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桑西移”对蚕茧全要素生产效率影响分析
——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

2011-10-13谭砚文

丝绸 2011年1期
关键词:蚕茧生产率均值

罗 丽,谭砚文

(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州 510642)

“东桑西移”对蚕茧全要素生产效率影响分析
——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

罗 丽,谭砚文

(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州 510642)

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方法,分析了“东桑西移”前后中国蚕茧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时际和区际变化。研究表明,1999―2008年期间,中国茧丝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从2.5 %上升到5.6 %;“东桑西移”政策实施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蚕茧生产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东部地区除技术效率不变外,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下降了7.4 %和7.6 %;增长最快的省份由东部地区的浙江变成了中部地区的河南。可见,“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已显成效,中西部地区应有效利用发展时机,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确保中国茧丝绸产业长远持久地发展。

蚕茧生产;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东桑西移

中国的蚕茧业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的重要产业,并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成为重要的创汇产业。但是21世纪以来,中国蚕茧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国内主要蚕茧区生产成本提高,国外优质茧丝绸竞争激烈。因此,国家商务部于2006年启动了“东桑西移”战略工程[1],其主要内容是:第一阶段(2006―2008年),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取得较大发展,形成一批万亩以上蚕茧生产基地,使蚕桑生产成为部分中西部地区支柱产业;东部地区通过优化现有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和丝绸加工园区现代化水平,带动西部发展。第二阶段(2009―2010年),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国家级重点蚕茧生产基地和一定规模的丝绸初加工能力;东部地区丝绸深加工水平全面提升,丝绸品牌取得长足发展,带动中西部茧丝绸业稳步发展。随着工程的实施,中国蚕茧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从1999-2007年,东部地区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缓慢上升,且在全国所占份额分别下降了7 %和15 %;中部地区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稳步增加;西部地区的桑园面积9年内增加了近两倍,蚕茧产量全国所占份额从33 %上升到49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106个万亩优质蚕茧基地,保证了优质蚕茧的生产,对促进西部大开发、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明显的作用[2]。

蚕茧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要长期增长取决于两点:一是蚕茧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二是蚕茧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蚕茧生产的长期增长不能依赖要素投入的无限增加,而要不断提高要素生产率。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对中国蚕茧产业生产效率进行了一定研究,认为中国蚕桑生产存在着较大的无效性[3],各地区间的蚕茧生产率差异十分明显[4],然而对于“东桑西移”政策实施后中国桑蚕产业生产效率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本文将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对“东桑西移”实施前后中国及各省区蚕茧的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评价“东桑西移”政策的实施绩效。此举对于推进“东桑西移”战略第二个阶段的有效实施,对于促进中国茧丝绸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理论方法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估计方法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计量经济学方法为主的参数估计方法,主要包括确定性参数边界生产函数法、确定性统计边界生产函数法和随机边界生产函数法;第二类是以数学规划为主的非参数方法,这一类较为流行的是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模型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5]。Malmquist指数最早是1953年瑞典经济学家Malmquist作为消费指数提出,1982年Gavesetak首度将其作为生产率指数使用。1994年Fare等提出的基于产出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表示为:

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不变规模报酬假定下技术效率与技术变动的乘积:

式(2)中:第一项表示技术效率变化,第二项表示技术变动。

可以将技术效率变化进一步分解为变动规模报酬假定下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的乘积:

式(3)中:第一项为纯技术效率变化,第二项为规模效率变化。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构造需要计算出距离函数,这可以借助DEA模型来计算。

2 样本、变量指标和数据选取

2.1 样本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了15个蚕茧生产的主要省份,其中东部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河南、湖北;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因云南省1999、2000年数据缺失,故用1998年与2001年各数值取平均值得到1999、2000年的投入与产出值。重庆市缺少每年度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故将其并入四川省。

2.2 变量指标的选取

利用多种投入和产出指标作为变量指标。以每亩蚕茧的主产品产量为模型的产出变量,在充分考虑蚕茧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相对重要性的基础上,以每亩蚕茧生产用工数量(标准劳动日)、化肥量、每亩种籽秧苗费及其他物质与服务费用(其他物质与服务费用是指蚕茧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剔除掉化肥、种籽秧苗费的其他费用,包括农药、农家肥、塑料薄膜、机械作业费、畜力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为投入变量,其中种籽秧苗费、其他物质与服务费用分别用各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中的农用种子和总指数折算[6]。

2.3 数据的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运用DEAP2.1软件包计算得到1999―2008年中国15个省区蚕茧生产的Malmquist生产率及分解指数。

3.1 中国蚕茧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要素的总体变化

表1 1999-2008年中国蚕茧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均值Tab.1 Average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of China's silkworm from 1999 to 2008

由表1可见,中国15个省区在1999―2005年的蚕茧TFP动态变化的平均值是1.025,表明2005年的TFP较之1999年上升了2.5 %。而2.5 %的改善主要贡献来源于技术进步,它的动态变化均值达到了1.03,改善了3 %,这说明技术进步是蚕茧TFP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小于1,技术效率的变化均值为0.995,下降了0.5 %,可见技术效率未能充分发挥效用,阻碍了蚕茧TFP的增长。

2006―2008年,中国15个省区蚕茧TFP动态变化的平均值是1.056,表明2008年的TFP较之2006年上升了5.6 %。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变化均促进了蚕茧TFP的增长,其中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大于1。

3.2 年度数据分析

由表2可见,由于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变化,导致蚕茧TFP发生了波动。1999―2008年期间,蚕茧TFP的增长并不稳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9―2002年,蚕茧TFP均值为0.992,下降了0.8 %;其中技术进步均值为0.998,下降了0.2 %,技术效率变化均值为0.994,下降了0.6 %,这两部分均影响了TFP的增长。

第二阶段是2002―2005年,蚕茧TFP均值为1.059,增长了5.9 %,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分别平均增长6.9 %和-0.1 %,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的动力。这三年TFP均为增长状态,2002―2003年、2004―2005年,技术进步作出主要的贡献,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下降导致了技术效率的下降;2003―2004年,技术进步下降了7.5 %,而技术效率增长了15.1 %。

第三阶段是2005―2008年,蚕茧TFP均值为1.028,增长了2.8 %,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分别平均增长2.1 %和1 %,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的动力。2005―2006年,TFP下降了3.1 %,技术效率下降是主因。2006―2007年,TFP改善了1.5 %,技术进步增长了8.7 %,技术效率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下降(均为3.4 %)降幅为6.7 %,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作用。2007―2008年,TFP改善了10 %,其中技术效率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得到了改善(分别为9.6 %和4.6 %)而增长了14.6 %,技术进步下降了4.1%,技术效率成为主要推动力量。

表2 1999―2008年中国蚕茧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均值及其分解Tab.2 Component of the annual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of China's silk-worm from 1999 to 2008

3.3 地区数据分析

表3显示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1999―2008年各自的蚕茧TFP均值及其分解。

1999―2005年,中国有9个省份的蚕茧TFP呈增长态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浙江、河南和湖北省,蚕茧TFP平均增长分为达到了18.7 %、9 %和7.3 %。分地区来看,生产效率增长较快的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增长率分别为5.7 %、4.4 %和-0.1 %。具体而言,TFP排在前7位的省份,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均是TFP增长的主要动力。余下的8个省份中,除了甘肃省(技术进步变化为0.977,技术效率为1),均是因为技术效率变化小于1而阻碍了TFP的提高。从分地区的结果来看,东部、中部地区的平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均有增长,西部地区的平均技术进步增长为1.8 %,技术效率变化下降了1.9 %。

2006―2008年,中国有11个省份的蚕茧TFP呈增长态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河南、湖北和云南省,其蚕茧TFP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7.2 %、13.8 %和12 %。分地区来看,生产效率增长较快的依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增长率分别为12%、6 %、-1.9 %。从TFP的分解来看,TFP排名前2位的是河南和湖北省,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均促进了TFP的增长。其他省份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对TFP的增长相互抑制。分地区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2008年相对于2006年蚕茧生产技术进步整体下降很快,下降了3 %;技术效率变化增长了1.2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技术进步分别增长了5.8 %和3.7 %,技术效率变化分别增长了3.5 %和2.9 %。

表3 1999―2008年各省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均值及构成Tab.3 Component of the average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of China's silk-worm in provinces from 1999 to 2008

4 研究结论

本研究运用DEA模型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99―2008年中国蚕茧TFP的增长作了实证分析,并对“东桑西移”工程实施前后进行比较(表4)。

1)“东桑西移”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中国蚕茧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TFP动态变化增长了一倍多。从对TFP的分解来看,技术进步的作用变化不大,而技术效率从0.995上升到1.034,其中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分别从0.997、0.998上升到1.029、1.005。

表4 “东桑西移”前后东、中、西部蚕茧生产效率变化情况Tab.4 Change of productivity eff i ciency of the Eastern,Central, 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project of sericulture shift from east to west

2)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波动影响了蚕茧全要素生产率的年际波动。自从2000年国家提出“东桑西移”战略开始,中国的蚕茧TFP开始逐步得到改善,1999―2002年,蚕茧TFP均值为0.992,2002―2005年,蚕茧TFP均值为1.059。“东桑西移”工程初期(2005―2006),全要素生产效率下降了3.1 %,笔者认为原因是政策实施初期由于准备工作不当、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政策贯彻不够力度等造成生产效率不高,浪费了生产资源;在“东桑西移”的第一个阶段(2006―2008年),TFP开始得到大幅度的改善,2006―2007年TFP改善了1.5 %,2007―2008年TFP改善了10 %,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相替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由于技术进步对技术效率的发挥存在时滞性,即当技术效率下降时,为改变低效率的情况而采用了新的技术, 但技术效率的发挥存在滞后性,当技术效率上升时, 技术进步的变化则开始减退[7]。

3)“东桑西移”政策的实施已使中国中西部地区成为蚕茧优势区域。研究表明,“东桑西移”政策实施后,中国15个主要蚕茧生产省份生产效率差异很大,东部地区平均TFP相对下降,其中技术效率没有变化,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下降了7.4 %和7.6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均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西部地区正逐渐成为中国蚕茧生产的优势区域,是未来中国茧丝绸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有效利用“东桑西移”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更新技术、提高效率,确保中国茧丝绸产业长远持续的发展。

[1]商务部.关于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通知[EB/OL].(2007-06-30)[2010-09-19].http://dsxyscyxs.mofcom.gov.cn/dsxy/html/zcfb/2007/6/1183165540930.html.

[2]戚琳.“东桑西移”背景下我国茧丝绸产业发展对策[J].北方经贸,2009(1):137-137.

[3]蓝广芊,吴大洋.中国蚕茧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9):62-62.

[4]李瑞,陈文虎,季晓琴.蚕茧生产经济效果的研究——区域生产率的比较[J].丝绸,2005(3):5-6.

[5]郑晶.中国农业增长及其效率评价——基于要素配置视角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1-36.

[6]孙林,孟令杰.中国棉花生产效率变动(1990―2001)——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25-26.

[7]李道和,池泽新,刘滨.基于DEA的中国茶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5):54-54.

On the effects of sericulture shift from east to west upon the TFP of China's silk-worm:based on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method

LUO Li, TAN Yan-we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Based on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China's silk-worm in time and district. It has testified that the grow rate of average TFP of China's cocoon and silk industry rose from 2.5 % to 5.6 % from 1999 to 2008. After policy implementation of sericulture shift from east to west, the productivity efficiency, which refers to technical efficiency,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FP,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had increased in varying degrees. However,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FP of the eastern China, respectively decreased 7.4 % and 7.6 % while technical efficiency did not change. Henan province of central China, instead of Zhejiang, which lies in eastern China, became the growing fastest province. It is obviously that the policy ha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Therefore, in order to make sure of the long-term and lasting development of China's silk industry,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should effectively master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efficiency.

Production of silk-worm;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Sericulture shift from east to west

F307.33

A

1001-7003(2011)01-0056-05

2010-09-21;

2010-12-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8&ZD0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3043);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783)

罗丽(1984―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国际贸易。通讯作者:谭砚文,教授,博导,tanyw@scau.edu.cn。

猜你喜欢

蚕茧生产率均值
咬破死亡的蚕茧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均值与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