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剧团的困境与坚守
2011-10-14丁筱净
□ 本刊记者 丁筱净
一个地方剧团的困境与坚守
□ 本刊记者 丁筱净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以下简称“实验剧团”),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和发展梨园戏的剧团。
作为世界上仅存的一家梨园戏传承剧团,实验剧团一面要抢救、保护、传承传统剧目,一面要创新、发展这个剧种。从1953年成立到现在,剧团还组织了一只“下乡演出队”活跃在农村,为村民们献上热闹、精彩的梨园大戏。
但是,培养难、经费少一直都是困扰梨园人的难题。今年,梨园人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煎熬:改制之后能不能改转为公益性保护传承机构?这是他们现在每天在等待的结果。
在中国的戏曲界,一直有着“南闽北晋”的说法。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仅福建一省发掘的传统剧目就有15600多种,曲牌100多种。而福建省泉州市更有“戏窝子”之称,拥有梨园戏、打城戏、提线木偶、掌中木偶、高甲戏等多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忙碌的演出
梨园戏形成于宋代时期的泉州,由于在它的戏曲剧目和演出形态中可寻找到宋元南戏的痕迹,因而被戏曲研究专家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的音乐唱腔保留了许多唐宋大曲,伴奏乐器洞箫、横弹琵琶、打击乐、压脚鼓都非常古老独特,这些都为后人研究宋元南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奠定了梨园戏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据实验剧团办公室主任李端生介绍,近六七年,在没有大型公演活动的年份,下乡演出队平均每年都能演上150场左右的戏;即使有大型演出任务,每年至少也能演上120场。
“邀请我们演出的90%以上都是乡村庙会的董事会,另外10%为婚丧嫁娶的私人。”
在泉州,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庙会,庙会里面供着“村神”。每年“村神”过生日的时候,下乡演出队就会来到庙会上,给神唱上一台戏。说是给神唱戏,可戏台子边上围得满满都是人,有的观众年年看戏,到后来都能跟着演员唱上一小段;演员演得到不到位,他们也能一眼看穿。
每年7-9月是庙会旺季,下乡演出队每月的演出几乎都能超过20场。全队将近50人,坐着一辆大巴车天天东奔西跑,演出时间都在晚上,时长三小时,唱完之后已是深夜,队员们匆匆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又要奔赴别的村落。
“业务很忙,回头客很多,必须提前一年预订,才能订到来年的演出。现在明年的演出已经预订将近一半了。”李端生说。
“因为全世界就我们一个梨园戏班子,要看梨园戏肯定得找我们。”谢子丑是实验剧团的编剧,他曾经跟着演出队下乡演出长达三年半的时间,负责后勤工作,对演出队的情况了如指掌。据他介绍,目前下乡演出队的人数在45人左右,剧团另留十名资历丰富的演员驻团进行艺术创作、剧场演出和教学工作。
目前,在演出队担当主力的演员主要是由实验剧团和泉州艺校联合培养的梨园班学生, “07级的孩子也马上要毕业了,他们也将加入下乡演出的队伍之中。”
因为回头客多,实验剧团必须每年拿出新剧目来满足老观众。“有的村子是每年都去,一次庙会连演5天,可能就只有2场新戏,其他3场都是老戏。”实验剧团每年的剧目创作分为两部分:梨园戏的新剧创作和移植剧目。前者是传承梨园戏精粹的纯正创作,后者则是为了丰富下乡演出队的演出剧目、提高演出质量的创作。
梨园戏实验剧团的老艺术家在向青年演员及艺校学员传授艺术。
“剧目移植是将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等其他剧种的剧目改编成梨园戏,相对于创作新剧目更简单,用时更少,从编剧到编曲、排演、最终上台只需要3个月左右就能完成。而且移植的剧目大多通俗易懂,情节丰富、场面热闹,更适合下乡演出队的演出需要。”相比之下,编剧们如果要创作一个全新纯正的梨园剧,加上构思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灵感和剧情在脑海里慢慢酝酿,等到时机成熟了才开始着笔创作。这类剧目都是很传统的梨园戏,有着梨园戏的高雅、细腻、温婉、严谨,更适合大型演出和剧场演出。”谢子丑说道,如果下乡演出队将这样正宗的梨园戏带到庙会上,村民就会觉得不够热闹,也不太会欣赏。所以现在下乡演出的剧目中,70%左右的都是移植剧目。
入不敷出的资金
在繁忙的演出表象下,整个剧团的资金困境却鲜为人知。说起资金,谢子丑用了一句话形容剧团状况:“勒紧腰带过日子。”很难想象,一个平均三天有一场演出,每场演出收费一万二,并且明年的行程已被订走一半的剧团说自己养不活自己。
“剧团属于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政府财政拨款只负责剧团开支的80%。”李端生向记者介绍。记者就剧团的财务状况采访了剧团党支部书记陈锦洲和团长曾静萍。
陈锦洲介绍,2010年的全部收支状况如下:实验剧团共收到市政府拨款与省政府文化厅补助共446万元,全年演出收入约155万左右,收入共601万元。而去年实验剧团的支出为620万左右。
钱都花在哪里了?“员工的基本工资和保障性支出516万,其中基本工资支出为246万;艺术创作与生产、梨园班的人才培养、办公、业务等日常支出三部分共计104万左右。”
据团长曾静萍介绍,大部分的在职员工虽然属于事业编制,但是工资只是事业单位标准的75%。”像谢子丑这样编制内的编剧,每月的薪水只有一千多元。246万要养活110人,算下来平均每人基本月工资才一千多元,“工资只有一千多的员工数占总数的一半以上。”陈锦洲说道。
2011年,泉州市政府增加了对职工的保障性支出和绩效工资两项经费,拨款由406万一下增加到520万。“原来职工的社保公积金都是剧团负责的,即使住房公积金只能交到5%,去年一年的保障性支出也达到了273万。”陈锦洲说。
“刚来剧团的时候,工资只有900元”,谢子丑的父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觉得儿子“在梨园剧团赚不了钱”而不赞成他在剧团工作。“我从高中就迷上了梨园戏,后来成为铁杆票友。现在我做的是一件自己很喜欢的事情,所以不是很在乎这些。”
曾静萍认为,从事艺术应该是由衷、自觉的一件事,并且梨园戏演员的前期培养资金、时间成本很高,人员的素质并非一般戏曲能比,更应该让他们的生活无忧,以专心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
“梨园班”是实验剧团开设的培训班,和一般的速成培训班不同,这个班的学生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担任梨园戏配角、10年以上才能担任主角。
剧团每十年左右面向泉州市区和各个县乡村招一次生,每届30人左右。这三十个刚刚从小学毕业的孩子将面对长达10年的艺术培训:在校培养6年,在团培养4年以上。在校培养的第6年,所有的学生都会来到剧团进行实习,他们跟随下乡演出队下到乡村进行演出,担任配角。
“梨园戏的培养机制决定了它不适合完全放手投入市场,培养演员的成本太高了。在高甲戏领域,很多民间剧团都在培养一个月甚至半个月之后就让新人上台了,但是梨园戏剧种高雅、内敛、细腻、严谨,没有10年功夫没办法成为主角。”谢子丑告诉记者,这也是目前全世界只有这一个梨园剧团的最主要原因。
因为经济原因离开剧团的人不少,“每一届都有好几个,毕业时面对其他的薪水更丰厚的机会,就放弃了。”谢子丑告诉记者,每届的30名学员,到最后一般就剩20个左右。 “不过留下来的人,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因为经济原因离开的。”陈锦洲向记者表示。
人才的流失也是剧团不能接更多演出的原因之一。“我们曾经打算办两个剧团,这样就可以同时进行演出,增加剧团收入,改善资金紧缺的状况,但是人手不够。”李端生告诉记者。每年,剧团都至少要推掉几十个演出邀请,因为应付不过来。
梨园戏国家级精品剧目《董生与李氏》。
困境中的传承
“要改制了!”谢子丑说。这是他最近最烦心的事情。
“现在整个剧团都人心惶惶,担心剧团保不住。”谢子丑口中的“改制”,即今年5月由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其中明确了各省份得以作为国有文艺院团继续保留的名单。在这份名单中,福建省只保留实验闽剧院一家国有院团,这意味着,按照规定福建省原有的其他文艺院团必须转为企业。
但梨园戏实验剧团也并非毫无希望。《通知》同时指出:“地方戏曲、曲艺等国有文艺院团中,演出剧(曲)种属濒危稀有且具有重要文化遗产价值的,经批准可不再保留文艺院团建制,允许其转为公益性的保护传承机构,或将相关保护传承职能连同相关人员、编制和经费转入当地文化馆、群艺馆、艺术院校、艺术研究院所等机构,专门从事研究、传承和展演。”
目前福建省的改制名单还没有确定,实验剧团的所有人都在等待这个结果。转为公益性的保护传承机构,这是实验剧团现在最好的希望。传承性保护机构能够保留编制,保留剧团场所,最重要的是这些人还能继续为抢救、传承梨园戏做出努力。团长曾静萍对记者说:“我也不知道结果,这个结果我每天都在等待,每天都在想,但是我相信父母官总会有办法的。”
记者就此事致电泉州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李培德副局长,得到的回应是“省里的改企名单是一份讨论稿,最终方案今年之内会定下来。”所以,实验剧团能否转为公益性的保护传承机构,到现在还是一个问号。
“即使穷一点、苦一点,梨园人还是很执着的,一方面他们真心实意喜欢梨园戏,另一方面梨园戏就剩这一个剧团了,大家舍不得放弃,都想传承下去。”
万一不能保留,剧团将面临全员改企的境况。按照剧团去年挣155万、花620万的财务情况,改企之后该如何走下去?面对这个问题,团长曾静萍告诉记者:“我已经想好底线了,在等待最后的结果。”
作为一名国有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曾静萍坦言:“酒店的部门经理工资都比我高,但我已经不想这个了,我想的是下面的人的吃饭问题。”
因为穷,剧团剧场的灯光设备只能达到标准的60%,“很多大型演出只能去外面租灯光设备回来应急。”陈锦洲说道,2002年新剧场建成以后,“音响、乐器等很多设备都是从旧剧场拉过来继续用的。”
陈锦洲说:“即使穷一点、苦一点,梨园人还是很执着的,一方面他们真心实意喜欢梨园戏,另一方面梨园戏就剩这一个剧团了,大家舍不得放弃,都想传承下去。”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宁最近正在实验剧团驻扎拍电影,他对陈锦洲表示,实验剧团是他接触过最好的一个团队。“听到这样的话,感觉很欣慰。”
再穷不能穷传承,这是实验剧团的规矩。“对于艺术传承、遗产抢救工作,团长有明文规定,再怎么穷,都要拨出一定款项用于艺术传承、遗产抢救和剧目创作。”谢子丑说。
□ 编辑 张 宁 □ 美编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