前行到安身立命,一群坚韧的创造者从一张火车票启程,开始了自己的奋斗之路,精彩与否,冷暖自知。

面对城市间的巨大落差、梦想与现实的剧烈交锋,年轻的奋斗者们正在寻觅最适合自己的一方乐土。图/许兰武

逃离“北上广”,抑或回归“北上广”,这一话题甫一问世,就吸引各方关注,让徘徊在都市中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刚刚进入社会的高学历年轻群体如何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中抉择,并寻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之所?

当梦想遭遇现实

“当时的想法很懵懂,就想着留北京闯荡一下,学这个专业就当个职业经理人。”桌子对面的陈辉,轻描淡写地说着当年的理想。

然而,风光的工作并没有让他生活得更体面。“一直和人拼租,住在一个城中村的平房区。第一年冬天,怕中毒,不敢用北京的火炉子,就裹着棉被冻着。”

说到这,陈辉笑了,疲惫的脸上闪过一丝自嘲。每晚钢筋水泥、破土动工的声音,几年来让他处在严重缺觉的状态下。

如大部分在“北上广”寻梦的年轻人一样,他每个月的收入,除去房租、交通费、交际费、服装费和偶尔给女朋友制造个惊喜外,就所剩无几了。

“每天在一号线地铁里,被挤成‘压缩饼干’,连呼吸都费劲。我想这个地方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父母也曾提出帮他买房,但孝顺的他拒绝了。北京高处不胜寒的房价,是远在家乡的父母不能理解的。拥堵的交通、稀薄的空气、高涨的物价,还有已渐飘渺的梦想,似乎一切都在催促他回到庐江,那个安逸的小城,他的家乡。

陈辉是北京700多万外省市来京人员之一,也是北京每年20万高校毕业生之一。他是蚁族,是月光族,是没有脱产的啃老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他还会成为裸婚、蜗居的一员。

陈辉所置身的这个庞大的群体,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直辖市与经济发达地区,根据目前官方统计数据,全国各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总人数约为300万人,并逐年上升。

选取我院2018年1月1日—7月31日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脑CTA确定为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共58例。其中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33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5例。男性41例,女性17例。最小年龄38岁,最大年龄69岁,平均年龄61岁。

负重前行

家在湖南益阳的蔡静是一个性格腼腆而又内心倔强的女孩,和许多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年轻人一样,大学毕业后,她前往广州工作。五年中,她很少回家,“不是不想,只是怕看见爸妈就忍不住哭。”

所学的通信专业,在湖南没有对口的就业市场,是蔡静和她的同学们奔向“北上广”的根本原因。

更多的就业机遇、更高的发展空间、更完善的保障体系、更好的生活水平,大城市就像强力的磁场吸引着年轻人趋之若鹜。

同时,“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尴尬身份,从未让蔡静在广州找到归属感,她一直琢磨不透为什么自己为之奋斗的城市,不能把她当自己人。在效力5年的单位,因为户籍问题,她没有考事业编制的资格,现在还是别人眼中的“临时工”。

对于28岁还单身的女儿,父母只能干着急。“实在不行,就回来吧。托人找个工作,在爸妈身边比什么都强。”

面对父母一次次的劝说,蔡静犹豫了。早已习惯大城市生活的她,总是问自己是否还能适应家乡的生活。蔡静的家乡,是一个在小圈子里打转,一个没有话剧院,甚至没有图书馆的小城市。

“家乡的生活成本低些,我会过得舒服点;家乡的人际关系简单点,我不用削尖了脑袋往上钻。可我的一生就这样了吗?读了这么多年书,就为了这些吗?”

电话中,蔡静告诉记者,现在她不愿意想太遥远的事情,因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而她也准备给自己最后一年时间,如果事业再无起色,就收拾行囊……

绕不出的“怪圈”

没有数据能够显示,折回“北上广”的趋势有多么强烈。但不可否认,在教育产业化的推波助澜下,涌入一线城市的高学历年轻群体从未减少,甚至越聚越多。

针对这一现象,北京社会科学院城市所研究员赵继敏认为,城市间的差异是人口定向流动的自然驱动力。

从城市的区别看,“北上广”属于我国的门户城市,与国际接轨更为密切,能吸引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入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产业结构类型看,大城市以三产为主,尤其是高端行业,比如文化、金融、商务等,更符合高校人才的对口择业。而在中小城市则是以制造业为主。“特别是像浙江等省,他们更需要的是产业工人。”

自己的家乡因为工业技术薄弱,产业化水平落后,导致大学生没有用武之地,而一线城市却人才济济,承受压力日渐饱和。

这似乎是一个绕不出的“怪圈”。这群以“80后”为主的年轻奋斗者,在中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重大社会变革的交织下,面临着他们的父辈不曾遭遇的困境。

“‘北上广’的资源稀缺,年轻人扎堆过来打拼,自身压力大,对社会的发展也没有效率。如果大学生学成之后建设家乡,才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赵继敏坦言。

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平衡各种资源配备,吸引人才回归建设家乡,成为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最适合的地方

一线城市有着令人艳羡的高端平台、更为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是没有背景的年轻人用青春赌明天的战场。当然,居高不下的房价、似有若无的距离感,让他们难以扎下根来。而宜居的中小城市,有着熟悉的亲属圈子、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但城市间的巨大落差,也绝非完美的世外桃源。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难处,小城市有小城市的烦恼。有人在和高昂房价的斗争中败下阵来,也有人在现实中负重前行。梦想和现实的交锋中,选择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让人很难评说其中的复杂和苦涩。

在记者探访的“寻梦者”中,郭军的想法更为实在,“在上海奋斗几年,不为房子、车子、票子,就为能力、人脉、资源。在这里就业长本事,是为更好地回家创业。”

郭军把自己的奋斗之路,定出了几个“三年计划”,同时利用大都市信息更替快的优势,寻找创业的金点子;在工作中,广结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为自主创业打下团队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松林建议,年轻人应该考虑自己的能力、性格、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慎重做出决定。毕竟,大城市和小城市各有各的优缺点,什么是幸福,只有自己才能判定。

“一定得找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年轻人不能在这个城市里永远处于徘徊状态,而应该一直向前冲。我对我所有的学生都是激励的,你可以走,可以再回来,只是不要停留。”李松林教授如是说。

□ 编辑 邓凌原 □ 美编 阎 瑾

猜你喜欢

陈辉大城市家乡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革命烈士和诗人陈辉
Superconductivity and unconventional density waves in vanadium-based kagome materials AV3Sb5
Kinetic theory of Jeans’gravitational instability in millicharged dark matter system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大城市里的小象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Fractional-Order Delayed Memristive Chaotic System with Uncertainty and Disturbance∗
傲慢的中国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